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教会历史中的圣乐(一)

本课探讨两千年来教会音乐的发展,当中会引述红本《赞美诗(新编)》。藉着诗集,我们今天可以和千多年前的人一同歌颂。本课也会分享一些学员不太熟悉的古代圣乐作品。

一、 古典圣诗希腊圣诗

1. 皮里纽(Pliny the Younger, 61-113)报告书记载基督徒“约在固定的一天黎明前聚会,轮流向基督唱诗歌,如同唱给一位神”这是典外文献中有关圣乐的最早记载。

2. 那时除了唱《大哉!敬虔的奥秘》或《众口都要宣认耶稣基督为主》等诗歌以外,第一套有刊载的诗歌叫《所罗门颂歌》(Odes of Solomon)。这套作品模仿旧约的诗篇,以希腊文写成,今天可以成为我们祷告灵修的材料(参

3. 早期教会传到今天的还有一些颂歌,例:《哈利路亚颂》(Alleluia)、《阿们颂》(Amen)、《垂怜颂》(Kyrie Elesion)、《三圣颂》(Sanctus)、《羔羊颂》(Agnus Dei)等来自圣经的颂歌(参红本《赞美诗(新编)》387-400首)。

4. 基督教传入罗马帝国后,信徒开始使用西部的拉丁语和东部的希腊语两种官方语言写作赞美诗。希腊诗歌《复活良辰歌》(红本《赞美诗(新编)》104首)由大马士革的约翰(John of Damascus, 约675-749)所写,内容结合逾越节和复活节,也唱颂耶稣复活后的情况。 

二、 拉丁圣诗

A.中世纪教会与禁止会众唱诗

1. 随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合法化,本来是一般人可以唱的诗歌,渐渐变成专业诗歌班的专利。公元367年的老底嘉大公会议第15条法令宣布:“除了规定的歌唱者必须在讲台使用规定的歌本歌唱以外,其他人不可以歌唱。”这是会众诗迷失的开始,并渐渐变成由诗歌班或修士歌唱,而会众不歌唱。

2. 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曼(Charlemagne, 748-814)规定,帝国内必须使用拉丁文举行弥撒。他统治了今天的德国、法国,以至捷克、奥地利等地,所以差不多整个欧洲都开始用“外语”举行崇拜,进一步削弱信徒参与崇拜歌唱的能力。 

B. 格高里圣咏

1. 中世纪(公元476-1453年)的主流音乐称为“格高里圣咏”,那是教宗大格高里(Gregory I, 约540-604)于6世纪时创设的,主要是单音织体(Monophonic)的音乐。当时的音乐没有使用现今的大调和小调,而是使用其他调式。

2. 《圣灵感化歌》Veni Creator Spiritus是格高里圣咏的典型作品。当时的诗歌最后一节必定是赞美三位一体神。由于这些诗歌当年没有曲谱,所以今天我们不知道它们有多少节。 

C. 拉丁圣诗例子

中世纪开始有记谱法,教会音乐终于可以记下来,今天我们才能唱一些拉丁圣诗。例:

1. 《以马内利来临歌》(红本《赞美诗(新编)》66首)─它本来是一套启应祷告,从121724日每天读出一句,称为“大启应文”或“噢启应文”,每句皆以“噢”开始。它的祈祷共有7项:以马内利、上天的智慧、全能的主、耶西之条、大卫之钥、清晨日光和万邦盼望。可惜现在的版本只记载3节。

2. 《法兰西斯祷文》─或称《使我作你和平之子》。

三、 宗教改革会众音乐遍地开花

A. 基督新教面对的问题

中世纪的崇拜到达复杂化的高峰,也催生了很多现代仍然使用的诗歌。今天的崇拜基本上是从那个框架简化而来。基督新教在1617世纪出现时,教会音乐主要面对两个问题:

1. 崇拜以拉丁语举行,会众不知道和不理解自己所唱、所读和所听的内容。

2. 献唱水平极高,并且会众无权参与。

随着宗教改革开始,不同的改教者希望重新专注于会众参与教会音乐的问题。 

B.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

1. 是半个音乐家,从小参加诗班,也会吹笛子。他认为:“除了神的圣道,音乐这种崇高的艺术是世上最宝贵的宝藏。它控制我们的心、灵和意念。如果人不认为音乐是神的美妙创造,他不配称为人,只配听驴和猪的叫声!”

2. 马丁‧路德最有名的诗歌是《坚固保障歌》(红本《赞美诗(新编)》327首),音乐和歌词一手包办。他教授歌曲的方法是先教儿童唱,再让儿童到崇拜中向会众唱。他先不教授和声,只教授主旋律,让会众熟悉诗歌。

3. 《坚固保障歌》的特色:

a. 以德文歌唱,所以普通人能唱,也能听懂

b. 歌曲以当时德国流行的音乐风格编写。这种风格后来成为德国信义宗圣咏。着名作曲家巴哈(J. S. Bach, 1685-1750)是这方面的代表。

c. 这首歌回应了教会当时的处境,表达新成立的信义宗教会抵受罗马教廷的逼迫。马丁‧路德相信神一定会像诗46篇所言,成为他们的避难所(有关这首诗歌的故事和神学,参王神荫编的《赞美诗[新编]史话》)。

C. 加尔文(John Calvin, 1509-1564

1. 改革宗领袖加尔文最重视圣经,认为圣经以外的都不能在教会歌唱,所以主张教会必须唱诗篇。他说:“如果要启迪教会,就需要在公共的祷告或崇拜中唱诗篇,向神祷告和唱出赞美,使众人的心都被激励和醒觉,激发会众以共同的爱心向神献出相似的祷告和赞美。”

2. 加尔文和伙伴一起为当时的法语会众预备《日内瓦诗篇》(Genevan Psalter)。这套诗篇的特色是以法语编写,押韵又有格律。《三一颂》(红本《赞美诗(新编)》399首)上面写着“OLD HUNDREDTH”这个调名。所有带有“OLD”字的都来自《日内瓦诗篇》,所以《三一颂》是《日内瓦诗篇》第100篇。原来的歌词:“普天之下万族万民,俱当向主欢呼颂扬,乐意事奉,虔诚称颂,来到主前高声歌唱。”这正是诗1001-2的法语翻译。 

D. 慈运理(Ulrich Zwingli, 1484-1531

1. 改革家慈运理喜欢音乐,会演奏小提琴、竖琴、笛等。他却反对在崇拜中唱颂,也反对把音乐和祷告连结起来,认为这些艺术会使人无法专注于神。他提出:

a. 拆掉教会的风琴;

b. 把那些绘画得很精美的教会墙壁涂上白灰水,让人专注在圣道之上。

2. 圣乐人员反思:享受美的同时,会否迷失在音乐之中,不能专注于生命的提升和真理的教导? 

E. 小结

不能否定的是,几位改教家都相信音乐的力量。但究竟音乐是帮助圣道传播,还是干扰圣道的纯正,则各有不同见解。 

四、 启蒙时期

A. 英国海上霸权与英语圣诗兴起

现在我们主要唱颂的圣诗都是由英语圣诗所构成。红本《赞美诗》也满了音乐古典时期到浪漫时期规格的圣诗。从《赞美诗(新编)史话》可以发现,大部份诗歌作者皆是18-19世纪的英国或美国人,相信这跟来华传教士的国籍有关。 

B. 华滋(Isaac Watts, 1674-1748

早期的英国圣诗基本上跟随欧洲的韵文风格,其中最有名的是非国教教会的华滋。他是英国公理宗牧师,不仅把加尔文的韵文诗篇发扬光大,更加入自己的元素,就是把耶稣基督的来临视为诗篇预告的应验,把诗篇“基督化”。《耶稣普治歌》(红本《赞美诗(新编)》142首)就是他把诗72篇变成耶稣基督再临宣告的其中一篇典范。 

C. 查理斯‧卫斯理(Charles Wesley, 1707-1788)

1. 他和哥哥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 1703-1791是循道卫理运动发起人。1738年,两人得着灵性复兴后,查理斯所写的圣诗更显得充满热情和个人化(“我”),满有圣经根据,文字也比较简单,让他们所接触的基层人士能够认识神。

2. 他有很多作品都收录在红本《赞美诗》(新编)中,其中最有名的是《新生王歌》(红本《赞美诗(新编)》74首)。他把“听啊!”“欢迎!”和很多感叹号加进诗中,让人感受到激情及对神的热爱。 

五、 美国圣诗副歌、个人化和布道会

1. 美国在1784年独立,由于独立前后的4波大复兴运动,美国人热衷于传福音,形式多是传道人骑马到各地举行帐幕布道大会。他们重视决志和更新传统,兴起了很多会众轻易上口的诗歌。

2. “我”字和副歌经常出现在美国传教运动的诗歌之中。由慕迪(D. L. Moody, 1837-1899)到葛培理(Billy Graham, 1918-2018),都以这个方式作为布道诗歌。《主是我磐石歌》(红本《赞美诗(新编)》308首)就是慕迪的拍挡桑基(Ira D. Sankey, 1840-1908)的作品。美国着名的失明诗人克罗斯比(Fanny Crosby, 1820-1915)有更多差不多类型的作品,例:《荣归天父歌》(红本《赞美诗(新编)》11首)。 

六、 结语

所谓“传统圣诗”其实有不同的类别,4世纪和19世纪的音乐已有极大差异。所以,不要以为只有今天才会争论用什么音乐形式来表达信仰。其实历世历代都在研究音乐的形式和运用,以及社会互动的课题,只是以前的转变较慢,现在的转变越来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