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  哥林多后书

一.背景

A. “流泪的信”?

1. 保罗似乎在哥林多前书和后书以外,写过其他书信给哥林多教会(参林前5:9)。而他在后书提及另一封“流泪的信”(林后2:4、9),并不符合前书的风格,似另有所指。

2. 哥林多后书10章的语气突然转变,学者作了以下推测:(a) 1-9章、10-13章原本是两封信,在流传的过程中被合在一起;(b) 10-13章比1-9章更早写成, 10-13章就是“流泪的信”(2:1-11);(c) 1-9章、10-13章是两封信,1-9章写于10-13章之前。

B. 有关保罗的行程

1. 保罗计划第三次探访哥林多教会(林后12-13章),可见在此之前保罗曾两度到访。

2. 保罗曾答应教会,在途经马其顿返回耶路撒冷时会先探访教会(林前16:5-6);后因计划有变(林后1:15-16、23-24)保罗并未依约造访,因此招来批评(林后1:8)。保罗写哥林多后书的目的之一,正是向教会解释此事。

二.大纲

1. 保罗改变行程的原因(1-2章)

2. 保罗的职份(3-6章)

3. 保罗与哥林多信徒复和(7章)

4. 关于耶路撒冷的捐献(8-9章)

5. 保罗的神秘经历(10-13章)

三.重点

A. 从反面为使徒身份自辩(10-13章)

1. 保罗的职份与他宣讲的福音息息相关。

2. 保罗揭穿反对者冒充使徒,他们:(a)是犹太人(11:22);(b)另立标准推荐自己(10:12);(c)有教会的荐信(3:1);(d)表面上是传福音,其实是为利混乱神的道(4:2;参11:7-10)。

3. 反对者的特征:(a)能说会道,学识渊博(10:10,11:6);(b)能够行神迹奇事(12:12);(c)有神秘经验(12:1-5);(d)甚至曾受过苦(11:23-27)。

4. 保罗虽具备以上特质,却从不以此炫耀:

a. 他不需要荐信(3:2-3);

b. 哥林多人逼使保罗称许自己(12:11);

c. 保罗不需要人间的认可,他的权柄乃来自神(10:8、18);

d. 保罗有学问(11:6);

e. 保罗藉神迹奇事,显出使徒的凭据(12:12);

f. 保罗的希伯来背景比敌对者更优胜(11:22);

g. 保罗曾经有三重天的经历(12:1-5);

h. 保罗为主受过许多苦,是“基督的仆人”(11:23-27)。

5. 保罗其实是夸神在他身上的作为(10:17-18;参林前1:31),他只夸自己的软弱(11:30,12:5、9-10)。

B. 从正面为使徒身份自辩(2:14-7:4)

1. 保罗强调自己的职份乃来自神(1:21-22)。

2. 使徒的职事既荣耀(2:14),又卑微(4:9)。

3. 保罗的荐信是用圣灵写的(3:3);他传的福音有神的大能(4:4、6)。

4. 传福音的人不是传自己(4:5、7),他们是软弱的(2:16),常遭弃绝、逼迫(4:8-9),常带着基督的死和生(4:10-11);

5. 使徒的盼望不在今生,却注目那荣耀的将来(4:14),以致甘于受苦(4:15、17),因他们被基督牺牲的爱所激励(5:14-15);

6. 基督的死和活是保罗的典范,表面卑微,却有着神的大能(6:1-10)。

C. 有关捐献

1. 为耶路撒冷教会筹募捐项是保罗行程中的重要工

作之一(参罗15:25-29;林前16:1-4;加2:10)。

2. 捐项的意义:(a)对穷人的回应及见证(9:12;参加2:10);(b)与耶路撒冷教会建立关系(8:4,9:13);(c)激发感恩的心(9:12,参4:15);(c)达到均平的目的(8:14;参林前9:11)。

3. 捐献是基督徒的责任。教会在极穷之间仍能乐捐(8:2),正是生命的流露(8:9)。

4. 哥林多人大概听从了保罗,因为:(a)保罗后来写信给罗马教会称赞他们(罗15:26);(b)哥林多教会保存了这封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