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基督教教育的发展历史(二)(续)

五、现代教会时期

20世纪开始至今,就是现代教会时期。

A.  目标

1.  近代教会努力的基督教教育目标是培育信徒。

2.  主日学是宣教工场唯一的宗教教育机构,目的自然是布道及吸引人归主。19世纪初基督教教育的目的受到冲击,从宗教转而偏重教育。

3.  今天基督教教育的目标是提供一种全人教育,就是能发展人的知识、信仰与生活的教育,并促进人与神、他人、自然界及自我的关系。

B.  内容

圣经是基督教教育的教本,但它所占的地位与分量在不同年代有所不同。

1.  19世纪初杜威(John Dewey)提出以儿童为课程中心,认为以主日学为唯一教学机构、以圣经为唯一教材的教育,不能应付现代教会需要。

2.  1903年有人提出宗教教育化和教育宗教化,认为宗教应与品德并重。随着自由神学的流行,圣经与神学渐渐失去在宗教教育的中心地位。

3.  50年代,米勒(Randolph Crump Miller)提出课程的中心是神与学生之间的双重关系。

4.  今天,圣经虽是主要教材,但教会历史及伟人、教会的遗产和工作、信徒的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信徒的服务和见证等,都是教材所关注的。

C.  方法

1.  当目标是领人归主、注意人神关系时,会采用祈祷、唱诗、查经等较宗教性的方法;当目标是培养品德、注重个人发展时,就会用讨论、问答、角色扮演等教育或心理学的方法。

2.  今天推行基督教教育的5种基本方法和主要活动是:崇拜、教学、团契、服务和见证。

D.  对象

1.  19世纪─主要是儿童;20世纪初─青年也受到关注;二次大战后─开始重视成人教育。

2.  今天─全教会的信徒,但各对象受重视的程度不同。华人教会的教育对象也包括非信徒。

E.  领袖

1.  受过训练的平信徒─美国教会从19世纪已开始简易的主日学教师训练,1920年代北美国际宗教教育协会推动标准领袖教育课程。

2.  受过专业训练的专家─后来出现独立的基督教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以及在学院内开设基督教教育科系。

3.  今天的基督教教育有赖教牧领袖的领导与鼓励、平信徒的参与和合作,并专家的策划与监督。

F.  场所

1.  家庭、教会和学校,但它们扮演的角色会因着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而出现差异。

2.  教会是推行基督教教育的重要场所,包括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团契或小组、主日学、查经班、领袖训练班、讲座及夏令营等。

3.  1950年后西方教会编印家庭教育的教材,协助父母建立基督化家庭。但随着家庭问题越来越多,家庭承担基督教教育的能力也越来越低。

4.  基督教教育应该深入生活每个领域,因此要在家庭、教会、学校及社区同时推行。家庭是实践信仰的地方,信仰培育由教会来承担,学校是传授信仰的场所,社区是见证信仰的领域。

G.  组织

1.  若主日学是唯一的宗教教育机构,教会设立主日学委员会或董事会就能应付行政上的需要。

2.  20世纪初青年及学生运动出现,各宗派开始组织青年团契。当公立学校不能再进行宗教教育,好些教会纷纷开设学校,有些教会则开办周日圣经学校或假期圣经学校。1930年起,教会也开始组织团契等成人教育机构。亚提恩(Walter Athearn)建议每家教会设立统一的“教堂学校”,负责协调及推行各种基督教教育工作。

3.  19世纪中出现不少基督教背景及具影响力的机构,例如基督教男青年会(1844)、基督教女青年会(1877)、世界基督徒学生联盟(1895)、青年归主运动(1945)、学园传道会(1951)。

4.  1907年,普世主日学联会组成,后易名为普世基督教教育协会暨主日学联会;还有1945年组成的全国主日学联会。

六、华人教会的基督教教育发展

A.  概论

1.  华人社会有基督教教育及宗教教育两个名词。两者基本上是一回事,只是重点不同。对外谈到教会教育工作时,最好说“基督教教育”。

2.  基督教教育的核心是主日学,但也包括学道班、查经班、团契、夏令营等教会推动的教育活动。

B.  7个时期

1.  萌芽期(1910年前)

a.  宣教士以开办儿童主日学为传道的方法,主日学发展甚速。19世纪末,八分一教会已有主日学,并出版了10种供慕道友学道用的问答书。

b.  1907年设立了主日学委员会,推动全国主日学工作,1909年出版了《国际主日学课程》。

c.  基督教男青年会及女青年会在成立初期也特别关注基督教教育。

d.  中国教会对基督教教育有了初步认识和兴趣。

2.  初创期(1911-1930)

a.  1911年中国主日学合会成立,在20年间为中国教会的教材出版及教师训练提供不少贡献。

b.  教材出版─合会出版了主日学统一课程及分级课程,还有儿童、青年、查经期刊、教育杂志、书籍、夏令会儿童学校教材等。

c.  教师训练─他们又举办训练活动,提高教师素质,并出版一系列主日学教师训练丛书。

3.  发展期(1930-1937)

a.  中华基督教宗教教育促进会于1931年成立,推动全面的、教育性的、本色化的宗教教育。

b.  课程发展─促进会最初的主要任务是发展适合儿童、青年及成人不同需要的新课程教材,并训练能了解及有效使用这些课程教材的领袖,但工作进度欠理想。主日学合会的课程则偏重宗教性,以圣经为中心;这个时期的主日学绝大多数仍采用他们出版的统一课程。

c.  领袖训练─1935年促进会举办全国宗教教育会议,倡议训练平信徒参与宗教教育,得到热烈响应。促进会设计了3套适合不同文化程度的平信徒训练课程。1937年北京组织了义工团契,但其实在1931年上海已组织宗教教育团契。

d.  这个时期教会开始走向全面化、教育化及本色化的道路,为男女老少提供有系统的培育,宗教教育成为教会不可或缺的圣工。

4.  战乱期(1937-1949)

a.  中日战争─教材的供应日趋匮乏,很多教会的工作因而被忽略或中断;青年工作受到打击。

b.  国共战争─各项停止了的工作无法重新开展,但主日学及教会学校的宗教课程恢复。青年工作特别活跃,宗教教育逐渐转移到社会服务的模式,好些宗派成立全国性青年工作机构。

c.  两个发展方向─本色化及青年工作。

5.  转移期(1950-1959)

a.  教会学校收归国有,青年工作及宗教活动停止,主日学课程渐渐减少或停止出版。基督教教育工作从内地转移到香港、台湾及东南亚。

b.  海外华人教会增长迅速,并相继开办神学院和圣经学校。主日学(特别儿童主日学)受到重视,重印以前出版的课程教材、儿童主日学材料、宗教教育教材、教师参考书等。

c.  教会对基督教教育的看法退回初创期─宗教教育就是主日学,主日学就是儿童布道。

6.  本色化时期(1960-1980)

a.  60年代海外华人教会走上自养自传、本色化的道路。1961年出版第一套本色化主日学教材。

b.  本色化的不单是教材,也包括宗教教育活动的范围、工作的参与、人才的训练。不少教会设立了青年及成人主日学、弟兄团契、姊妹团契。教会的团契活动及学校的学生工作最受重视。

7.  挑战期(1981后)

a.  教会要有效发展基督教教育,不但要考虑本身的条件,也要考虑客观的环境因素,寻求并发展最适合本身需要的基督教教育。

b.  要训练更多能参与推动并领导基督教教育的专业人才。华人教会须培养在信仰上扎稳根基、深切认识中国文化、有丰富教导经验,并在教学上有创新及远见的基督教教育专家。

课后反思

基督教教育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发展,在西方社会与华人社会的发展也显着不同。今天你的教会要发展具有你们特色的基督教教育工作,需要考虑什么因素以切合教会的独特需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