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课导论(一)
第二课导论(二)
第三课导论(三)
第四课导论(四)
第五课序(启1章)
第六课给七教会的信(启2-3章)
第七课七灵与圣灵
第八课插叙1:天上人间(一)(启4章)
第九课插叙1:天上人间(二)(启5章)
第十课被杀的羔羊
第十一课第一至六印(启6章)
第十二课插叙2:14万4千人(启7章)
第十三课第七印、插叙3:天上的祷告、第一至四号(启8章)
第十四课第五至六号及插叙4(一):小书卷(启9-10章)
第十五课插叙4(二):两个见证人(启11:1-13)
第十六课第七号及七异象(一)(启11:14-12:17)
第十七课七异象(二)(启13章)
第十八课3年半与70个7
第十九课七异象(三)(启14:1-15:4)
第二十课七碗(一)(启15:5-16:9)
第廿一课七碗(二)(启16:10-21)
第廿二课七印、七号、七碗的关系
第廿三课插叙5:巴比伦之倾倒(一)(启17:1-18:19)
第廿四课插叙5:巴比伦之倾倒(二)(启18:20-19:10)
第廿五课最后的7件事(一)(启19:11-20:3)
第廿六课最后的7件事(二)(启20:4-21:8)
第廿七课插叙6:新耶路撒冷(启21:9-22:5)
第廿八课跋(启22:6-21)
第廿九课总结
第三十课启示录的今日意义


第一课 导论(一)

 

一、作者

1. 作者约翰在启示录一开始就清楚表明自己的身分(启1:1-2、4、9,22:8)。他用了3个名称:

a. 耶稣基督的仆人(启1:1);

b. 亚细亚教会众信徒的弟兄(启1:9);

c. 先知(启22:9)。

这位“约翰”早就在众教会中广受认识和尊敬。

2. 亚细亚教会的教父、早期教会的历史学家都一致认为,这位约翰正是写约翰福音和约翰一、二、三书,并位列耶稣十二使徒之一的约翰。绝大部份圣经学者都接纳这个传统。

 

二、写作日期及地点

1. 写作日期─1世纪末罗马皇帝豆米仙(Domitian, 51-96)执政期间(约公元95年)。

2. 写作地点─约翰指明是“在那名叫拔摩的海岛上”(启1:9)。根据史料的记载,使徒约翰为了神的道,被罗马政府充军到拔摩岛。拔摩岛是个呈山峰状的小岛,也是个荒废了的矿场。约翰在此领受神启示他的异象,并写下启示录。

 

三、写作背景

A. 君王崇拜

1. 从奥古斯都(Augustus, 前63-公元14)时代开始,就已经有敬拜皇帝的事。考古学家从君王庙宇的遗迹中发现一些字:“奥古斯都是‘救主’,带来了‘福音’”!(比较路2:11)奥古斯都以后的皇帝,都自视为人民敬拜的对象。以逼害基督徒闻名的尼禄王(Nero, 37-68),也在各省为自己建立神庙。至豆米仙在位期间,百姓更必须称王为“主”、“神”,否则就会遭受政治逼迫。约翰身处的小亚细亚,正是罗马君王崇拜最严重的地方,甚至比罗马本地更甚。

2. 君王崇拜并不纯粹是宗教问题。小亚细亚的官员企图藉着君王崇拜提高本区的地位,甚至进行“庙宇竞赛”,以争取罗马皇帝的重视。以弗所教会所在的以弗所城,就两度建造了全省最大的凯撒庙。可见君王崇拜有其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因素。

 

B. 信徒受逼迫

1. 身处君王崇拜的文化中,信徒要坚持信仰,须付上很大的代价。罗马皇帝的势力渗透在政治、经济层面,以至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君王庙宇不但指庙的本身,也包括澡堂、体育馆、市场等社交场所。百姓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牵涉到敬拜君王的行动。因此,基督徒要坚持信仰,就要承受来自各层面的压力。

2. 基督徒也得面对直接的逼害。豆米仙统治期间,对基督徒的逼迫已远远超出尼禄时代的罗马城范围,延展到整个罗马帝国。逼害的程度比尼禄时代更是有增无减。

 

四、写作目的

A. 安慰

约翰一开始就跟“在耶稣的患难、国度、忍耐里一同有份”的信徒认同(启1:9),可见启示录的写作目的是要安慰那些正为主受患难,甚至面临殉道的信徒(启2:13)。约翰提醒他们,基督掌管历史,必会毁灭敌基督的国度。

 

B. 提醒

约翰写启示录的另一目的是要提醒信徒,末世时邪恶势力将会延续,甚至如日中天,在不同程度上迫害信徒。事实上,当时七教会中有的正受逼迫(启2:9),有的为信仰的缘故受害(启2:13)。约翰希望藉启示录预先警告教会,提醒他们要忠心、警醒、站立得稳,预备迎见那将要来的永恒国度。

 

五、文学体裁

A. 天启文学/启示文学

1. 天启文学是启示性的文学类型。旧约先知书中,已有天启文学的痕迹出现(赛24-27,56-66章;亚9-14章;珥2-3章;结1章等),而但以理书更被称为天启文学的作品。

2. 两约之间的犹太人对现实完全绝望,大量天启文学作品遂应运而生,因为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是神仍在掌权,内容都是指向遥远的将来,让读者从中得着盼望和安慰。

3. 当时的犹太天启文学一般都是托名写作的,作者借助古人的名字以建立权威。但启示录并无托名,约翰是用自己的本名撰写,因为他清楚自己的启示来自他要见证的耶稣基督(启1:1-2)。

4. 启示录具备天启文学的特色:

a. 格式─启示录的传递方式是一层一层的。神赐启示给耶稣基督,然后透过“使者”指示约翰,再传递给神的众仆人(启1:1)。

b. 内容─天启文学的内容揭示一个超越的现实:

 时间性的启示─把终末的拯救展现出来,焦点在于将来,强调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神的同在。

②  空间上的启示─让读者的眼光穿越目前(地上)的处境,看见背后那肉眼看不见(天上)的情况。

c. 作用─主要是安慰和警告。天启文学指向将来的审判和祝福,一方面为在苦难中的教会带来安慰,另一方面引导读者从末世的亮光看现今的处境,懂得如何活在此时此刻。

d. 少数派的表达─天启文学绝对不是主流的声音,与主流的世界观(罗马帝国)迥然不同,甚至抗衡主流的世界观。

 

B. 先知文学

1. 在两约之间,先知的声音一度沉寂。直到新约最后的卷书启示录,先知文学才再次出现。这也表明了约翰先知的身分。

2. 约翰清楚指出启示录记载的是“预言”(启1:3;参10:7、11,19:10,22:7、18-19),并在书末再次强调“这些话是真实可信的”,是主启示的“那必要快成的事”,所以“凡遵守这书上预言的有福了!”(启22:6-7)这卷书像其他先知书一样,是在敬拜的场合中朗读出来,大家要聆听并且遵守。

3. 启示录具备先知文学的特色:

a. 历史观念─内容关乎神救赎的历史,并且约翰所得的启示是需要向信徒公开的。这一点继承了旧约先知的传统。

b. 信息重点─神既在耶稣基督里定下历史计划,就把这个计划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人做出生命的抉择。这种劝导性的教导,也是先知文学的特质。

c. 着重现世─预言虽然指向未来,但“现在”是重要的。启示录指出,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是末世开始了的记号,新天新地已经发生了。信徒的回应是要改变目前的生活模式,以预备迎见主。

 

C. 书信

1. 启示录又是一封信(启1:4-6)。启示录的格式是保罗和其他早期基督教领袖常用的典型书信格式,包括列出写信人和收信人的名字、问安、结语(启22:21)。

2. 书信是有写作对象的,而约翰这封信正是针对七教会的情况而写,但同时也向着所有教会说的。不少学者都认为,整卷启示录就是一封信,而启2-3章则是整封信的引言。

 

D.小结

学者陈济民为启示录的文体作了这样的总结:“启示录的特点,是书中采用当代启示文学一个流行的表达方式,却以新约先知的内容与精神,在书信的架构中向当代的教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