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课 普世教会运动与合一运动
一、历史背景
19世纪的普世教会运动,为近代的普世合一运动奠定基础,影响极其深远。
二、基督徒学生运动
1. 19世纪末,基督徒学生运动在欧洲和北美洲兴起,目标是把基督信仰融入学生的生活,推动社会正义和普世使命。
2. 基督徒学生运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鼓励他们用批判性思维应对信仰和现实的挑战。
3. 20世纪初,基督徒学生运动参与社会福音运动,推动社会改革,以及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至今,仍然积极推动社会正义、环境保护和人权等议题。
三、国际宣教协会
国际宣教协会成立于20世纪初,源于1910年爱丁堡世界宣教会议。国际宣教协会提倡平等宣教、本土化及尊重各地文化,推动亚、非地区的教会自主发展。协会的成立促进了普世基督教的合作,为普世基督教协会(WCC)奠定基础。
四、生命与事工运动
1925年,斯德哥尔摩世界宣教会议开创了“生命与事工运动”,旨在探讨基督教信仰如何面对社会及普世的挑战,并促进全球教会的合作。1937年的牛津会议,进一步讨论教会在面对极权主义时的伦理行动,为普世基督教协会的成立奠定基础。
五、信仰与教制运动
这个运动专注于促进教会合一,讨论教义分歧。1927年在瑞士洛桑召开的第一次普世信仰与教制会议,以及1937年的爱丁堡会议,强调基督教教派之间的共通点,最终促成普世基督教协会的成立。
六、普世基督教协会
普世基督教协会于1948年正式成立,目标是推动全球基督教的合作与合一。协会强调社会和政治行动,通过普世性平台,促进基督教在全球的影响力。1961年,普世基督教协会和国际宣教协会合并。
七、第一届世界福音宣教大会(洛桑福音大会)
1974年举办的洛桑福音大会,是福音派运动的重大转折点。会议上发表《洛桑信约》,强调福音的整全性和社会责任。这次会议标志着福音派在普世传福音和社会行动上的新方向。
八、第二届世界福音宣教大会
1989年,第二届世界福音宣教大会在马尼拉举行,延续了《洛桑信约》。会上提出《马尼拉宣言》,强调全备福音的传播及社会责任。这次会议加强了福音派教会之间的合作,提倡福音传播和社会公义的结合。
九、结语
1. 自从1950年代以来,普世教会运动发展出两种组织形式:
a. 以普世基督教协会为代表的联盟式组织,关注社会和政治行动;
b. 以世界福音团契为代表的合作式组织,重视差传事工。
2. 福音派通过普世会议,倡导信仰的整全性和实践性。第二届世界福音宣教大会进一步强化福音派在世界上的使命和社会责任,值得教会反思。
参考书目
1.
|
吴国杰。《奠基立柱:初期教会维横谈(增订版)》。香港:基道,2006。
|
2.
|
麦格夫着。蔡锦图、陈佐人译。《宗教改革运动思潮(增订版)》。香港:基道,2006。
|
*3.
|
凯利着。康来昌译。《早期基督教教义》。台北:华神,1984。
|
4.
|
唐健伦。《教会历史(主后0–1400年)》。香港:亚洲路德宗神学院,2019。
|
*5.
|
梁家麟。《基督教会史略:改变教会的十人十事》。香港:更新资源,2018。
|
*推介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