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 宣教士如何调和福音与文化 

一、 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1. 丁韪良(William A. P. Martin18271916年):

美国人,长老会差会宣教士,在华生活60余年。倡导与儒家传统相调和的宣教士,指出儒家传统与基督教存在共通之处,且后者还可以完善前者,补其不足。丁韪良主张孔子加基督,即一个儒者可以不废除自己的信念而接受基督。原因在于尽管各地都有孔庙,孔子并没有被神化。人们从来没有把他当作守护神,只是纯粹的怀念和敬仰。因此,这并不是中国人接受基督教信仰的直接障碍。反思:文本可信吗?因历来科举考试的确有人拜孔子。

2. 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年):

苏格兰人,伦敦会宣教士。1843年将马六甲英华书院迁至香港,被誉为香港教育之父。翻译、研究中国典籍,推出中国经典东方圣书两套丛书,1876年成为牛津大学首任汉学教授。他尝试融合中西文化,倡中国人所信奉的神就是基督教的God。看孔子是伟人,他的训律对整个民族的影响总体来说是有益的,对我们基督徒也是重要的一课,论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思想有诸多类似之处:对自省、美德、智慧的追求。 

3. 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年):

德国人,属同善会差会。在青岛创办礼贤书院。认为惟孔子的中和之道可致世界大同,儒学最可贵之处是其对个别性、局部立场的包容和因势而变、通贯古今的能力:西国只知爱国,国之下缺家,国之上缺天下,非孔教无以弥补之不管是在新中国还是在旧中国,有一个因素是共同的,那就是处于进化过程中的中国人的心灵,这种心灵尚未失去它的文雅与冷静,并且我也希望,永远不要失去它。中国心灵给西方人的两个启发:一、真正的宗教不是排斥,而是包容和调和;二、让人领会到神的内在性,神人相契。

 

二、 西学东来

1. 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年):

英国人,1861年到香港任圣保罗书院校长。1863年至北京任同文馆英语教习。1867年信函:中国在今年刚刚从一个很长很长的睡梦中苏醒过来,看到了远远走在她前头的优胜者,促使她经历了激烈的斗争,终于行动起来参加这场竞争了,中国必须全力以赴,不然的话,她将远远的被抛在后头。他任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28年,译书150部,介绍西方科技知识,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军工、矿务学、冶金学、机械学、天文地理、农学、动植物学、医学、政治学等,又创办格致书院、格致书室,出版《格致汇编》。

2. 花之安(Ernst Faber18391899年):

德国宣教士。着《自西徂东》,书中72章内容,问72个问题,分四个部份:问题的重要性、中国在该问题上的不足、西方在该问题上的优越、从基督教立场提出改良之法。他又将基督教的与孔教的作比较;将国际法与儒家的作比;将敬畏神与作比较;将近代科技与作比较;将宗教道德与作比较。

3. 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18451919年):

他是英国人,属浸礼会。宣教策略从老百姓到精英知识界。18761879年华北大旱,在山东、山西赈灾,以清廉、爱心、服侍等无私精神服人,与清政府官员建立关系,也得到李鸿章赏识。李鸿章邀他出任天津《时报》主笔,后主持广学会二十余年。鼓吹变法改良,建议清政府改良农业、开矿设厂、发展交通、开办银行、促进贸易、广设西式学堂、容许自由传播基督教、同西方各国保持友好关系。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任光绪帝顾问,义和团事件之后建议筹办山西大学堂。他的福音预工做得很好。


三、 夹缝中的华人基督徒

1. 晚清华人基督徒身份调适

a. 身份认同:中国基督徒-自绝于中国社群之外,不断受到误解、排斥及攻击

b. 消极回应:沉默或进行疏辩,予以澄清和驳斥

c. 积极回应:探讨信仰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开展中西文化交流及冲突中的调适

2. 调适的前设与推论

国人以道本同源来尝试调和中西文化,提出天道一元。落实出来呈现出三种形式:原古儒非今儒圣教非外来之教儒学已失落,天道要补儒。提出具体调适方案有以下两个:

a. 调适方案一:合儒论-通过儒家经典中的观、伦理观,提出儒家与基督教之间能够接触和沟通的共通点,消弭其间对立与紧张,得出二者相通不相左的结论。关于孔子在基督教中的定位,有人认为孔子是天道在中国的代言人,甚至是神在上古时的使者、先知。

b. 调适方案二:补儒论-以批判和承继的态度来论证基督教可以补足儒教的缺遗。当时中国基督徒的共识是,儒家传统的人伦精神虽有其价值,但不能圆满地解决所有问题。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源头可从基督教的创造教义中找到答案。真正达致五伦关系的和谐,不能靠儒家提供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自力、人为方式获得,必须透过相信耶稣而圣灵内住才能实现。儒家人伦学说不能解决如何救灵魂、赎己罪的问题,也不能使人神关系得以复和孔子与耶稣的不同在于人道天道之别,孔子为圣,耶稣为神。因此,孔子只可效之为师,不可拜之为神。

3. 调适的危险

19世纪末,中国信徒大多持补儒论,以至于有宣教士对中国教会的儒家化倾向感到忧虑。至于合儒论,有宣教士认为是在传讲另一种福音-道德与善行的福音,而非救赎的福音,担心基督教在中国变成一个混合主义的宗教,一个非耶非儒、亦耶亦儒、披着基督教外衣的异教。问题在于虽然先秦儒家所言是有位格的,但这是否可以和基督教所信的独一真神完全等同?以儒家诠释基督教,是否忽略了二者之间的根本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