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 道成肉身的再思(二)

 

一、 为全人需要而道成肉身

基督的福音是全人关怀,而非单单关心人的灵魂得救。灵魂得救是无可取代的,但生命的每个层面也属于需要爱心关怀的范围(雅2:15–16)。

受众的“需要进阶”(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自我体现

 

自我尊重

 

 

归属感

 

 

安全感

 

生理需要

 






(生存需要)       (关系需要)       (表达需要)


1. 人满足需要的先后次序是由下而上,循序渐进。

2. 两种“需要”─感觉上的需要和真实的需要。

3. 讲道的进路─由感觉上的需要开始作切入点,然后代入真实需要。

 

二、 归主需要过程

A. 恩格(James F. Engel, 1934-2016)的“属灵抉择过程”[42]


B. 保罗归主的过程

斯托得的注释书《使徒行传》对徒9:3–9的解释有精辟洞见。他认为保罗不是突然归主,而是有一个信的过程。他根据徒26:14,逐步讲解保罗对拿撒勒人耶稣的听闻和怀疑,以及司提反受审和殉道的见证。斯托得相信,保罗是在神的恩典下逐步而非突然归主。

 

三、 道成肉身与讲道的要求

1. 斯托得表示,真正的宣教不能在真空进行,而是需要环境的。他用“同在”、“宣告”、“说服”和“对话”4个词来形容宣教事工。他指出,宣教是宣讲历史,并圣经所记的基督为救主和主宰(林前1:23;林后4:5);而在宣告之前,就是同在。布道就是传讲好消息,这宣告是带着说服性的,说服别人来到主的面前与神和好(林后5:11)。布道的目的是改变,就是改变生活模式,以及改变与神、与教会和与世界的关系。[43]

2. 斯托得在2007年的凯西克研经大会(Keswick Convention)上说,完成大使命的重要条件,是信徒的“基督形象”,因为世人不单听我们所讲,更是看我们所是(being)。神对他子民的旨意,是要他们学效基督活现基督(约壹3:2)。因此,历代宣教士的人格见证,会带来生生不息的感动。

 

四、 个案研究保罗在雅典的讲道

经文:徒17:22–34

1. 经文里有什么场景文化差异?

满城都是偶像17:16)。

2. 保罗如何面对这种文化差异?

成为讲道的引言,正面讲解17:22–23)。

3. 保罗的传讲有没有向雅典人让步?是否属于传教者的让步?

有让步:第一,他引用希腊诗人;第二,他不提耶稣的名字17:28、31)。

4. 保罗的让步程度有没有失去底线?

没有。他把神的创造、人的罪、基督的救赎,全都交代清楚17:26、30–31)。

5. 这次讲道的后果如何?

虽有讥诮的,但也有官员信主17:32–34)。


[42]   甄雅各、罗爱顿合着,林来慰译:《福音、传媒、策略》(香港:证道,1979),页36。

[43]   John Stott, Lausanne Occasional Paper 3 The Lausanne Covenant: An Exposition and Commentary (Lausanne Committee for World Evangelization, 1975), from <https://www.lausanne.org/content/lop/lo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