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海春深(上):立志跟穆斯林分享恩典与真理

“主啊,我17岁时便向你立志,开始对苏丹有负担;后来又关注尼日利亚的卡诺。这样漫无目的地游荡,已经过了10年,你究竟要我往哪里去呢?此时,这位年轻的弟兄彷徨的看着窗外,自他对海外宣教有负担后,就开始不断装备自己。他先在华盛顿大学读了两年、芝加哥艺术学院读了3年,之后又去慕迪圣经学院学习,并建立了穆斯林宣教祷告小组,但神好像总没有向他显明自己的心意。

当他继续迫切的求问神时,神便温柔的询问他:“无论什么地方,你都愿意为我去吗?你最近遇到哪些人呢?”这时他恍然大悟,原来,他最近结识的3个新朋友都来自中国,是呀!对穆斯林有负担不一定要去中东或北非,中国就有1千万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当中却没有全职服事他们的宣教士。就在之后一次次的印证确定后,这位叫乔治的美国青年终于向中国内地会递交了申请书,并如愿以偿地来到中国的西北城市西宁,也取了个中文名字叫—“海春深

1917年,来到西宁的海春深很顺利的跟穆斯林交上了朋友,并有阿訇给他起了一个阿拉伯名字哈姆扎。内地会上海总部也允许他把语言学习的时间从3年延长到6年,让他同时学习这两种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汉语和阿拉伯语。

海春深不满足只学会穆斯林日常生活上的对话,他知道阿拉伯语才是他们的宗教语言。若要赢得回民的尊重,就必须学会运用《古兰经》和阿拉伯文《圣经》讲道,但他这个想法却未能得到同工们的积极响应,因为,最初有好多同工也是在穆斯林事工上信心满满的,但碰了几次钉子之后,不得不转向服侍汉人。而当地的穆斯林也以为,基督徒和他们信奉的是同一位神,根本不需要在信仰上做什么改变。除了这些问题,海春深也知道,他要面对最大的挣扎就是可能10多年后,当他回国述职的时候,都带不了一个穆斯林信主。虽然在人看来好像是浪费了一生的时间,但海春深不畏艰难,愿意面对这些试炼和挑战。他开始每天选一句经文,写在6英尺宽的横幅上,站在西宁的回民街区,请全城的穆斯林来指教他这名异教徒学习阿拉伯语,短短几个月里,他的阿拉伯语,进步的比中文还快。他身边的同工已经听不懂他和回民的对话了。

另外,我们看看海春深的家庭生活,海春深在1919年和施安慰在甘肃河州举行了婚礼。蜜月之后,一同来到青海的西宁。1922年末,海春深的孩子美兰和约翰同时患了重感冒,神取走了他们的女儿。1年之后,他们第3个孩子在河南开封的福音医院出生。这个孩子两岁时,兰州博德恩医院的回民分院在河州完工,于是,春深和安慰带着孩子们从西宁搬到了河州。等待他们的,又是什么样的新挑战呢?海春深是否能用阿拉伯语和当地的穆斯林朋友分享主的爱呢?请继续收听,中国内地会宣教士们的佳美脚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