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差传先锋时期(1500-1900年)

一、16世纪宗教改革

1. 13世纪,罗马天主教开始变质。

2. 在意大利、法兰西和英格兰,普遍信徒都认为罗马教廷必须改革。

3. 1517年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钉在威丁堡城教堂的95条反对论点震动整个欧洲

4. 马丁路德在德国建立了路德宗,慈运理(Ulrich Zwingli, 1484-1531)在瑞士兴起了宗教改革,加尔文(John Calvin, 1509-1564)在法国带动宗教改革。改革运动席卷整个欧洲。

5. 改革运动后,海外的差传工作延至18世纪初才恢复。

6. 在改革运动期间,罗马天主教建立了耶稣会:

a. 1542-1549年沙勿略(Francis Xavier, 1506-1552)到印度、日本

b. 1581年,利玛窦(M. Ricci, 1552-1610)前往中国。

二、富朗开派宣教士到印度传教

德国敬虔运动领袖富朗开(August Francke, 1663-1727)派宣教士到印度,注重教育儿童、翻译圣经为当地文字、解释福音、训练当地圣职人员,成为改革宗差传的模式。

三、莫拉维亚教会

1. 1722年,莫拉维亚教会牧养一群莫拉维亚难民。

2. 1727年,教会经历了一次属灵的复兴。

3. 24小时的祷告链维持了100年。

4. 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 1703-1791)和他的弟弟成立了“循道会社”,就是今天的卫理公会,打破殖民地的界线,让差传工作全球化。 

四、“近代宣教之父”威廉

影响全球的差传工作最大的是威廉‧克理。

1. 组织英国浸信会差会。

2. 1793年,威廉‧克理全家到了印度宣教。

3. 他在印度服侍40年,把圣经翻译成30种语言,设立了126家教会,还有学校,并创立差会,引发近代宣教运动。

五、伦敦会

1. 1795年,以加尔文神学为基础的公理会、圣公会、长老会和循道会领袖,成立超宗派差会伦敦会。

2. 共识:海外建立的教会,内部体制和礼仪可以跟随宣教士原来的宗派,也可以让教会自行决定。

3. 李文斯敦(David Livingstone, 1813-1873)于1841年抵达南非宣教他相信自己是神差遣的差传工作先驱,所以除了传福音,也做了很多非洲的探索记录、画地图,影响许多英国人到非洲宣教。 

六、美国公理会海外传教部

1. 1810年,美国公理会海外传教部成立,目标是在异教地域传扬基督信仰,并推广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原则”。不到150年,差会共差出4,800位宣教士往世界各地传福音。

2. 耶德逊在1813年往缅甸宣教,学习艰深的缅甸文及翻译圣经。缅甸是佛教国家,不时有瘟疫,宣教士很少,传道工作极其艰辛。耶德逊在缅甸事奉37年,事奉6年后才有第一个缅甸信徒。耶德逊死的时候,缅甸的基督徒约有7,000

七、学生福音运动与普世宣教

1. 17世纪初,7位在巴黎念法律的德国留学生献上自己作海外差传,为主殉道。

2. 英国剑桥大学毕业生查理‧西门(Charles Simeon, 1759-1836)成立查经班,成员热爱布道,成立为宣教士祈祷的团契,模式很快传到其他国家。

3. 1885年“剑桥七杰”加入内地会成为宣教士,前往中国开荒布道。

4. “干草堆运动”于1806年开始。1808年,他们成立了“弟兄会”推动宣教。往后的60年,有527人加入团契,其中半数蒙召前往海外宣教。

5. 1886年,北美青年会举行夏令会,251位参与学生中,99位决志献身海外宣教。大会继续在167所大学分享海外宣教的异象,结果共2,106名学生奉献宣教。“学生志愿运动”于是在1888年组成,招募北美大学生到海外宣教,口号是“在我们这一代把福音传遍世界”。不久,各国的学生团契也纷纷成立类似的组织。

6. 学生运动对差传有极大影响。从1792-1878年威廉‧克理推动差传之时,宣教士约有2,000位;但是到了学生志愿运动之后的几十年,宣教士人数升至超过15,000

八、差传先锋时期在中国新景象

1. 1807年伦敦会差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1782-1834)到中国他创办英华书院,又在1823年出版《神天圣书》和《华英字典》。

2. 戴德生(Hudson Taylor, 1832-1905)在1865年成立中国内地会。

19世纪下半叶的普世差传会议

基督教超宗派的差传会议─1854年在纽约举行,1860在利物浦,1888年在伦敦,1900年再次在纽约,最后1910年在爱丁堡。 

差传运动与会复兴

两者有密切关系,不能分开。差传运动往往在教会复兴或是觉醒以后出现。

十一、结语

1. 16-17世纪,罗马天主教强硬的殖民地差传模式是主流。

2. 18世纪后,神开始兴起基督徒到世界各地传扬福音,也用“三自原则”建立教会。

3. 在近代的差传事工,学生是一个很大的动力。

4. 在中国,宣教士的服侍重点和对象各有不同。马礼逊以教育为主,戴德生以平民为主,丁韪良(W. A. P. Martin, 1827-1916)则以政府要员为主。

5. 这段期间,神的救赎工作在全地全面展开。

十二、思考问题

1. 为什么改革运动以后的海外差传工作停了下来?

2. 威廉‧克理如何打破差传的传统?

3. 戴德生与莫拉维亚教会的差传工作有什么相同及相异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