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新生代农民工

一、新生代农民工概况

1.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80后、90后出生,在城市务工的农民。他们占农民工总数70%以上,年龄以18-25岁为主,30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有59.9%未婚。[8] 

2. 新生代农民工毕业后就进城打工,不熟悉农务。他们渴望融入城市社会,但城市未能接纳他们。新生代农民工以“三高一低”为特征: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9] 

3. 新生代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农村和城市都要付出代价。他们年轻力壮、文化水平高,原本可以为农业改革贡献,但他们很年轻已经离开农村,根本不懂农务,亦不打算回到农村,故此对农村改革是一大损失。城市人口本来已经饱和及资源匮乏,这些农民工为城市带来巨大压力。[10] 

4. 目前以新生代为主的农民工所追求的已经与上一代不同。他们怀着城市普通年轻人的理想,渴望成为中产阶层、创业、做老板,但这种理想仅靠打工是无法实现的。这种观念引发他们两方面的发展:一方面,他们深信现在打工是为了将来不用打工,计划努力打工至某一个年岁便回到小城镇创业;[11]  另一方面,有些新生代农民工却因为现实幻灭而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12]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与心态

新生代农民工也称为“第二代农民工",有些本来是跟着打工的父母在城市上学的,思维和行为完全脱离了农村方式。以下介绍他们的一些特点。[13] 

A. 文化教育水平显着提高

第二代农民工大多接受了9年义务教育,三分一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上一代农民工多出约20%。

B. 缺乏基本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

对第一代农民工来说,务农是他们的主要职业,打工只是辅助性收入来源。然而,60%的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基本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其中更有24%从来没有干过农活。

C. 以“进城务工”作为争取向上流动的社会渠道

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是为了争取向上流动。第一代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收入主要是输送回农村家庭,而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收入则主要是就地消费。部份新生代农民工自己花掉80%的收入,很多人甚至从自己的农村家庭索取大量资金来购置在城市的住房。

D. 对城市认同感强

第一代农民工即便在城市打工多年,依然把自己视为城市的过客;而新生代农民工则渴望融入城市中,他们自然地接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而且追求物质、精神和文化娱乐的满足。

E. 择业观和劳动态度

新生代农民工不再像父辈那样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再从事城中脏、累的体力劳动工作,而且有维护自身权益的强烈意识。

三、新生代农民工面对的挑战和产生的问题

A. 新生代农民工面对的挑战

1. 新生代农民工要有特别的技能或资历才可找到较高收入的工作。“三低"、“三多"是他们的写照:“三低"是指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险参与率低、工资水准总体偏低;“三多"是指工伤及职业病多、加班多、劳动争议多。[14] 

2. 他们常因不满现状而到处“漂泊",但因自己的劳动技能没有提升,所以流动并没有明显改善他们的境遇。他们进城的主要理由是改变自己的农民身分,有许多是携家带口进城务工,渴望子女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但因农民工子女没有城市户口,难以享受与城里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

3. 城市文化不断消解他们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和记忆,也使他们渐渐不再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成了既融不进城也回不了乡的“边缘人"。[15] 当边缘社会不断扩大,势必对主流社会产生强大的冲击。

B. 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六大问题

1. 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务工地房价居高不下。

2. 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准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3. 受户籍制度制约,以随迁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为主的基本公共需求难以满足。

4. 职业选择迷茫,职业规划欠缺,学习和培训的需求难以有效实现。

5. 对精神、情感的强烈需求得不到满足。

6. 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欠薪时有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高等劳动权益受损。[16]

C. 新生代农民工引发的问题

北京社科院资深研究员于建嵘说:“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处于‘农民'与‘市民'身分认同的夹缝之中,他们对于城市和乡村两个社会都缺乏归属感,内心有一种被社会排斥的感觉。"他们除了以频繁换工的“短工化”就业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现状的不满之外,也开始在公共空间利用新媒体争取话语权。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制度化的表达渠道,很多人倾向选择非制度化的方式争取自己的权利。

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对策

A. 消除城乡之间的制度性歧视[17]

改变城乡之间不均衡的经济和社会体制需要系统性的改革,各级政府应着力研究并尽快采取行动,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尽量为农民工提供与当地人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最重要的是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另外,也要为农民工提供廉租房、修建宿舍或单身公寓,在基础教育上保证农民工二代与城市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待遇。

B. 提升就业能力[18]

1. 开展指导关系专案,帮助成长适应

a. 提供与职业发展相关的项目,帮助新民工提高技能,增加他们融入当前环境的意愿及能力。

b. 相关政府部门帮助他们加强自我管理,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准和综合素质。

2. 给予优先义务培训

各级政府应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对于用人单位和劳动力市场需求量比较大的岗位,给予优先义务培训,帮助新民工制定合理而长远的职业目标规划。

3. 鼓励并帮助新民工回乡创业

县、乡政府要制定多种优惠政策,吸引民工回乡创业,打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C.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个案

1. 一位绰号“阿星”的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个案。

2. 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案件约占全城刑事案件的三分之一。[19]


注释:

[8]2016年新生代农民工调研报告集锦》;下载自三思教育网(www.srssn.com

[9]新生代农民工〉《百度百科》;下载自

[10] 陆元兵:〈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综合成本分析〉《中国国情国力》第六期(20126月);下载自

[11] 徐敬东编:〈边缘化生存: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来自珠三角某工厂的一项田野调查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1期,页9;下载自

[12] 叶榆:〈新生代农民工,无根的一代?〉《南方周末》特约撰稿(201162日)。

[13] 于建嵘:〈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诉求与社会稳定研究〉《爱思想网》;下载自

[14] 〈新生代农民工〉《百度百科》;下载自

[15] 〈深圳新生代农民工调查:农村回不去城市难融入〉《南方都市报》,201576日;下载自

[16] 〈新生代农民工面临六大问题亟待破解〉《新华网》,2010621日;下载自

[17] 同注13。

[18]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对策〉《广州日报网》,2015612日;下载自

[19] 傅剑锋:〈城市里的陌生人—暴力工厂〉《南方周末》(2011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