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三课 圣灵论(三)历史的借鉴[17]

一、孟他努主义(Montanism)

孟他努主义(Montanism)是2世纪在大公教会内兴起的灵恩运动。有人认为是教会的复兴运动,有人认为是分裂教会的异端。

1. 源起:源于土耳其的每西亚和弗吕家一带,约于172年,孟他努(Montanus)开始了他的预言。

2. 预言:他自称在聚会中发出连串预言是完全被圣灵得着的记号。

3. 盛行原因

a. 因教会制度化,信徒失去起初的热心,反对大公教会的灵恩运动快速被信徒接受。

b. 聚会活泼,如第1世纪的随兴方式,重视恩赐而非职位,热切等候主再来,强调道德操守等。

c. 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也于207年加入。

二、《尼西亚信经》之后

1. 《尼西亚信经》(325年)有“我信圣灵”,381年之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再加上补充的教义。

2. 巴西流(Basil)从亚他那修的三一神论再引申,指出圣灵与父同荣、同尊,父子和灵3位格地位相同,提供了以后圣灵论的神学基础。

三、宗教改革之神学家

1. 改革领袖接受尼西亚和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的三一神论。

2. 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和约翰卫斯理的成圣观,都强调圣灵的作为。

3.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常将圣灵和神的话关连起来,尤其加尔文极重视圣灵在解释圣经的重要性。

四、贵格派(Quakers)

贵格派是17世纪的清教徒,他们对圣灵有极端的看法。

1. 源起:一批狂热的信徒要以自己理解的圣经,废除所有社会的差别和任何形式的牧师职位,并要以武力建立神的国。代表人为乔治·佛克斯(George Fox,1624-1691),他们对基督教组织都不满意,自称“追求灵恩派”(Seekers)。

2. 信仰经历:1647年佛克斯经历属灵大转变,认为只有圣灵才是真理的源头。5年后,在山上得到异象,相信神能向任何属他的人说话。由于这种信仰,他与传统教会割裂,也与社会脱节。

3. 问题:1649年,佛克斯因干扰崇拜而被捕。事缘当一位传道人宣讲圣经是所有教义的基础时,佛克斯大声反驳:“教义的基础不是圣经,而是圣灵!”他声称圣经在信仰和行为上只居第二位,最重要是圣灵对人的内心说话。

五、约翰·卫斯理

1. 源起:19世纪的约翰·卫斯理和凯锡克(Keswick)培灵会的圣洁运动皆强调第二次的恩福。他们宣讲信徒要经历加略山的“更生”和五旬节的“更新”,后者是第二次的恩福,也就是圣灵的洗。当人自洁追求圣灵充满,就增加爱心并克胜软弱,这乃是靠圣灵。

2. 问题:脱离了宗教改革领袖路德和加尔文的成圣观。改革宗认为称义和成圣同时发生,但卫斯理认定要追求圣洁和圣灵充满,才达至成圣。两者的差别在一次恩福和两次恩福之分。

3. 影响:由于偏向重视圣灵和圣灵的事工,如医病、方言和预言等,使后来的五旬节宗认定圣灵充满的唯一明证就是说方言。

4. 优点:重视灵命的深化、热心。

5. 缺点:引致律法主义、反智主义和宗教狂热等偏差。

六、至今的发展和省察

1. 灵恩运动于1900后极速发展,至1980年代甚至有称为圣灵运动的第三波的出现。第三波的特色是吸引了福音派的教会传道人。

2. 灵恩运动的问题

a. 重视主观的感受,情感为重。

b. 由切慕属灵的恩赐,发展到强调恩赐的大小,高举看得到的表现,如病得医治。

c. 高抬成功神学,幸福和快乐主义被推崇,认为身体的疾病、物质的贫乏和心灵的痛苦,都不是神的旨意,甚至误导以为这是惩罚。但圣经提摩太的胃病(提前5:23)、以巴弗提几乎丧命的疾病(腓2:27)、特罗非摩的疾病(提后4:20)都是忠心事奉者的身体现实。

3. 20世纪的发展:1900-1980年间,福音派信徒由7,000万增至2.2亿,灵恩派由零开始,增至6,000多万。20世纪前40年,中国的本土基督教派除少数之外,皆受了灵恩派的影响,如真耶稣教、耶稣家庭和许多异端。尤其在农村,上述3种具特色的问题,极易吸引农民信徒,却不能从真道的全面真理扎根,值得我们省思。


注解:

[17]本课之历史中的圣灵论,参杨庆球:《基础系统神学》,18-2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