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二课  希伯来书

一.普通书信简介

1. 按照传统,新约里保罗书信以外的书信都被称为普通书信。

2. 普通书信往往没有特定的写作对象或群体,内容具普遍性。

3. 普通书信由不同的作者写成,各具特色。

4. 与保罗书信的分别

二.希伯来书的背景

A. 作者

1. 希伯来书作者的身份迄今未有定论。

2. 从书信的内容可见作者的特征:

a. 有学养:心思慎密、文笔细腻,表达方式温和而有力(参4:15);

b. 熟悉祭祀礼仪,应是犹太人;

c. 不是第一代使徒(2:3-4),但认识提摩太(13:23)。

B. 读者

1. 书信名称“希伯来”是指希伯来人;标题“给希伯来人的书”乃第二世纪添上。

2. 书信的对象应是散居外地、有希腊背景的犹太人,因为信中:(a) 提及有人离弃永生神(3:12);(b)对信仰和道德的教导严正;(c)多处引用旧约。

3. 收信人正面对逼迫(10:32),他们曾经历苦难,虽仍未到有生命危险的程度(12:4)。

4. 有从意大利来的人委托作者向收信人问安(13:24),收信人或是罗马教会中的犹太基督徒。

三.希伯来书的特色

A. 书信及讲章

1. 信中多“听”(5:11)、“讲”(8:1)、“说” (5:9)这类动词,作者彷佛正对着一群听众讲道。

2. 作者像犹太会堂中讲道的拉比,因信中多处引用旧约经文,且详加分析。

3. 希伯来书的开首并无问安语,却有书信的结语。有学者推测,希伯来书原是一篇讲章,后来编辑成书/信,因此有书信的结语。

B. 旧约的引用

1. 希伯来书大量引用旧约经文,部份更有预表的作用。预表是指救恩历史中的某些事件,成为后来之事的楷模(参太12:40)。

2. 希伯来书有许多预表,包括旧约安息日——预表未来的安息日;旧约中的西乃山——预表新约中的锡安山。

3. 希伯来书指出,旧约是影儿,新约则是真像(8章)。这个预表指向前约预表后约,地上的条例预表天上的真像。

四.文学技巧

A. 对比

1. 耶稣基督与天使的比较(1:4)

a. 天使是仆役,神儿子的身份要高得多(1:3、13,2:9);

b. 诗篇指出耶稣暂时比天使微小一点(2:7、9);

c. 耶稣成为中保,为罪人付出代价,由此得着神的荣耀(2:9);而领受这恩典的都成为儿子、弟兄、一家人(2:10-11、17,3:6、14)。既是神家的一份子,就应要忠诚到底,以致得着最终的奖赏。

2. 耶稣基督与摩西的比较(3:1-6)

a. 耶稣和摩西同样尽忠,但地位比摩西高得多。

b. 摩西是仆人,耶稣却是儿子,且是神家的管治者(3:4)

c. 神的子民有份于神的荣耀,在神子的治理下,得到从神而来的保护。神的子民所持有的盼望,就是承受将来神应许的一切;若能坚持到底,盼望必不至落空。

3. 耶稣与地上大祭司的比较(4:14)

地上的大祭司必须先为自己的罪、后为百姓的罪献祭;但耶稣基督这位永远的大祭司,一次把自己献上,就成全了救恩(7:27)。

希伯来书的后半部份,作者更强调耶稣的超越性——他是更美之约和最好的祭礼。耶稣为人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他带我们走的道路也更超越。

B. 转折

1. 转折一

“慈悲忠信的大祭司”(2:17-18)总结了1-2章,继而引入摩西的忠信(3章),和大祭司的慈悲(5章)。

2. 转折二

“大祭司也曾凡事受过试探”(4:15),引入他“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5章)。

3. 转折三

第5章讲论麦基洗德这个预表的人物(5:6、11),再从麦基洗德的等次,进入耶稣是永远的大祭司这个主题(6:20)。

4. 转折四

从“进入幔内”引入耶稣所成就的更美之约和永远的祭(8-9章)。

5. 转折五

耶稣的血所带来的功效(10:19-20)承接了上文“至圣所”的主题,再带出“从幔子经过”后的信心生活(10-12章)。

五.希伯来书的神学

A. 基督论

希伯来书的重点是“祭司”和“献祭礼仪”。耶稣基督是大祭司,他所献上的赎罪祭超越一切,直到永远都有功效。

B. 救赎论及末世论

“献祭”带出希伯来书的救赎论。至于安息日、麦基洗德的等次、永不更替的祭司和有关信心的讲论等等,都跟末世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