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 彼得前书(四)彼前2:11-3:12


一、经文大纲

1. 读者目前的状况(彼前211上)。

2. 劝勉信徒要有好行为(彼前211下)。

3. 好行为的目的(彼前212

4. 特定的情况:

a. 与政府的关系(彼前213-17

b. 与主人的关系(彼前218-25

c. 女信徒与不信的丈夫之关系(彼前31-6

d. 男信徒与妻子的关系(彼前37

e. 读者与属神的基督徒群体之间的关系(彼前38-12

 

二、读者目前的状况(彼前211

1. 社会上弱势的人─“客旅”和“寄居的”(参第九课五“写作对象”)。

2. 可能信主后所受的逼迫和排挤更大。

3. 如何在弱势中对抗世俗文化?彼得的答案:关注自己的生命是否讨神喜悦!

 

三、劝勉信徒要有好行为(彼前211

彼得给他们的观念不是飞黄腾达的成功神学,而是要留意自己的生活见证。另参加516-25;罗85-8

 

四、好行为的目的(彼前212

1. “鉴察”或译“眷顾,意思是神的访视。

2. “鉴察的日子是指神的恩典访视某人使之得救,当事人就为基督徒在世的好行为带给他的好印象以致自己得救,而归荣耀给神。(另一立场:大审判那天,不信者会明白到自己不公平地对待及指控基督徒是错的。)

3. 参林前1032-111

 

五、特定的情况

今天的教会有没有关注弟兄姊妹如何面对特定的情况,如婆媳关系、亲子关系等?

 

A. 与政府的关系(彼前213-17

1. 然是客旅、寄居的,也要守法。

2.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加尔文(John Calvin, 1509-1564)、慈运理(Ulrich Zwingli, 1484-1531)都同意:有最坏的政府,仍然比没有政府好。

3. 为了神而守法,尽责任义务。“我们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罗148

4. “无论做什么,都要从心里做,像是给主做的,不是给人做的”(西323)。

5. 在戴德生(Hudson Taylor, 1832-1905)写给家人的书信中,他对中国及基督的爱表露无遗:假如我有千镑英金,中国人可以全数支取;假如我有千条性命,决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不,不是中国,乃是基督!

6. 当顺服在上有权柄的,因为权柄出于神(罗131-7)。

 

B. 与主人的关系(彼前218-25

1. 背景奴隶制度是当时罗马帝国的经济命脉,反奴隶制度反倒使教会立于危险的处境。古代的奴隶战争从来没有成功过。在初期教会的时代,废除奴隶制度根本不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牧者更实际的做法,是以建设性的态度来面对,直到奴隶能得自由为止。罗马帝国的奴隶制度有个特色,就是奴隶如果有良好的行为及足够的储蓄,就有机会成为罗马公民。

2. 耶稣的原则─“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太1016

3. 目的更主要的原因是福音性的。这是可喜爱的(彼前219),意思是一人能取悦另一人。[42]

4. 基础耶稣曾经受苦的生命典范(彼前221-25),成为基督徒的跟随模式(耶稣示范天父喜悦的模式)。

 

C. 女信徒与不信的丈夫之关系(彼前31-6

1. 很可能当时许多姊妹的丈夫还未信主,跟今天教会的情况相像。

2. 背景:

a. 有学者指出,小亚细亚的妇女相对来说是比较自由、自主的。

b. 古代视静默不语为妇女的美德,认为妇女最大的美德是心灵温柔又安静。很多道德家都劝妇女要持这样的态度,而不要以最新潮的穿着来吸引男性。

c. 头发可以编成很华丽的样式。富有的妇女非常看重流行而昂贵的编发(彼前33)。古代的文学和演说经常斥责贵妇用庸俗的华饰来吸引人的注意,彼得的读者或许也认为他的重点相仿。(参提前29-10─在那个时代,女人的头发常成为欲望的对象。在地中海以东一带,不蒙头的女人会被视为在挑逗男性,就好像今天有些文化认为穿泳装也是这样。有关蒙头的问题,参林前112-16。那个时代希腊女子披头散发,是妓女的记号。)

4. 典范(彼前35-6犹太读者特别会想到伟大的女性祖先:撒拉、利百加、拉结和利亚。犹太传统对她们的敬虔推崇备至,而其中撒拉最负盛名。

5. 当代哲学家的家规常强调,妻子在顺服丈夫的同时还必须惧怕他,但彼得却不同意这点。

 

D. 男信徒与妻子的关系(彼前37

1. 夫妻关系跟神与人的关系有关。

2. “情理”─原文是“知识”,就是要按着从基督所得的知识来对待妻子。

3. “同住”─指整全的夫妻关系,当然也包含性行为。

4. “软弱”─指力气、生理、社会地位及教育。

5. “与你一同承受生命之恩”─从救恩的角度来看,夫妻是平等的。

6. “叫你们的祷告没有阻碍”─不是单指弟兄,也不是单指姊妹,而是双方。

 

E. 读者与属神的基督徒群体之间的关系对内与对外关系(彼前38-12

1. 彼前38─针对教会内一般关系而非特定关系的伦理指引。

2. 彼前39─针对教会外与敌对社会的交往伦理。

3. 彼前310-12─对内与对外的伦理基础。



[42] J. R. Michaels: 1 Peter, WBC 49 (Nashville, TN: Thomas Nelson, 1988),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