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课 本土宣教士的家庭

 

经文:西3:18–21;提前3:5。

 

一、 现况

1. 香港差传事工联会《2011年香港教会差遣宣教士统计简报》的数字显示,香港的差会、宗派/联会及堂会差出的宣教士有494人,其中成多是已婚男性(152人)和女性(158人)。当中有172个家庭[65]

2. 已婚宣教士在工场中可以互相支持,彼此配搭事奉。家庭合一的见证,能对不信的人产生影响力。子女也可以自然地学习父母的信心生活,体会不同的文化,将来也容易成为宣教士。不过,以家庭为单位的宣教模式也有其难处。

3. 上述调查有184人为单身宣教士,占37.2%,其中女性为173人,占35%。从西教士来华传教史已看到,单身女宣教士是极有贡献的。原因是她们事奉不分心,而且无家庭的负累,能机动性地服侍有需要的孤独长者,或缺乏母爱的孤儿等。缺点却是事工的性质也因此受影响。

 

二、 宣教士家庭的特质[66]

1. 家庭经常迁徙,要适应新环境。

2. “金鱼缸”式家庭,被人观察。

3. 子女和父母较早分离,聚少离多,子女和父母又不完全同属一个文化,孩子和家乡的亲友也有极大的文化差异。

4. 子女有较强的孤单感,父母有时显得过分保护,但同时子女也较独立。

 

三、 宣教士家庭面对的挑战

A. 常见问题

夫妇二人来自两个不同的原生家庭,成长背景、性格和习惯都各有不同,即使结婚多年,每天与配偶朝夕相对,一起工作一同生活,也难免会有意见分歧,引起摩擦,在宣教工场中也无可避免。在工场,因要适应文化差异、人较少、合作紧密,一些在原居地已有的问题,在工场中会加倍地显露出来。宣教家庭常见的问题包括:

1. 如果工场以关顾为主,而妻子又是更出色的辅导者或人际关系强,当地人多向她求助,作丈夫的可能有信心危机,甚至有心理不平衡。

2. 丈夫可能需要经常离开家庭,长时间在外事奉工作,无法分担照顾子女和家务。

3. 宣教工作繁重,夫妇的沟通只流于事务方面和表面化,没有时间和精神全家一起灵修和分享属灵经历。

4. 因生活习惯被打乱,身边又缺乏亲友支援,夫妇双方关系变得紧张。

5. 如果夫妇在工场负责不同的事工,又不够时间沟通,会影响对工作的承担。

6. 当地同工或语言老师,可能会异性宣教士日久生情,引发婚姻危机。

7. 如果长期处于偏远地区,又没有队工支援,容易思乡;与亲友隔离和孤单感,会产生无人了解的感觉,增加压力。

8. 属灵争战和身体病患,出现情绪病。人是整全的,身体、精神、灵命都会同时生病。

9. 如果工场的医疗设施不足,有子女的宣教家庭会较担忧。

10. 子女因受教育而要离开自己,增添宣教士的担忧。

 

B. 家庭角色和定位不清晰

传统社会重男轻女,常注意力和赞赏放在男方身上,妻子是丈夫的追随者,只是配角。因此,宣教士的妻子往往在身分定位上有困难,造成心理冲击。宣教士妻子挣扎的疑问:“我丈夫是宣教士,那究竟我是不是宣教士?我是主动来宣教,还是被迫来宣教呢?”

 

C. 已婚宣教士的职责

已婚宣教士必须关注家庭和事奉的关系这是内地教会很容易忽略的。作为父亲的,无法抽空子女相处;而作为母亲的,很多时因事奉的地理位置偏僻,食物和设备不便利,每天要花上很多时间预备饭食和教导子女课业,无法参与宣教事工。

 

D. 宣教士子女的身分

1. 宣教士的子女称为“MKs”(missionary kids)或“第三文化子女”,因为他们跟父母一起生活在一个与原生文化分割的文化环境之中。他们的成长塑造期,完全是在家乡以外的文化中度过。他们面对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省市身分不清。不过,也有些人觉得在宣教工场中生活,比在家乡更为自在。

2. 宣教士父母要负起托管者的角色,带着子女去工场,要考虑到宣教对子女的文化身分的冲击。当子女长大成人,就要让子女在神面前,选择自己的风格和自己的道路。

 

E. 述职或转换工场对子女的影响

宣教士一般带着喜乐和期望回乡述职或休假,但子女完全没有“回家”的感觉,反而要适应另一个不同的文化,在教育和朋辈方面要适应。

 

四、 解决方法

对于宣教士家庭面对的挑战,差会须提供相关的专业辅导,作预防性和治疗性的工作。通常事奉的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问题,因为问题反映自己的灵命状况和对神的保守缺乏信心,所以需要小心辅导。

 

A. 对宣教士子女─要尊重讨论

1. 踏上宣教路之前,宣教士应先与儿女讨论,让他们知道在另一个文化中生活需要面对的转变。成人要知道,自己可以辨明神的旨意,决定自己的前途,但他们的子女仍未懂得选择,没有决定权。在与子女讨论的整个过程中,要让子女感受到他们也有分。

2. 由于每个孩子的性格都不同,反应会不同有的会很兴奋、向往;有的很忧虑,不知所措。孩子要与好朋友、同学和表兄弟姊妹分开,难免会感到忧伤。父母必须体恤子女的不同需要,在出发前好准备,告诉孩子工场的居民特色、文化和语言,帮助他们在新环境中适应。

3. 在教育方面,有些差会或教会让年满6岁的宣教士子女就读寄宿学校。这是国外的一般做法。我国地土辽阔,农村信徒早有这样的适应。

 

B. 家庭见证─要一齐成长

宣教士的生命、行事为人和整个家庭都是在公众的目光底下,影响着当地人对基督徒的看法。宣教士以整个家庭为单位,为主作见证。服侍对象都观察得到宣教士如何处理家庭沟通、冲突和社交等问题,从宣教士身上学习如何处理社交、冲突和失败,从中学习和平、合一和服侍。所以,一个健康的宣教士家庭见证是必须的。

1. 健康的精神生活

a. 休息、运动和家人一齐的定期休假,是不可避免的。唯一要谨慎的,是与当地群体的水平不要有太大差距。

b. 不要以属灵或宗教原因做违反常理的事,尤其对子女。例孩子礼拜天实在疲倦或生病,不想去教会可不可以?神会不会以不顺利作为惩罚?

c. 做体谅子女和妻子的丈夫,做支持丈夫的妻子,做宽容子女的父母,做尊敬父母的子女。

2. 属灵生命

a. 持续灵修─很多宣教士的生活艰辛,加上面对顽梗的福音对象时,就容易失去爱人灵魂的心和饶恕人的意愿,对事工和家庭都有亏损。所以,夫妇都有美好的灵性,是事奉成功最主要的因素。

b. 活泼的祷告生活─宣教士父母不单要为子女祷告,也要与子女一起祷告,让子女近距离学习和实践依靠神。

c. 建立家庭祭坛─全家定时抽出一小段时间敬拜神、分享交通和祈祷仰望神。

d. 全家参与事奉─宣教士父母要让孩子有参与服侍的机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有分,是个小宣教士。不过,宣教士在开放自己家庭接待当地人时,要与本身的家庭生活保持平衡,以免子女感到自己的家只是旅馆,感到当地人比家庭更重要。

3. 正确的价值观─宣教士父母可与子女分享自己的生命目标为何要宣教。宣教士父母与同工的分享内容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子女的价值观。


[66]   陈佩英等编:《宣教士父母锦囊》(香港差联,1997),页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