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国教时期(公元300-500年)

一、国教时期的背景

A. 君士坦丁

1. 312年,罗马东部的君王君士坦丁(Constantine the Great, 约272-337),战胜罗马西部的君王马克森狄(Maxentius, 约275-312)。

2. 313年,基督教得到合法地位(米兰诏谕)。

3. 圣职人员得到豁免权,教会得到馈赠,美丽的教堂建成。

4. 信徒素质下降。

5. 吸纳了一些异教的观念,例:膜拜圣徒、殉道者、马利亚及殉道者遗物。 

B. 异端亚流派兴起

1. 亚流(Arius, 256-336)的教义。

2. 324年,亚流派定为异端。

3. 亚流派在往后的30年暗中活动。

4. 353年,亚流派再得势,主张更极端。

5. 378年,亚流派衰微;381年,君士坦丁堡会议定尼西亚神学为正统的神学。

6. 亚流派的影响,例:耶和华见证人。 

C. 罗马天主教兴起

1. 324年的尼西亚会议,教会认同教士和主教观念。

2. 330年,罗马主教得到更大的影响力和权势。 

D. 西罗马自5世纪开始不断受外族入侵

1. 410年,西哥德人入侵罗马。

2. 451年,匈人入侵罗马的高卢。

3. 455年,汪达尔人入侵罗马。

4. 476年,西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二、跟初期教会时期差传的分歧

A. 西方的教会

不注重对外的差传工作。 

B. 东方的教会

注重差传,但认为差传应该完全是教会的工作:

1. 教会是宣教的一切。

2. 信徒不应该也不能自发到远方宣教。

3. 差传是教会整体的工作,不是个人。

4. 差传的工作不能在教会以外。

5. 差传与合一也不能分开。

6. 差传必然是向心的。

7. 最重要的是一同敬拜。

8. 圣餐就是终结。 

三、其他发展

A. 以城市教会为中心,向乡村扩散,发展差传

1. 到乡村建立教会,以容纳更多人。

2. 主教及圣职人员为传道的主要动力。

3. 国家斥资建立教堂,大型教会渐立。 

B. 修道团体的出现

1. 教会的素质下降。

2. 有些认真的信徒离开教会,去沙漠或旷野单独生活,追求属灵的事。

3. 修道士成立小群体,发展了修道院。

4. 修道院承担了向邻近群体传福音的责任。

C. 涅斯多留派的差传工作

1. 431年的以弗所会议中,涅斯多留派在不公正的情形下给定为异端。

2. 涅斯多留派信徒离开罗马向东走,以幼发拉底河东岸的伊得撒为中心,建立了新的基地。

3. 被迫迁往波斯,成立了波斯教会。

4. 把福音传到波斯、中东、北非、锡兰,甚至中国。

5. 东方的波斯,开始更大规模逼迫基督徒。 

四、再过了两百年后

1. 基督教成为国教,反而更机构化及世俗化。

2. 修士及修道院成为主流的宣教形式。

3. 教会面对异教及异端的挑战。

4. 异端在别的地域更努力地宣扬他们的信仰。

5. 罗马教会因政治原因而权力渐强。

6. 东西方教会彼此越走越远,神学理念亦如此。神学理念设定了宣教方向。 

五、思考问题

1. 米兰诏谕对教会有什么影响?

2. 在国教时期的差传策略有何独特?

3. 有人认为这段时间最重要的事,是君士坦丁战胜马克森狄,你同意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