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教义与中国教会(二)

真耶稣教会与耶稣家庭

上一堂课所看到的异端邪教,皆由基督教衍生,也都是改革开放的1980年代后的教派。但是异端邪教并不是在真空当中出现,综观过去百年基督教在中国的经验和观察我国民间的特点,能帮助今日在教会事奉的每一位更清楚认识正统教义对健康信仰的重要。

梁家麟说:“宗教关乎个人的认知和经验,言人人殊是正常不过的。世界上任何角落的教会,都存在思想与实践上的分歧,这是不同神学或属灵传统,以及不同宗派、堂会和机构崛起的原因。所以,问题不在于中国教会里有不同的主张;而在于具有深厚历史传统的基督教,何竟有这些不同的主张,轻易酿造出如许的异端运动来。”对这重要的问题,梁的看法是“中国教会失去了防范异端的正常机制。所有宗教都有其内在自我审查机制,教义和传统是防范制约分歧偏差的两个最重要元素,组织与个人的效用倒在其次。”[5] 教义的重要性在此出现,但作者有一个值得留意的注脚;“这里强调教义而不强调经典,并非由于笔者怀疑‘唯独圣经’这个改教运动的原则,而在于单凭圣经实在无法构成一个有效制约权威;除非我们能在基本教义和释经原则上达成共识,否则每个人都可对圣经作不同的诠释,并且建构出不同版本的‘基督教’来。于是圣经便只会为教会带来分裂而非合一。”

这里再一次提到“基本教义和释经原则”两个重要因素。本科目是处理基本教义,让我们全心全意学习。

一、真耶稣教会

A. 创办人

1. 魏恩波(1876-1919),贫农出身,由北京以南的乡下进京作丝绸生意,其间接触伦敦会。但后来“犯了奸淫七条诫命”,被逐出教会。

2. 宗教经历:1916年患肺结核,一位五旬节差会的人为他按手,施行医病神迹,并使魏恩波说“方言”。

3. 五旬节运动背景:1901年美国堪萨斯州的伯特利圣经学院学生经历说方言,再加上神医,便于1906年影响了加州的阿素萨街的复兴。这之前,旧金山大地震,激起人们对世界末日的恐慌,努力传道。至1910年代,追随者达5-10万人。1904年来中国宣教的贲德新(Bernt Berntsen)于1907年回美国,在阿素萨街的聚会得蒙灵恩,次年回河北(1928年前称直隶)建立五旬节运动的基地。至1909年,这个叫“使徒信心会”的差会已有26名传教士。教会史家赖德烈(Kenneth S. Latourette)评论五旬节传教士:“有时古怪异常,偶尔也很有才干。其中一些人介绍的是一些离奇怪诞且往往高度情绪化的新教教义,这使那些较有头脑并受过较好教育的中国人十分反感。”

B. 真耶稣教会的创立

1. 1916年,魏恩波在北京接触五旬节教义,不久便开始独立传道。次年3月听到从天上来的声音,要他接受浸礼,他便在没有圣职人员的辅助下,自己到河里受洗。

2. 经过39天禁食,他见到耶稣、摩西、以利亚和十二门徒,这时主耶稣用不太通顺的中文命令他:“你要更正教。”并赐他新名:魏保罗。他很快地在北京教会中预言,基督即将再临,时间是“5年以前,4年以外”,他又在袁世凯政府的腐败中找到末日来临的征兆,并散发数千小册子。

C. 真耶稣教会的传播

1. 魏恩波在袁世凯政府的腐败中找到末日来临的征兆,并散发数千小册子。

2. 发行《万国更正教报》两期,因此此教也叫“万国更正教”。

3. 在山东潍县有真耶稣教会会员变卖全财产,一起住在“耶稣大院”(这是“耶稣家庭”的序幕)。

4. 以祷告过的“圣水”给人和家畜治病。

5. 帮助人戒除鸦片烟瘾,故称“改乌烟教”。因此在20世纪20-30年代的福建,建立堂会百多处。

6. 至1919年,不过一两年间的传教,已有河北、山东、山西、江苏和东北地区60多个真耶稣教的聚会点,也是联合组成大家庭,还将姓改为“耶”。1947年成立30周年时,真耶稣教会已遍布全国18个省份,有570处教会和“聚会所”,聚会教友达4万人以上。此外,还在台湾、东南亚建立教会,并于夏威夷、印度南部和日本设立聚会点。

D. 真耶稣教会的教义特点

1. 神论:取消三位一体之说,强调不分位格的独一真神。

2. 教会论和救恩论:宣称只有加入真耶稣教,受到灵洗的才可进天堂。其他都是魔鬼的教会。

3. 救恩论和圣礼:洗礼要“面向下”,这是魏恩波听到的启示。

4. 圣灵论:以说方言为受圣灵洗礼的标志。

5. 解经问题:守第七日为安息日。

6. 基督论和人论:“真理圣灵学校”(天津),以耶稣为校长、魏以撒(魏恩波之子)为副校长。

二、耶稣家庭

黄河水患与旱灾,加上动荡的局势,导致20世纪20年代,有400万山东人离乡背景。全省土匪约2-3万,但30年代已达到20万人。民间自卫的组织因此而生,耶稣家庭便是这种背景的产物,它以互助社团形式出现,独立于差会基督教之外。

A. 创办人

1. 敬奠瀛(1890-1957)生于山东泰安县马庄的士绅之家。少年丧双亲,在差会美以美会开办的中学读书。作女宣教士的翻译期间,生发感情,几经波折,1919年与缠足的妻子离婚。

2. 1924年,他参了属五旬节教派之神召会举行的奋兴会,接受了“灵洗”,并接受“方言”、异象、灵歌、灵舞等的信仰形式。因此,敬奠瀛便脱离美以美会和教会。

B. 生活方式

1. 1926年开办“蚕桑学道房”的慈善场所帮助寡妇们谋生,翌年,“耶稣家庭”诞生。

2. 至1933年“耶稣家庭”已有成员100人,皆采取“凡物共用”的原则。

3. 除基本的家庭农工部门外,“耶稣家庭”分14个部门,包括木工部、铁工部、石工部、鞋工部、厨房、针线房、婴儿室、道学班、医药部,以及耕畜的部门等。

4. 当有饥饿或其他欲望时,往往鼓动持续1-3周的禁食来克服。

C. 宗教传播

1. 致力奉献并有领导才能的集体领导。

2. 天灾和战乱期间,难民涌入。

3. 抗日战争期间,全国有64个“耶稣家庭”的小家,成员一万多人。抗战结束后,共有113处“小家”,分布在8个省。山东的耶稣家庭“老家”有供500人集体居住的砖房。

4. 以高度纪律推行社团生活。

D. 生活与教义

1. 反常规:不以实际年龄作等次,而以与年龄无关之“家长”职位作标准。

2. 反常理:领导人包办婚姻。马庄原居住地的216宗婚事中,有211宗是高层安排。

3. 反人道:已婚夫妇仍要集体分房入住宿舍,夫妻同宿要申请。“5、6个小时的灵恩祈祷,7、8小时分地工作,1、2小时集体进餐”,使夫妻很少有机会见面。

4. 使用体罚。

5. 家庭成员粗食淡饭,但后期敬奠瀛等人,另外开饭享用与大家不同的饮食。有数名男性“家长”被指控对女性进行性侵犯,包括敬奠瀛本人。

6. 采用的教义:五旬节教派中极度情绪化的一面。因此,耶稣家庭与灵恩会关系密切。

三、省思与教训

1. 真耶稣教会和耶稣家庭都有强烈的五旬节信仰特色,这种特色一直延续到今天,尤其在中国农村。换言之,靠情绪发泄,轻忽圣经整全的教导,重视身体疾病或戒烟戒恶习的即时果效等。

2. 以耶稣家庭所追求的信徒群居,实践凡物共用,似乎是根源于使徒行传,但也不排除长久以来国人对大同世界的向往所致,混乱的时代求得裹腹充饥和栖身之地。 从教会历史来检视,这可与18世纪德国亲岑多夫带领的莫拉维弟兄会作比较。1772年他将一批莫拉维难民安置在自己的田庄,过着信徒团居生活。但显着的分别在,后者有接受优秀教育的领袖和掌握并遵守圣经的能力,他们以普世宣教为宗旨。耶稣家庭在这方面相对贫弱。


注解:

[5] 梁家麟:《中国教会的今日明天》,页147

[6]连曦:《浴火得救》,页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