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一课 本土宣教士的教会责任

 

一、 引言

1. 宣教事工涉及不同的工作,包括探讨和开发宣教工场、制定策略、传递异象、筹募经费、招募同工、培训、差遣、管理、督导、支援、关怀和评估等。这些事情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单位负责。长久来说不是一间教会可做的事工,而应由一个机关来做,这就是差会。有所谓差传事工的“铁三角”:教会、差会和宣教士。

2. 在初期教会,教会同时扮演差会的角色,彼得被称为向犹太人传福音的使徒,保罗则被称为外邦人的使徒,教会分开两条路线来回应大使命。同地域同文化的福音工作可称为“彼得事工”,跨地域跨文化的福音工作可称为“保罗事工”。[67]

 

二、 差遣宣教士的3种模式[68]

A. 独行侠式

宣教士个人或与家人一起到宣教工场去,没有教会差遣,也没有差会管理。一切工作包括开发宣教工场、管理和支援,都由宣教士自己决定。

1. 优点─宣教士对一切事情有自主权。

2. 缺点─没有监管,事工和经费毋须向人负责,难以取得别人信任和经济支持。

 

B. 教会直差式

教会直接差遣宣教士到宣教工场,直接督导和管理宣教士,毋须涉及差会。通常有规模的宗派教会,或不想架床叠屋的教会喜欢采用这模式。

1. 优点─教会对宣教事有自主权。

2. 缺点─并非每教会都有能力成立差传部或聘任专责差传的同工,管理跨地域跨文化的福音工作。

 

C. 差传铁三角式

由差遣教会、差会和宣教士合作,以分工形式差遣宣教士到宣教工场。差会负责管理及督导宣教工作,宣教士负责执行宣教职务,而差遣教会负责提供宣教支援,包括爱心关怀、经费筹募和代祷。在这种模式中,教会供应人、出钱,而差会就像是教会延伸出来的专业部门,专责代理宣教的行政、提供支援。这是西方宣教历史中一直采用的主流差遣模式,服侍跨宗派的教会。

1. 优点─有宣教负担的弟兄姊妹,可能来自不同的较小规模教会,教会资源和经验未必足够而差会累积了很多宣教经验,[69]可提供跨教会(宗派)的专业代理服务。

2. 缺点─差会的一些政策和做法未必跟教会的一致,宣教士无所适从。

 

三、 中国教会宣教事工的特色[70]

1. 缺乏堂会会籍观─因着中国教会的特殊处境,无法有会籍、会友等实践。

2. 缺乏经济支持─教会差传经费开支和奉献记录、收据等机制都未成熟。

3. 差传祷告的教育和支持不足。

4. 内地多数是教会直接差遣宣教士到工场,教会承担起教会和差会的责任,把福音传给内地未信的人。内地教会可以做的跨文化布道工作,是继续向少数民族传福音,也要以持久战的心态预备。

 

四、 教会的宣教责任[71]

A. 差传教育

1. 会众需要持续、准确和有效的差传教导,才乐意参与差传事奉。

2. 差传教育的形式可包括在主日学教导差传的圣经基础、宣教士的见证分享、推广差传书籍、转发微信短文、张贴世界地图在壁报板、列出要支持的宣教工场位置、列出未得之民的数字、张贴宣教士的代祷事项等。

3. 每年举办不同主题的差传研经培灵年会。

4. 教会组织短宣队和访宣队,到工场探访宣教士和协助布道工作。访宣队回来后的分享,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差传教育。

5. 牧者要对会众,特别是年轻人讲述差传的机会,让他们考虑前途时也全人奉献列为考虑之一。

 

B. 关顾在工场的宣教士

1. 经济支持─教会要制定差传预算,有计划地分配这些金钱。教会差遣宣教士出去工场,代表教会去开荒、布道。宣教士的主要任务是传福音,教会有责任在经济上支持他们。教会按工场当地的生活水平、孩子教育设施、医疗和交通状况等制定财务预算,鼓励弟兄姊妹作差传奉献,让宣教士无后顾之忧地服侍。[72]

2. 沟通─教会透过适当的媒介(信件、电邮、照片),安全地发送教会的消息和讲道、探访等,与宣教士保持联系;在节期送上礼物,让宣教士感受到属灵家人的关心。分发宣教士的代祷信给会众祷告守望。

3. 关顾宣教士在家乡的父母。

 

C. 关顾述职的宣教士

1. 让宣教士在述职期间休息、与亲友相聚、在教会分享工场见证和需要、学习新的差传知识和技巧,在灵内得着更新,使他们有力量投入下一期的事奉。

2. 教会可以帮助宣教士适应家乡社会的转变,减少文化反冲击。

3. 教会可以述职宣教士安排居所。

4. 提供教牧关顾、安慰、鼓励,辅导宣教士和家人。

5. 鼓励宣教士进修,安排入学机会和在经济上支持他们。

 

五、 教会对宣教士的要求[73]

1. 如果教会对宣教士的支持是有条件的,必须在政策上列明。

2. 有些教会要求宣教士定期(至少每季)与教会通讯一次或填写问卷,一段时间以后,再作出是否继续支持的决定。特别是由教会直接差遣出去的,更应保持密切联络。

3. 很多教会不准宣教士向个人或群体明示或暗示募捐,包括不许在代祷信和个人书信中提及个人的经济需要。

4. 宣教士在述职时,是休息、深造和重估事奉的时间,教会应减少对宣教士的要求。宣教士在述职期间,应至少探访资助教会一次,可以在教会的崇拜中报告工场状况、参加主日崇拜、任教主日学,甚至作教会的同工。

 

六、 宣教士与教会的关系[74]

宣教士接受教会差遣去工场,代表教会去开荒和布道,有责任向差遣教会和支持者,交代工场的宣教发展状况和需要。

 

A. 代祷信

1. 宣教士通常在工场忙碌地服侍,忽略与教会和支持者保持联系。由于一般人都有“看不见就想不起”的弱点,宣教士与教会的关系越疏离,支援就越差。反之,宣教士与教会的联系越直接和紧密,祷告和经济上的支持就越佳。

2. 如果宣教士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将有助定期写代祷信。因为在忙碌的事奉中,有可能忘记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日记有助翻查资料。堂会或差会方面,则需要有人宣教士的代祷信分发给名单上的代祷者。

3. 如果在敏感地区,为了保护当地的人,地名和人名都要用代号,照片要遮掩人物的面貌。并要提醒代祷者,在通信中避免提及所在地的政治和宗教情况。

4. 凡紧急的信息,要善用电子通讯工具。

5. 现今进入网络媒体时代,有些宣教士身处的地方资讯科技较发达,可以使用多元化的社交平台,向支持教会和弟兄姊妹发放代祷信。

 

B. 经济上的责任

1. 宣教士要向支持者负责。

2. 宣教士要定期呈交事工报告和财务报告,列明基本收入、开支和预算。

C. 述职

1. 述职不是放假。

2. 身心灵更新。

3. 角色和身分的调适。

4. 分享异象。

5. 争取支援。

6. 让宣教士子女认识父母的家乡。

7. 专业技能和知识上装备。


[67]   钟国良:〈评论差派宣教士的模式〉(华人福音普世差传会);下载自<http://www.gointl.org/cn/c/2/136082/760/4151/%E8%A9%95%E8%AB%96%E5%B7%AE%E6%B4%BE%E5%AE%A3%E6%95%99%E5%A3%AB%E7%9A%84%E6%A8%A1%E5%BC%8F.aspx>(下载日期:2016/8/9)。

[68]   同上。

[69]  海外基督使团(OMF,前“内地会”)历史超过150年,管理照顾约2,000宣教士。2017年的总主任是华人医生牧师冯皓鎏。他们的经验、出版和属灵资产以及制度,都值得借镜。

[70]   董上羊:〈差传铁三角对宣教出中国意义之经验谈〉(华人福音普世差传会);下载自<http://www.gointl.org/cn/c/2/136084/760/4151/%E5%B7%AE%E5%82%B3%E9%90%B5%E4%B8%89%E8%A7%92%E5%B0%8D%E5%AE%A3%E6%95%99%E5%87%BA%E4%B8%AD%E5%9C%8B%E6%84%8F%E7%BE%A9%E4%B9%8B%E7%B6%93%E9%A9%97%E8%AB%87.aspx>(下载日期:2016/8/9)。

[71]   卢炳照:〈差传与教会〉《宣教学概论》讲义(播道神学院,1999)。

[72]   〈第四课─本土差传的教会〉(CCTraining培训站);下载自<http://www.cctraining.org/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917&Pid=3&Version=0&Cid=81&Charset=big5_hkscs>。

[73]   卢炳照编:《教会差传事工手册》(香港差传事工联会,1995),页47。

[74]   丹纳娇恩着,胡问宪译:《恩临异邦:跨文化宣教手册》(新加坡:国际事工差会,2001),页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