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 中世纪教会(二)教权兴衰

一、引言

在中世纪,教皇和君王之间争权夺利,形成政治和宗教上的混乱。教皇权力一度高涨,凌驾政权,并与东方教会决裂,但最终渐渐衰微,种下恶果,必须革新。 

二、教权和政权相争的起因

1.  8世纪时,教皇立查理曼(Charlemagne, 742-814)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史无前例的行动,好像说明教皇的地位高于君王。

2.  各地的贵族、诸侯纷纷割据土地,自立为王。他们有些支持教会,但有些也否认教会的权力。此后,教权与政权之间,时有纷争。 

三、教皇制度的强盛

1.  贵格利七世(Gregory VII, 1015-1085)是11世纪最出色的教皇,他把教皇的权威推展至最高峰。连德王亨利四世(Henry IV, 1050-1106)都曾向他负荆请罪,才能保住王位。贵格利七世也重新挽回了圣职人员的属灵领导地位。

2.  依诺森二世(Innocent II, ?-1143)成功对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以主人与奴隶的身分比喻教皇与主教的关系。

3.  依诺森三世(Innocent III, 1161-1216)是第一个使用基督的代表宣称的教皇,指彼得和他的继承者不但有权管理教会,其权柄更是向整个世界而言的。 

四、东西方教会分裂的原因

种种复杂因素,最终促使东西方教会在1054年正式分裂。 

A.  政、教关系的影响

东方教会深受政权的辖制,一直听命于政权;西方教会则认为,教会应该在属灵的事上完全独立,权柄更在国家之上。因着彼此的歧见和纷争,造成双方面的冲突,终于成为东西教会的一道裂痕。 

B.  东西教会的领袖彼此争权夺利,互不相让

罗马教皇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不惜伪造文件,假传御旨,提高自己的地位。双方始终水火不相容,最后导致决裂。 

C.  东西教会的差距很大

东方教会自满自足,西方教会则积极进取,双方差距很大。他们常常在枝节的教义小事上,产生磨擦、争执。 

五、教皇制度的衰落

1.  教皇往往置身于教权与政权的纷争之中,无法安定下来整顿内部,谋求改进,教会也因此受亏损。争权夺利的结果,使教皇步向衰微的路。

2.  民族意识的觉醒也使教皇制度衰落。新兴的欧洲诸国为了维护利益,抗拒外来势力,连教皇也排斥。

3.  教廷在百姓心目中的声誉日渐低落,圣职人员随意娶妻纳妾,道德败坏。因经济问题,教廷大量抽税,假公济私,买卖圣职,谋取财富。

4.  1309-1377年间,教廷被迫迁至法国,称为教廷被掳期70多年后,教廷虽重回罗马,但声誉大不如前,也曾经同时出现23位教皇的情况,甚至互相诅咒、攻击。教皇的素质和表现让人失望,因此遭受厌弃。 

六、结论

数百年以来,教会和政权之争使教会受亏损,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失去属灵权柄,也使福音工作大受拦阻。这样的教训,是今天的基督徒和教会当三思和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