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教义与中国教会(三)

基督徒聚会所(小群教会)

1920年代是近代中国教会的兴盛时期。由于当时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将教会与西方帝国主义拉上关系,引发教会的本土化运动。由西方差会管辖的教会多成立华人联会,宗派教会也多冠以“中华”二字,如中华基督教会、中华圣公会等。与此同时,脱离西方差会的教会纷纷建立。上一课介绍的耶稣家庭和真耶稣教会便是具代表性的本土基督教宗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前人在信仰中的努力,和在实践圣经信仰上的偏差。比起这两者,有一宗派对中国教会的教义影响更深的是“基督徒聚会所”(小群教会)。第二课所提到的“呼喊派”异端,也可追源于小群教会,然而,更重要的是在整个信仰体系的教义层面,我们能够发现更多值得留意的问题。

一、创始人

1. 倪柝声(1903-1972)创办了基督徒聚会处,也称地方教会。[7]  该会首先于1922年在福州成立。抗战时期,全国有200多聚会处。1957年的统计,全国有700多聚会处,信徒达7万多人。他也是我国着名的神学家,曾创办多种期刊,出版具影响力的着作达数十种,台湾福音书房出版的《倪柝声全集》达62册之多。邢福增教授说:“我们可以不同意倪柝声的神学观点,但是却无法否认他在中国神学界的代表地位与深远影响。”[8] 

2. 倪柝声原名倪述祖,祖父为牧师,祖籍福建福州,生于广东汕头,6岁回祖居地。17岁由余慈度带领归主,蒙恩得救。1925年,22岁时改名柝声,英文采用守望者(Watchman)。一般相信,此名是受宾路易师母的影响。影响倪的两个外国传道人为英国传教士和受恩(Margaret E. Barber, 1869-1930)女士和宾路易(Jessie Penn-Lewis, 1861-1927)师母。他从前者得到属灵上极大的帮助;后者是内里生命派,一种神秘灵修神学的代表人物。

3. 倪柝声生平中“有3件至为关键的大事”。[9]  由于他在中国教会的影响力、被尊崇的程度,所以不容易披露。3件极富争议的事件是:30年代的婚姻风波、40年代的退职风波和50年代的三自风波。我们相信,在倪离世至今还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中,是不宜作为历史个案去反省其中的教训的。但作为重要的中国本土教派,不能不知道聚会所强调的信仰特色。

4. 1949年,由于国共内战激烈,倪柝声乃将在山东烟台的负责人李常受调往台湾,开始了后50年聚会所的另一阶段的发展。[10] 李常受有组织的恩赐,在15年间,使聚会所在台湾由零发展至4万多人。然而由于李常受心胸狭窄,独裁专权,自60年代末期开始,一连串的分裂,导致许多主要同工(如美国的江守道、王国显、香港陈则信、台湾的林三纲、邵遵澜等)纷纷脱离李常受的组织,使聚会所在台湾的发展大受影响。70年代开始,李常受又转往美国发展,颇有成效,因此美国的聚会所有许多西方人士参加。

5. 1986年开始,他们不再自称“聚会所”或“小群”,而改称“召会”。90年代李常受在加州会所举办的特会中,领导会众呼喊“我是神”,引起许多人的批评。因此他晚年的许多言行,争议性很大。

二、教义特色

A. 教会论

这是聚会所最独特,也是争议性最大的一点。他们不但坚持“一地一教会”的原则,而且攻击宗派教会(称为公会)。结果聚会所自己本身成为最大的宗派之一。凡不属聚会所的教会,都是不属灵的教会。这是造成聚会所与其他教会冲突的所在。

1. 教会是以地方为单位,彼此之间是独立的关系,不必向总会负责,也不能有宗派的存在。

2. 使徒有他的意义、身份和地位,使徒应该过“信心生活”,不接受任何定期、定额的“薪水”。倪曾打发128位“使徒”往各地全时间的传道。

3. 教会的责任乃在各“地方教会”的信徒身上,使徒不应在某地方教会掌权,应交由信徒中的长老来治理。

4. 对贫困信徒的照顾,是全体信徒的责任,不是“教会”的责任,教会不应办理救济工作。

B. 人论(属灵观)

倪柝声所着的《属灵人》及《人的破碎与灵的出来》,是他的代表作,也代表聚会所的属灵观。基本上他们承续英国弟兄会的观点,强调“灵魂体”的人性三分法。但是由于过份简化地看待人的诸般问题,导致生活上里外不一的现象。同时,聚会所有强烈的“反智”倾向,排斥任何用理智思考信仰的途径。李常受后来提倡的“祷读”运动,就是一种明显的迹象。

C. 解经法

聚会所偏向“灵意解经”的方法。倪柝声本人的解经大部分都是如此,这不但影响聚会所,也影响所有的中国教会直到如今。“灵意解经”的危险,就是容易走到“私意解经”的地步。今日所有的异端,无不采用“灵意解经”的方法。

D. 基督论

李常受的基督论引起许多争议,因为他常常有一些引起误解的“怪论”,如道成肉身的“生神熟神”论、圣餐的“主小我大”论、圣子就是圣父论,以及“我就是神、神就是我”论等。因此有人认为李常受是受新纪元运动影响的泛神论者。其实有许多时候是因为他语焉不详,又常创造一些新词汇所造成的误解。同时李常受也可能想走出西方神学的框架,别树一帜,因此才出现许多令人侧目的“新理论”。

三、宗教传播

自1950年代开始,直到他1997年过世为止,李常受领导聚会所将近50年。他极擅长组织群众,也很会推陈出新。他所推展的一些别具特色的方法如下:

1. 祷读:李常受所推动的以圣经的话来祷告(即“祷读”),其实就是中古世纪天主教修道院所用的个人灵修方式。但是李常受将之推广为会众集体的灵修方式,这是他推陈出新的创意。

2. 呼喊主名:李常受强调信徒呼喊主名会有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因此聚会所的弟兄姊妹无论见面、聚会中,都会口里说“噢!主!哈利路亚!阿们!”。特别在聚会中,更是此起彼落,有时声势惊人。

但是倪柝声本人却极反对在聚会中呼喊,认为会操纵群众心理,造成歇斯底里的现象。

四、近年来的发展

A. 聚会所的分裂

李常受的领导作风是备受争议的,因此造成众叛亲离。在台湾,1950-65年的15年间,聚会所迅速发展到40,000人,成为台湾第二大教派。但是随着一连串的分裂,人数锐减。离开李常受的领导人物包括倪柝声时代大多数的同工,如菲律宾的缪绍训、新加坡的陆忠信、美国的江守道、王国显、香港陈则信等人,还有少壮派的核心同工如林三纲、邵遵澜、史伯诚、何广明等。离散的信徒则有许多人进入了像新约教会等的极端教派。

B. 国内“呼喊派”的形成

1970年代末期,海外聚会所的弟兄姊妹回国探亲时,将李常受所推动的“祷读”及“呼喊主名”等聚会方式引入国内。因此国内称之为“呼喊派”。后来甚至有人传出要靠“常受主”才能得救的说法,但是未必是来自聚会所正规的教导。但是李常受虽知情,却不肯出面积极纠正,也是令人扼腕的。总之,“呼喊派”在中国曾引起不少的纷争,许多异端创始人是出自呼喊派。

C. 海外“召会”的发展

1970年代李常受开始往海外发展,当时美国正是新兴宗教蓬勃发展的时候,因此特别在美国成果斐然。因此目前美国的聚会所往往是中、美信徒聚集一堂的状况。目前聚会所自称在全球有2,400个会堂,其中600多个在台湾,其他在海外。但是不可否认地,聚会所可能是华人所创立的教派中,在非华人环境中宣教成果最好的一个。

五、如何面对聚会所?

1. 聚会所应该被视为“极端”教派,但非“异端”团体。

2. 对倪柝声的神学和路线,与李常受的神学路线应该区分来看。

3. 对聚会所的信徒应该予以尊重与接纳,但是若有机会应该与他们有敞开的交通。

4. 若有人对聚会所感到好奇,应该加以说明。


注解:

[7] 参维基百科,“倪柝声”之介绍。<https://zh.wiki pedia.org/wiki/倪柝声>

[8] 邢福增:《反帝‧爱国‧属灵:倪柝声与基督徒聚会处研究》(香港:中国宗教文化研究,2005年),页2

[9] 同上,页4

[10] 下载自<http://www.emethchapel.org/mp3/SundaySchool/ cults/cults_2005_12_04.pdf>(下载日期:2011/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