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课  监狱书信(二)腓利门书

一.背景

A. 人物

1. 阿尼西母

是歌罗西人(西4:9),本为腓利门的奴隶。他也是腓利门书的带信人(10-12)。

2. 腓利门

大概在保罗于以弗所传道期间信主(参徒19:10),后来成为歌罗西教会的领袖(2、5-7)。

B. 事件

1. 阿尼西母违法逃到罗马,遇见保罗并蒙带领信主,于是留在保罗身边侍候。

2. 保罗力劝阿尼西母回到主人处,并亲撰一信,着阿尼西母带给主人去,就是腓利门书。正好推基古也带信到歌罗西教会(西4:7),于是与阿尼西母同行。

3. 信的内容是要求腓利门饶恕阿尼西母,把他当作主内弟兄看待。

二.跟歌罗西书和以弗所书的关系

A. 相同之处

1. 同为保罗被囚时所写(门1;西4:10、18;弗3:1,4:1,6:20),同为保罗与提摩太合撰(门1;西4:18),惟以弗所书未提及有共同的撰信人。

2. 问安名单上的人名有重迭,以巴弗(西1:7,4:12;门23)、马可(西4:10;门24)、亚里达古(西4:10;门24)、底马(西4:14;门24)、路加(西4:14;门24)、推基古(弗6:21;西4:7)、阿尼西母(4:9)。可见这三封信可能是在同一时期写成、从同一地点、由同一人送出。

3. 三封书信的文学手法近似,用字、句子结构、主题都类同。

B. 相异之处

1. 写作对象

腓利门书是私人信函。歌罗西书与以弗所书分别是写给一整个群体。

2. 目的

因应对象不同,写信的目的也有异。腓利门书显然带着个人化的写作目的。

三.特色

A. 腓利门书同样具备保罗书信的格式

1. 问安(1-3)

2. 感恩(4-7)

3. 内容(8-20)

4. 结尾的问候(21-24)

5. 送别(25)

B. 情理兼备的劝说

1. 保罗劝勉腓利门重新接纳阿尼西母这位主内弟兄,他甚至愿意承担腓利门经济上的损失(18-19)。保罗是腓利门的恩人(19),他欠腓利门的远比对方欠他的要少。

2. 保罗愿意腓利门能打发阿尼西母回到自己身边,但他拒绝以权力和地位压服对方(8),反以爱心相求(9)。

C. 双关语的使用

1. 阿尼西母(Onesimus)

阿尼西母原意为“有益处”。阿尼西母一度对腓利门“无益”(achrestos,11),但信主后成了保罗后却成为“有益”(euchrestos,11)。阿尼西母接受Christos(基督)前,他是achrestos(没有益处)的,因为他a-chrestos(没有基督),现在却成为一个eu-Chrestos(好基督徒)!

2. 众圣徒的心(ta splagchna)从你得了畅快(7)

指腓利门一家曾接待和支持一些信徒(参22);与保罗形容阿尼西母是他“心(splagchna)上的人”(12)所用的是同一个字。

3. 两个相关语同时出现(20)

“让我在主里得你的onaimon(助益)……让我的splagchna(心肠)在基督里得畅快。”保罗指出腓利门若肯重新接纳阿尼西母,有助保罗和他的事工;而保罗打发阿尼西母回去,又对腓利门有帮助。行善必须出于甘心,保罗深信腓利门必答应他的恳求(21)。

D. 保罗宣教事工管窥

1. 保罗队工的网络(2、23-24)

2. 行善的重要(7)

3. 接待的重要(22)

4. 妇女的领导角色(2)

5. 信徒群体是一个“圣徒”群体(5、7)

6. 家庭聚会的模式(2)

7. 信徒群体的信心表现之一,是踊跃行善(6)、服事(13)、视彼此为同伴(17)

8. 在基督里(8、20)和在主里(16)的团契超越了亲属关系和社会阶层

9. 保罗是阿尼西母的“父亲”(10);阿尼西母也从原来他主人的奴隶变成“亲爱的兄弟”(16)

四.有关奴隶制度的讨论

腓利门书并不是一封认同奴隶制度的信。虽然信中并未直接指责制度本身,却表达了基督徒的态度,并指出一条信仰实践的道路:在这个邪恶的制度下,主内的主人和仆人能够以爱相待,视彼此为主内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