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 道成肉身的再思(一)

 

一、 道成肉身与宣讲目的一致性[33]

新约圣经清楚教导关于道成肉身的3方面目的,跟教会宣讲真道的目的一致,是差传的基础

1. 启示父神(约1:14、18,14:6–7)

2. 败坏那恶者(约壹3:8;来2:14–15)─耶稣在十字架上完成了这工作。

3. 不单拯救犹太人,也要拯救全人类(约3:16–17)─耶稣说,他要作多人的赎价(太20:28);保罗也说,基督是替众人死(林后5:14)。

 

二、 道成肉身对宣教的意义

1. 1974年,斯托得(John Stott, 1921-2011)在洛桑首届世界福音会议上,发表了“道成肉身的布道事工”的宣教模式。他认为,教会的使命是从神的差遣而来,因此信徒要跟从耶稣道成肉身的榜样。他说“宣教”是形容教会差进世界所做的一切,就像耶稣差遣门徒及父神差遣耶稣一样。也就是说,去与别人认同,如同耶稣认同我们一样;去服侍,如同耶稣舍己服侍一样。[34]

2. 福音书记载,耶稣日常的事工是传道、治病、赶鬼。然而,推动他事工的动力是向人传扬恩典的福音,宣告天国临近,呼吁人悔改和认信(可1:15)。耶稣来,是为了“传道”(可1:38)、召罪人(可2:17)、献上自己作多人的赎价(可10:45)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路19:10)。耶稣的事工是通过教导来宣告福音,通过神迹奇事来证明福音,通过死而复活来成就福音。[35]

3. 卡森(D. A. Carson, 1946-)在约17:18的注释中这样总结门徒的使命:“没必要把门徒的使命渲染成是道成肉身,或是神兵天降。”[36]信徒不是新的道成肉身的基督,可以成为基督的使者,以基督之名献上自己传讲福音,求人与神和好(林后5:20)。这样,被神升为至高的基督,便透过我们行出他的使命来。[37]

三、 道成肉身的宣教原理与讲道[38]

1:14,14:9。王武聪指出,这是神的宣教原理:“以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就是道成肉身,主动进入人的中间,让人体会他的同在,使人领受恩典与真理,进而认识父神。”因此,道成肉身的宣教原理包括以下3方面

 

A. 道成肉身的宣教神学─神主动的临在

1. 主动方面─创世记记载始祖犯罪,神早已预备救恩计划,在人堕落之后才逐渐启示出来。神在旧约开始启示他的计划;到新约时期,耶稣来到世上亲自成全救恩;耶稣升天后,圣灵直接施行。[39]始祖犯罪后,神主动去寻找人(创3:9)。到了新约时代,神主动道成肉身,以人的样式进入世界(路19:10)。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完成救赎使命。唯有神主动向人启示自己,人才能认识神;唯有神主动寻找人,人才能体会神的性情。

2. 临在方面─约1:14“住在我们中间”可译作“扎营”。这个词在旧约用来形容会幕,象征神与百姓同在;在新约,神透过耶稣道成肉身,临在人的当中(太1:22–23)。道成肉身表明神进入人类的景况中施行拯救,而不是人从现世中抽出来带到另一个世界。因此,神透过肉体化呈现神的本质和作为。道成肉身象征神走进人类历史,在人类的文化中施行启示与工作,让人类经验。因此,正确的宣教神学,除了要有圣经根据和教义认可之外,也必须切合此土此民。宣教是人与人、面对面、针对个人或族群生命的更新和救赎工作,离不开当地历史、文化和社会处境。[40]

3. 从道成肉身得出的本土化谈道指引,就是要主动积极进入人群,建立桥梁,与之对话,用当地人所能理解的语言、方式、行为来解说福音的奥秘,阐释真理,使人认识父神。

 

B. 道成肉身的宣教策略─先认同后说服

1. 约1:14表达宣教是要先进入人群当中,认同他们。所谓认同,是指先了解对象的背景,肯定他的优点,清楚他的弱点,接纳他的本相,然后思考如何用合适的方法传福音给他。认同不是完全同意对方的做法或妥协,而是建立对话的渠道,是福音接触点的第一步。另一方面,重生并不表示新信徒要与世界隔离,或要否定他原本所属的文化,而是在属灵层面上与世界有分别。

2. 耶稣基督以身作则,走入人群之中,认同、怜悯和救助(太9:35–36)。

3. 以往许多宣教的失败案例,是因为未有先认同当地的人,只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生硬地推销信仰,企图说服别人信主,结果反而造成对象反感。“认同”的宣教策略,是以认同对方作为桥梁,最终希望对方领受恩典和真理、认识神、接受救恩。以耶稣基督为例,他进入人群之中,虽有医治赶鬼,但更重要的是“宣讲天国的福音”。耶稣道成肉身的目的,不单是认同人间的苦难,更重要的是显明神的救赎计划,叫人悔改归主。

 

C. 道成肉身的宣教方式─针对对象需要

1. 有效的讲道是从目标对象的实况入手,而不是从讲道者一厢情愿的想法入手(林前9:22)。讲道者要有弹性,针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文化特征,采取不同的布道方式。

2. 宣教学者希伯(Paul G. Hiebert, 1932-2007)人的需要分为两大类:[41]

a. 现实迫切的需要─包括物质、生存环境、自我实现等;

b. 终极真正的需要─福音的内容,包括救恩、复和、平安等。

布道者要从现实迫切的需要入手,以满足终极真正的需要为目标。

3. 耶稣以不同的谈道方式布道:

a. 对知识分子尼哥底母讲重生(约3:1–15)。

b. 对心灵干渴的妇人讲活水(约4:7–18)。

c. 对久病不愈者讲医治(约5:1–15)。

d. 对需吃饼得饱者讲生命的粮(约6:1–34)。

e. 对淫妇讲罪和赦免(约8:1–11)。

f. 对生来瞎眼者,讲神要在这人身上彰显奇妙作为(约9:1–3)。

g. 对被社会排斥的税吏撒该讲爱的接纳(路19:1–10)。


[33]   贾礼荣着,黄彼得译:《宣教神学的圣经基础》(印尼:东南亚圣道神学院,1980),页27–28。

[34]   J. D. Douglas, ed., Let the Earth Hear His Voic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World Evangelization, Lausanne, Switzerland (Minneapolis, MN: World Wide Publication, 1975), 65-78, cited from Stott's Incarnational Model, <http://www.therealjohnstott.com/?page_id=110>.

[35]   Greg Gilbert, Book Excerpt: Is “Incarnational” the Best Way to Describe Christian Mission?, <https://www.9marks.org/article/book-excerpt-incarnational-best-way-describe-christian-mission/>.

[36]   D.A. Cars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PNTC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0), 566.

[37]   同注36。

[38]   王武聪:《本土化谈道─道成肉身的福音性策略》(台北:天恩,2004),页15–27。

[39]   唐崇荣:《布道神学》(台北:校园,1987),页11。

[40]   黄伯和:《本土神学与本土宣教》(台南:人光,1993),页27–28。

[41]   Paul G. Hiebert, “Beyond Anti-Colonialism to Globalism,” Missiology Vol. XIX No. 3, July 1991, 273传播学指出人有感受上的需求和真实需求两种与希伯的讲法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