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教育和成长

一、引言

2015年贵州发生儿童集体死亡事件,震惊全国,引起非政府组织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是对农民工孩子的称谓,本课简介他们的景况和遭遇。

二、留守儿童

A. 留守儿童概况

1.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 而自己留在户籍所在农村生活的14周岁及以下儿童。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100万,[2]  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0%,主要集中在中国中西部农村。他们大部份是交由祖辈抚养,约10%交由亲戚朋友照顾,少于10%的孩子是不确定或无人抚养,自己独立生活的。

2. 由于留守儿童都是在成长发育的年纪,但缺乏父母关爱、教导和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方向,故此比较容易受到伤害,造成个人成长的心理偏差。不过,当中也有些儿童较同龄者成熟。

B. 留守儿童的个人问题

1. 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父母的关爱对孩子的成长至为重要。子女在自身的变化和人际关系方面,面临许多问题和烦恼,需要倾诉对象和父母的安慰。不过,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也长期不打电话回家,所以不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有些孩子因多年见不到父母一面,甚至忘记了父母的相貌,亲情薄弱。

2.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生活习惯不良,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不服管理、我行我素,因而造成学习成绩欠佳。照顾他们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年纪已老,没有精力督促他们学习;加上祖辈文化水准不高,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也存在困难。

3. 心理和情感问题

大多数留守儿童情绪不稳定,容易有心身症、[3]  敌对行为及心理病症,如性格柔弱内向、自卑、情感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消极悲观、孤独无靠、怨恨父母等。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也有一定困难,对人比较敏感,不易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C. 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

1. 个别留守儿童情感严重失衡,学习非常被动,行为越轨,道德失范,造成家庭、学校、社区的秩序失常。

2. 有些留守儿童被不法分子侵害, 如被强奸、 拐卖、殴打、侮辱等。

3. 有些留守儿童成为侵害他人的不法分子或者伤害自己。

D.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

1. 家庭方面

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误以为教育只是学校的职责,儿童学业成绩受个人素质影响。其实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以教育子女为己任。另一方面, 经济也是民工将孩子留在家里的原因;但事实显示,和孩子同住不会影响自身的经济状况。

2. 学校方面

很多学校老师在谈及留守儿童时,都负面地形容他们。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严格到位的家庭管教,相对地确实比较调皮和难以管教,但如果把留守儿童视为“异类"和“心病",只会加速将留守儿童推向歧路和深渊。相反,有理想的学校和有爱心的老师,才是留守儿童的出路。

3. 社会方面

a. 须净化和监管学校周边的环境,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影厅等,因为这些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来说是很吸引的。建议不同的社会机构开办更多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例如让留守儿童在暑假到父母的工厂与他们相聚、举办儿童夏令营、在农村发放《儿童自护手册》及举办守护儿童安全主题晚会等。

b. 可在农村设立图书馆,呼吁社会人士捐出好书和玩具,慰藉留守儿童。

4. 教会方面

主耶稣特别关爱小孩,教会不能轻忽儿童事工。农村教会要投放更多人力物力做好儿童事工和定期探访留守儿童的家庭,把他们带到天父面前。

三、流动儿童

A. 流动儿童概况

跟随父母到城市的农民工孩子称为“流动儿童"。2012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统计,中国全国的城市中有2,730万名流动儿童,以广东省和浙江省最多。新公民计画公布的《2014年中国流动儿童资料报告》显示,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数量首次出现下降,降至1,277万。年级越高,随迁子女就读人数越少,主要因为大城市学位不足,而随迁子女在城市升学面对诸多困难,因此随着年级升高,部份随迁子女被迫返乡。

B. 流动儿童的个人和家庭问题

1. 流动儿童的个人问题

a. 自卑、敏感、孤僻、无归属感

流动儿童身处农村和城市群体之间,短期内无法投入城市的生活,又不愿意返回农村,加上受到同学、老师、其他家长和社会的歧视,容易形成自卑感,自我形象低落,常感到孤独、伤心、苦闷,容易表现胆怯、害羞、不敢参与儿童活动、有问题不敢发问等。

b. 缺乏学习动机

流动家庭生活极不稳定,常常搬迁,孩子也因此经常转学,要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所以往往会因为跟不上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 热情和动力。加上父母的教育水准普遍低落,未必体谅他们的情况,反而责罚他们,增加他们的压力。

c. 内心充满不平感和对立感

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除了学费,还要缴交“借读费”或“赞助费”。这显示公立学校没有公平对待流动儿童,令孩子心中感到社会不公平。民工子弟学校的校舍设备简陋和师资水准参差,也会使他们产生不平感和对立感。

2. 流动儿童的家庭问题

a. 父母的职业不理想及与子女欠沟通

流动儿童的父母文化不高,只能找到体力劳动和工时长的工作,而且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子女常要随着父母适应新环境。父母不能抽出时间来教导孩子,又不懂得与孩子沟通,而孩子觉得父母的思想落后,不能理解自己,阻碍沟通。

b.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过高

很多农民工父母因自己的文化低、受歧视,就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希望子女能考上名牌大学。然而,能如愿者人数寥寥无几,他们反而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c. 父母分居或婚姻异常

调查发现,大约有30%学生的父母在不同的地方居住,原因是他们的父母在不同的城市打工或者父母离异。由于城市的生活充满诱惑,丈夫可能有外遇,妻子也可能沉迷赌博,孩子们因缺乏父爱或母爱而产生不健康的心理。

四、留守儿童工作者的一封家书

利百佳姊妹分享她探访留守儿童家庭和举办夏令营的经历。


注释:

[2] 据《中国妇女报》20161110日的报导,中国的留守儿童至今锐减至902万,那是由于各地采取了扶贫攻坚、户籍制度改革、随迁子女就地入学、返乡创业等系列政策和工作的有效实施"和定义上的区别。这方面的资料还有待落实。

[3] 心身症即身体出现如胸闷、心悸、偏头痛、气喘、皮肤搔痒、胃溃疡或与精神有关的疲劳、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肌肉或关节痛、记忆力减退、沮丧或焦虑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