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二课 圣乐与教会牧养

教会圣乐的问题之一是经常和崇拜挂靠在一起,每次改动音乐风格或结构运作,好像整个群体都觉得要改动一样。本课主要谈圣乐与教会牧养、圣乐事奉者的角色,以及如何使用会众诗歌作牧养。 

一、 崇拜战争的危害

1. 这对从事圣乐的人来说挑战极大。教会在圣乐上的最大争执永远是“唱什么歌”。弟兄姐妹所谓的“崇拜战争”,出于彼此不喜欢对方的音乐风格。传统阵营控诉现代阵营以快餐来满足消费者的欲望,批评流行敬拜对历史无知、空泛和肤浅,实际上他们的不满在于风格上。现代阵营则控诉传统阵营沉闷和千篇一律,唱别人不懂唱的诗歌。这也有道理,因为很多传统圣诗用字深奥,和现代有距离。我们所唱的诗歌的确要贴近生活。传统诗歌的扎实也不好消化,而且要求会众具备一点音乐水平,不像流行音乐容易上口。

2. 崇拜战争的问题导致教会分裂,不过最激烈的时候已经过去,现在开始讨论融合。宏观来看,20个世纪以来,崇拜音乐战争一直发生,神学家各有不同见解。例:4世纪的安波罗修(Ambrose, 约340-397)认为唱诗越多越好,彭保主教却认为音乐与希腊色情剧贴近,奥古斯丁(Augustine, 354-430)则提倡要小心选择。到16世纪,马丁‧路德认为音乐是恩典,所以越多越好;慈运理则认为音乐是邪恶的;加尔文也认为要小心选择。

3. 今天我们谈共融,要对会众的生命有帮助。这已超出为风格而斗气,而是“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所有风格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资源,这才是宏观。

二、 圣乐牧养三化

圣乐的主要目的是荣耀神,让信徒成圣。我们要留意圣乐能否达到三化—圣化、深化和公化。 

A. 圣化

藉着音乐提升信仰生命。这些音乐在教会中独一无二,使我们的生命变得越来越像主耶稣。换言之,我们使用的音乐要帮助弟兄姐妹实践基督徒的本分,塑造他们越来越像主。只要怀着这心态创作和使用圣乐,就等于让弟兄姐妹圣化。

B. 深化

不仅要让会众明白圣诗,更要让他们藉着重复这些作品来深化信仰。圣乐具有教育功能,无论在音律或信仰深度上,信徒都不能停留在信仰的开端,所以我们选择歌曲时要考虑弟兄姐妹处于何种程度。如何使用音乐帮助他们加强对信仰的认识呢?扎实的信仰是圣乐和崇拜每一个环节最重要的元素,包括插花、接待、投影等。要“唱我所信,行我所唱”,首先信仰要够深度,不然我们连门槛也跨不过。

C. 公化

圣乐不能沦为“私人乐园”。很多圣乐负责人把自己的圣乐品味引进整个教会。他们有责任把美好的音乐引进教会,因为引入美丽的音乐,代表我们藉着艺术呈现至美的神;但同时这些音乐属于每一个人,所以诗歌必须回应整个群体的处境,而非单纯追求个人的信仰。这也是我们经常提及要有“我们”而不仅用“我”的原因。 

三、 具牧养职分的圣乐事奉者

1. 当我们明白自己演唱和弹奏的歌曲是为了整个群体着想成为具牧养职分的圣乐事奉者(Pastoral Musician)。圣乐事奉者视自己为表演者,属最低层次。要认定演出是为了荣耀神,并帮助弟兄姐妹更像耶稣基督。

2. 我们的选歌、演唱和弹奏都要考虑能否达到前述的三化─圣化、深化和公化。唱诗歌时也要考虑是否能藉此荣耀神,能否彰显信仰和真理。考虑以后,花的时间比以往多,但弟兄姐妹会被我们所预备的内容牧养。

3. “唱我所信,行我所唱”。别人不仅看我们站在台上的那一刻,更会观察我们在台下的一言一行。我们能否活出所唱的诗歌内容?是否赞美得非常高昂,却经常得罪弟兄姐妹?诗班是否经常合一歌唱,却成为混乱的源头?这种牧养是生命的见证,少不了的是要非常熟悉诗歌的信仰元素,可随时准备分享,并且随时把诗歌和生命连结,以爱关怀弟兄姐妹。

4. 圣乐事工的核心并非圣乐,而是事工。很多人认为教会的圣乐工作只是技术训练,只要提高音乐水平便可,但这是错误的想法。事工属人的工作,千万不要音乐满分,却失去人性。有些信徒神性满分,但毫不体谅人的软弱。事工就是一起成长,包括领袖和队员,以及会众。

5.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建立弟兄姐妹对基督教美学的理解;在恒常的操练中,我们会建立纪律和认真的态度;发挥音乐才华时,我们也要成为真正的仆人。音乐便成为牧养的工具,不仅荣耀神,也让信徒成圣。 

四、 会众诗—与会众一起成长

近年很多群体不仅钻研复杂的演出音乐,也重新研究会众诗/会众赞美诗,因为会众一同唱颂的诗歌是牧养的最好工具。弟兄姐妹要一起参与,有别于单向式的讲道。为什么会众要歌唱呢?为什么崇拜需要集体行动和集体赞美呢? 

A. 礼仪角色

1. “礼仪”在希腊文指“众人的工作”,意即众人主动地一起作工。教会常常认为诗班代表众人唱诗;但如果可能的话,礼仪应该尽量由会众参与。当然,有些艺术性较高的音乐,诗班可以排练后再演绎。近年诗班献诗常加入会众同唱的部份。这值得去做,可以把会众的歌声融入诗班的献唱之中。

2. 奥古斯丁曾说:“唱出一首好的诗歌,就是双倍的祈祷。”崇拜中会众唱颂的诗歌,就是主动地从心发出的祷告(虽然祷告的歌词由别人所写),包括感恩、赞美、祈求、认罪、哀求和代求。音乐融入崇拜,就可丰富和提升崇拜的参与度。 

B. 神学角色

我们对诗歌的神学因素要求严格,当中的神学稳妥性与整全性也非常重要。音乐的美好功能之一,就是不知不觉进入人心,让人难以忘怀。但是进入人心的是何种音乐呢?信仰是否正确?会否因为我们的疏忽,向会众传递信仰不纯正的内容?作为教牧的必须审批,平信徒领袖也须谨慎。如果感到疑惑,暂时别用那些歌曲,因为会众也会同样感到疑惑,只是歌唱时某程度上是直线思考,没有时间处理和消化其中的内容。建议预先思考会众唱这首诗歌时面对的困惑,并想想怎样为他们提供解决方案。

C. 牧养角色

在很多教会的崇拜之中,诗歌占的比例极高。有些教会甚至以20分钟唱诗,40分钟讲道。所以选取诗歌为整个群体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选诗时要思考:究竟这首诗歌对会众有何帮助?对他们(或自己)有何提醒?会影响整个教会的成长吗?要考虑选择诗歌的要素,而不仅是习惯性地歌唱。希望崇拜主领者都用表格写下崇拜的经文和讲道主题,然后写出自己的选曲、诗班献诗和纯乐器的音乐,以及选出这些诗歌的原因(参页39的“附件2”)。 

五、 会众诗的10个要点

近日网上流行一套关于会众诗的10项要点,帮助弟兄姐妹一同赞美神,值得我们参考:

1. 不要关灯─现在很多教会崇拜时都关上灯,周围变得很暗,台上却很光。音乐会是来听的,崇拜却是让会众一起参与歌唱。教会音乐不是营造宗教氛围,也不是为沉闷的讲道作装饰、调剂,而是群体对信仰的具体表达。

2. 音响不要调太高─弟兄姐妹听不到身边的人歌唱,因此他们也不会唱诗。

3. 不要让教会乐队模仿视频上的乐队─让圣乐事奉者做自己,不要盲目模仿视频。

4. 不要极长的乐器独奏─乐器独奏可以带来默想,但太突出会使人分心。

5. 不要尝试最新的敬拜诗歌─崇拜需要熟悉感,这是集体唱诗最大的帮助。

6. 不要删去会众最爱的旧诗歌─唱新歌在于心意更新,而不是删掉所有旧歌,只唱新歌。

7. 不需要过量的歌曲─唱好一两百首诗歌,比唱不好1,000首来得重要。

8. 不需要尝试极具挑战性的旋律─如果只有敬拜队和诗班会唱,有何益处?

9. 不需要每次唱太多诗歌─唱适量的诗歌是喜乐,唱太多诗歌是痛苦。

10. 不需要每节都配上音乐─有时让会众听听自己的声音也是好事。 

六、 发掘会众的声音

1. 唱好会众诗的方法之一,是要了解弟兄姐妹的声音。了解声音的重要性就像接到一个没有显示的电话,但一听到对方的声音就知道是谁一样。每个会众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群体的声音,是他们跟神表达关系的声音。当中也包括用词,因为不同文化水平、背景的人用词不一样。有些重视经历的群体也会有不一样的语气,因此所有声音都关乎我们的处境。

2. 要好好利用处境呈现合乎真理的音乐。中国小调只能用作经文歌曲或抽象理念的诗歌吗?能否成为扎实的教义式作品呢?敬拜赞美的流行音乐是否属于我们?还是民族唱腔更适切教会的需要?

3. 要列出影响崇拜群体处境的不同因素,例:教育水平、年纪、城市或农村背景、民族等。然后探讨所用的音乐风格是否适合这些崇拜者,或者什么风格适合他们,并找出一两首歌逐步尝试。 

七、 结语:会众音乐是圣乐事工最重要一环

1. 很多人认为圣乐事工就是做好诗班和敬拜队,这并不正确。音乐是艺术,众人能透过这门艺术来荣耀神,让生命成圣,这才是圣乐事工的真正价值。会众诗是弟兄姐妹最直接接触和唱颂的部份,千万别轻视这牧养工具,也不要让带领者以为自己喜欢唱这首歌便可直接挑选。带领时千万别说:“这首歌真动听,我们一起唱。”每个细节和每个选用的文字都是艺术,都是我们对弟兄姐妹牧养的关注。

2.  圣乐事工是兼具理论和实践的课程。很多人渴望修读这课程是为了学习更多音乐上的东西,可是人的生命远比音乐的进步重要。为何不能两者一起进步呢?会众考虑,帮助他们更好地敬拜神;同时让的真理彰显,劝化归正万民,就是圣乐事奉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