第三课 新媒体的定义、特点、背后哲学及时代特征 

新媒体对大众传播的要素和模式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西方以脸书为代表,中国则以微博为标志。从微博开始,可以说正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在宣教方面,也开始了“人人皆宣教”的新事工模式。最近几年,很多西方教会在谈论建立有宣教使命的教会(missional church),重点不仅是参与宣教,更要培养每个信徒都有宣教使命感。但是光有使命感是不够的,更需要有平台去落实,而新媒体就提供了一个最好和可以实践的平台。 

一、新媒体的定义

A. 发展层面

1. 很多人认为新媒体应该叫“数字媒体”,但其实“新媒体”更贴切,因为“新”字表达了不确定性,显示它还在不断发展、变化和成长中。

2. 直到目前为止,新媒体仍然以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为主要特征。但是后者在不断变化中,在微博之后没多久就有了微信,到今天微信仍然是最主要的新媒体平台。前两年出现了短视频,不管是抖音还是快手,都特别流行。未来还会有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5G6G高速互联网开始商用、民用的时候,对整个传播媒体平台的改变将带来更大、更新及跳跃性的影响。 

B. 技术层面

1. 从技术层面来说,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中出现的媒体形态,比如电子杂志。在广播节目数字化后,产生了像荔枝、喜马拉雅等很多音频广播类的新平台(很有意思的是,他们仍然使用老式收音机甚至唱片播放机为标志)。也包括大家早期使用过的手机短信,还有移动的电视,特别是手机、博客等。

2. 有人把新媒体跟传统的报刊、广播、出版、影视相比,叫它“第五媒体”。不过,以电子杂志为例,新媒体把前面不同的形式都综合在一起,所以它可以说是第五媒体,但其实也是把四者整合在一起的一种媒体形式。 

C. 理念层面

1. 从理念层面看新媒体,比从发展或技术角度看更重要,因为技术还会不断变化,未来也会不断发展出新的平台;但是到目前为止,甚至在将来相当一段时间里,理念层面基本上不会改变,只会加强。从理念的角度看,新媒体需要能够面向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另外,新媒体要使传播者和受众融汇,有对等的交流。

2. 以温州动车追尾事件为例,记者再快也不及那个乘客,他就成了最前线的记者,记者反倒要采用他的第一手资料。另外,现在很多记者也是从自己社交媒体上的朋友圈里挖掘、整理和采编新闻故事。而且还有无数的交流者,相互之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形象化地说,就好比我们今天的朋友圈。通过微信的朋友圈,每个人差不多可以直接接触5,000人,而且还可以加很多的群,大家可以进行相互、同时及非常个性化的交流。这就是新媒体。

3. 不管未来有什么发展,大概也是这样的理念和方向。回头看,不管是微信、抖音,还是微博,大概都是在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侧重,但基本上都还在这个理念之下。这是我们对新媒体的一个定义和理解。 

二、新媒体对大众传播模式的影响

A. 传统大众传播模式的5个特点

1. 公开;

2. 利用科技来发送;

3. 间接—发送者和受众之间有时间、空间的距离;

4. 单向;

5. 面向分散的群体。 

B. 新媒体改变和丰富了大众传播的基本特征

1. 受众不再受个人人际范围的限制,而且受众的主动性大为增强,可以定制自己的信息源和内容。受众可以定制希望接收的内容,有时候是主动定制,有时候是平台透过技术投其所好地定制的,就是所谓“算法”,也是很多人诟病的。受众会发现,看到的东西都是自己想看到的。这也是一个特点和改变。

2. 科技推动了大众传播的速度、范围和移动性,影响变得非常快。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哪怕是一点点的事,都有可能广泛传播。一只蝴蝶 在那里煽动着翅膀,都会引起一个地方的台风。在新媒体上,所谓“蝴蝶效应”得以非常清楚地展现,后果也非常严重,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充满不确定性。

3. 发送者和受众之间的时空几乎成为零距离。过去做广播,大家要互动是遥远漫长的事;现在却是及时的,特别是发送者和受众角色的融汇,受众高度的参与甚至产生了主导作用,对整个媒体生态的影响非常巨大。因为媒体要生存,就要了解受众的需要和喜好,媒体变得更加取悦受众。因此,媒体本身应该有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弱化了,甚至被扭曲,成为舆论导向甚至是操控人心。这是我们需要特别警醒和注意的。 

三、新媒体的负面特点

在新媒体时代,资源丰富而杂乱,时间和内容也非常破碎。跟传统媒体时代相比,传播效果可能变得非常强大,却也可能和容易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之中。跟过去的数量相比,现在每分钟所产生的信息或视听媒体的信息,可能多几十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这对媒体、受众和每个人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因为再优秀的内容,如果不能符合时代的阅读习惯,就会失去应有的影响力。 

A. 假消息盛行

1. 属灵的资源面对着来自异端邪教的挑战,内容良莠不齐,受众难以分辨。在2017年,我们做过一次对微信公众号的大数据分析报告,结论可以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劣币驱逐良币”。这是经济学的说法,因为我们还在想按照所谓经济学的规律:劣币驱逐良币,然后甚至还会激发更多的劣币,但是最终良币会真正回归,把劣币淘汰。

2. 然而,从20172021年,4年来我们还是处在劣币激发了更多劣币的状态中,内容更加良莠不齐,假消息盛行,甚至成为主流,被主流所接纳。更糟糕的是,也被教会和基督徒所接纳和传播。 

B. 同温层现象

1. 刚才提到的“算法”就是投其所好,把受众喜欢的、可能喜欢的,给他提供一个定制的内容,并且影响他的判断和决定。这是在技术上面做的,其实也符合人性的特点。人都有这个趋向,总是喜欢找自己喜欢的、跟自己意气相投的人。内容上也是如此,我们做选择大概也是这样。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容易造成同温层现象。

2. 过去,奇怪的想法可能很难找到知音;可是现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知君”。世界这么大,总有机会找到一些相同想法的人。当然这很好,但有时却会使我们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3. 对于教会和基督徒来说,神创造每个人是不同的,是不同的肢体,所以要特别注意避免同温层现象。很可惜,教会和基督徒却常常出现这种同温层,大家“抱团取暖”,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这是我们特别要注意的。 

C. 重立场轻事实

1. 新媒体为传播带来的另一个重要改变,就是从传统的组织性传播,变成以人际传播为主的方式,可以说是回归传播的本质。

2. 我们现在看的东西和接受的信息非常多,但是东西太多就等于没有,因为不知道要看什么和怎么看。在新媒体时代,我们的信息主要都是从朋友圈获得,所以朋友圈就成为最重要的信息来源,而我们看到的内容,会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对事物的判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很自然会跟和自己立场相同的人在一个朋友圈里面,也会比较多去看他们的东西。

3. 所以新媒体带来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重立场轻事实。重立场也罢,但轻事实就麻烦了,特别是基督徒往往对事情的好恶比较明确,是非感较强,对立场也更重视。

4. 但是,基督徒必须重事实,“事实”要放在“立场”之先,因为我们所相信的神是真神,是真实的,是属乎真理的。真理不可能透过谎言传播,所有美善、好的事物,首先应该是真的,也是建立在真的基础上。如果只看立场,或者重立场轻事实,我们的观念很容易变得狭隘,难于沟通,更别说宣教了。这也会直接影响人们对教会的观感,影响基督教的形象和声誉。 

四、新媒体背后的后现代主义

1. 多元、多中心、平民化、非主流、反权威、反建制等现象,都跟这个时代背后的主要哲学思想和潮流有着很大的关系。现在的时代称为后现代。在新媒体的理念层面,后现代主义充分体现了当代人以自我为中心,呈现出来的是主体消失、深度消失、历史感消失、距离消失的明显后现代主义思想特征。

2. 对主流的质疑及关注少数和边缘群体,都可以是优点;但有时我们却太关注那新奇特的。主张多元,没有错误;承认多中心,也没有错误。但很多时候,我们会变得迷失,多了等于没有。

3. 后现代也倾向用艺术来表达思维。我们现在读书都不读长篇的、艰深的,习惯于更加艺术化的表达形式。文字越来越短,要有画片、图片、设计感,然后还有短视频。艺术平民化,而且广泛地运用了大众传播媒介。

4. 新媒体的确对主流的媒体带来了颠覆性的冲击,反精英、反建制、反垄断打破了很多门槛和藩篱,特别对一些不能实现新闻自由的国家和地区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前面提到新媒体本身的特性,也决定了它偏狭、肤浅、不专业、草率、冲动、不负责任等倾向,假新闻甚至会带来致命的后果。这也是现在很多社交媒体公司、科技公司的研究和防范重点。所以,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特别是基督徒,都必须培养更强的观察力和分辨能力,突破同温层的思维空间,学习不以立场好恶做决定或判断,力求真实,才不至于被迷惑和操控。 

五、新媒体与第四次工业革命─颠覆性

1. 新媒体这种颠覆性的特质,也恰恰反映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特征。第四次工业革命就是以互联网的产业化、工业的智能化和一体化、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和无人控制技术、量子计算、虚拟现实,还有高速互联网等为表现的技术革命。具体而言,像滴滴打车、淘宝、微信、互联网金融等,都可以对既有的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冲击。

2. 对教会来说,我们可以切身体会这种改变。中国目前还没有开放基督教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只有一些图书的出版,但也受到非常严苛的管制;可是,现在新媒体已经成为现实,难以屏蔽。虽然有严格的监管,但是实际上游戏规则已经改变。过去是在源头就卡死了;但现在变成先出来,然后被追赶。这种颠覆性的改变是机会,当然也带给我们很大的挑战。在持守真道、尊重传统的同时,教会和宣教的传统观念、思维方式、治理模式、宣教模式等,都必须改变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