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课 教会单身事工:单身小组

随着社会转变,男女经济同等、独立,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及对终身伴侣要求的提高,迟婚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可是,传统观念并未能赶上时代变迁的步伐,社会、教会里不少人对单身人士仍持有偏差的认识,甚至歧视的态度。教会发展单身事工,宗旨乃在于牧养关顾单身群体,而单身小组是其中一项较有功效,又切合单身肢体需要的事工。

一、单身小组成立之背景

单身人士所面对的困难包括:

1.同辈相继结婚后面对社会、朋友及家人给予的压力。

2.单身朋友圈子的缩小,需要更强的支援网络。

3.与异性相处的心理压力或技巧不足。

4.择偶及婚姻的抉择。

5.面对寂寞及情绪低落时不知如何解决。

6.自我价值观(结婚是否人生必经之路?是否我有问题,所以没有异性喜欢我?我未结婚,是否一个不完整的人?我是否是次等信徒?是否适当的改好一点,例如打扮好一点,懂得做更多的家务,温柔一点,就有较大机会结婚?)

7.理财、性与单身、处理工作压力及保持身心灵健康。

二、小组的好处

1.小组是个微型的社会,而小组成员的言行,往往是他们日常生活中行为的复制品。

2.小组中的改变,通常只是个开始,随之会延伸到小组之外的现实生活中。小组可成为组员归属之处,单身人士可参与小组活动,并在小组中分享。

3.小组成员就是一个支持网络。

三、小组的种类

1.开放式小组:在小组不同发展阶段,仍然欢迎新组员加入。

2.关闭式小组:从一开始就将成员、人数固定,也不希望组员随便退出。

四、小组的架构

1.一开始即定下聚会的期限和次数。

2.在稳定的情况中,组员之间的信任,小组的凝聚力逐渐出现。

3.架构性小组(功能性、有清晰主题方向的小组),组长不但为小组整个过程制定了主题,而且每次聚会,都会有具体的主题和详细设计的活动。

4.非架构性小组弹性大,组长开放小组空间,欢迎组员提供意见,甚至参与设计或主持某些节目、活动。

五、单身小组的重要性(小组的目的及理念)

1.透过组员间的互动,达至组员自我肯定及互相支持的目标。

2.活动的内容强调自我的认识、认识及分享恋爱及婚姻观,鼓励组员突破自己,建立自信及改善社交生活等。

3.小组长又或负责同工的角色,在于构思节目内容,联系组员。

六、小组的大小

理想的人数为7至8人,最多不超过10人,组长能个别的关注;组员彼此之间也能有充份回馈和支持的空间。

七、小组的运作(聚会的次数、时限和频密度)

1.8-12的次数较为合适(这是有主题性的小组,之后可再重新组合)

2.一星期一次聚会。每次聚会约二小时

八、组员的甄选(可以同时开拓几个单身小组,进行同一内容)

甄选的好处有三:

1.让组长可以有效地评估,认识和关注组员。

2.组长可以个别接触组员。

3.组长有机会将小组的规则、内容、组员资格和人数等告诉组员。

九、小组的操作

小组的节目、活动内容最好每回都运用习作、练习,也安排功课,让组员能在日常生活中操练。

使用习作的目的:

1.促进讨论和参与。

2.令小组对焦。

3.透过实际参与习作的练习,提供一个经验性学习的机会。

4.提供组员有用的资料。

5.增加小组聚会的乐趣。

十、范例:单身姐妹小组/同行小组-“属于单身姐妹的小天地”

1.单身定义:未结婚、丧偶、离婚者

2.单身宣言:请参考单身事工第12课《单身人士之自我价值观》(单身宣言)。

3.小组名称:同行小组(或自由取名)

4.对象:教会中25岁以上之单身未婚的姐妹。“姐妹”在适婚年龄而未有对象是现今教会普遍现状,这类小组的成立刻不容缓。参加者年龄定在28岁以上之原因:内地以27岁为“剩女”之界线,而30岁是未婚女性一个重要的关卡,故这年龄层的未婚女性承受许多压力,教会须帮助这群姐妹。

5.目的:盼望藉小组的功能帮助姐妹们互相深入分享,得到支持、接纳,进而建立关系,结伴同行。

6.方法:针对单身姐妹之情况及需要,设计了12次聚会的内容,成为一个完整的课程。

7.建议:每月一次或两次聚会(次数视乎组员状况,忙碌与否,但不宜每周一次,因课程内容须有时间、空间消化、运用)。

8.人数:每组不超过10人。

9.筹备、运作

a.暖身活动:教会可举办几次单身讲座、单身联谊会等,凝聚单身肢体,让他们感受教会关注并关心他们,鼓励他们“走出来”。

b.在有关单身之讲座或活动中,以问卷访问、调查单身肢体之需要,及他们对教会牧养他们之期望。提出小组之邀请,看他们意愿如何。

c.选定有负担牧养关顾单身肢体之同工担任小组长,并给与小组长之培训。

d.按回收问卷,参考单身肢体之意愿,个别邀请加入单身小组。

e.可发出单身小组邀请信,表达重视和认真。

f.教会提供小组场地、聚会内容之设计等资源。

g.教牧应关心小组长,定期和小组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