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二课 访谈:实务分享(一)

一、袁择善牧师从信主到受造就的过程分享

我是第一代信徒,所以对基督教的教义或是对整个信仰是陌生的。信了耶稣后发现作为一个基督徒,很多信仰的真理和教义我也不是那么明白。因此,我发觉信主以后要受造就。

当时教会的传道同工在时间上非常有限,对于信徒的造就,他不能来一个就带一个,而是累积了一些受洗或进教会的弟兄姊妹后才开始小组形式的初信造就课程。那时有12个同学,年龄差别很大。我发现这个课程其实是不受年龄限制,完全是针对信仰的,让我们对主耶稣的救赎有更深的体验。

二、不同形式初信造就的利弊

无论是小组上课还是一对一的造就,基本上在课程内容和知识上的教导,是没什么差别的。

A. 小组上课

1. 好处:解决同工人手不足的问题;准备一套材料,就可以同时让8-10人得到这个课程的造就。

2. 坏处:面对十个八个人较面对一人上课的压力更大;小组上课时,如果其中一人有困难,老师难以关心他。小组学习中自然有一些人会落后,没有真正明白道理。

B. 一对一上课

1. 好处:上课时的压力没有那么大,比较容易,也像是生命的一种延续;时间上较容易配合;会有更多的关怀,还可以针对他信仰上的疑问给予即时的回响。

2. 坏处:需要更多事奉人手进行一对一的造就。

C. 两者结合

1. 一方面累计到一定人数就开一个班,而课程中间要一对一的关心,这就最理想了。

2. 可以有更长远的做法:在初信者一对一接受造就之后,他也可以一对一去造就别人。

三、初信造就的必要性

A. 澄清信仰疑难

初信者心中的疑问,可以在课堂上发问。例如:到底什么是奉耶稣基督的名祷告?什么是“阿们”?等等。如果从建筑的角度来看初信造就,它就是一个同时拆毁和建造的过程。例如袁牧师分享自己一直认为耶稣基督有没有复活没有关系,因为反正他已经信了。可是后来上初信造就课程,才知道基督的复活很重要。保罗说如果基督没有复活,我们的信就是徒然。

B. 筛选的问题

1. 初信造就

a. 不筛选人

只要是初信者或者对信仰入门不是很了解的,都必须上初信造就。我们不是筛选这个人是否适合上课,可不可以来上初信造就。

就像袁牧师当年上的受洗课程,当时有12位弟兄姊妹,年老年轻的都有。大家一定都要了解为什么信耶稣、信主的内容、主的救恩的原委等等。而且不是入门就结束了,因为信徒要不断接受造就,不断成长。进入更深的造就后就会有所筛选,但初信的则不应该去筛选。

不过,设立门槛是可以的,目的是希望他们更努力来受造就。比如12课的门徒造就课程,要求学员不能缺课,缺课的就要补课。如果有学员领悟力较高,他可能不需要在知识上面花很长时间,但是仍然需要生活上的体验,这时就可以让他成为助教,培养他作能够教导别人的人。

b. 筛选材料

要筛选的应该是课程。例如要配合年长弟兄姐妹生活上的需要或者他们的理解度,给他们合适的初信造就课程。所以要筛选的,是我们对材料的选择,而不是去筛选人。

2. 门徒训练

在选择初信造就的对象时应该没有设定,但在初信造就课程之中,却可能会拣选一些将来能够进入进阶课程的,这些人也许有教导的恩赐,而且很愿意学习。因此门徒训练比较会有筛选。好比耶稣带领门徒的时候,他选召12个门徒,但当中有一个核心,就是彼得、雅各、约翰,或者偶尔加上安德烈。耶稣不是偏待人,而是这3位所谓的“核心同工”更接近耶稣,而且相信他们也是愿意更多的学习或委身。

四、初信造就的时机

有些教会把初信造就和受洗放在一起,要求信徒一定要上完初信造就课程,然后才让他受洗。初信造就课程就好像是一个受洗的门槛。有的教会却认为没有关系,可以在人决定信耶稣后先受洗,将来再做初信造就。

其实按照教会的传统,或是过去自己所领受的,就是最好的。这两者不应该矛盾。如果今天这个人说要认识清楚才能够真正接受主,那初信造就便在受洗前;如果他真的很单纯,渴慕救恩,听到耶稣基督的救赎就信了,那他可能像使徒行传中的埃塞俄比亚太监要求立刻受洗(徒8章)。腓力并没有要求他先上完造就课程才受洗,但这个太监事后肯定要受造就。所以最重要是尊重教会的传统。无论是受洗前的造就抑或受洗后的造就,都应该把救恩讲解清楚。这个问题没有绝对性,在圣经当中两种例子都有。

五、知识和生命的结合

初信造就课程可能在10-20课以内,其实12课比较理想,讲的是基本的信仰真理。之后可以接续门徒训练课程,提及有关生活应用层面的问题。初信造就之后,信徒还要继续接受装备。初信造就是入门,当他学会了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上分享,而门徒训练就是关于生命影响生命。主耶稣对门徒的造就也有这两方面:在知识上,耶稣教训门徒“天国的比喻”、“登山宝训”等很多真理;另一方面耶稣也跟门徒生活在一起,让门徒看见信仰怎样跟生活连接。初信造就并不是一个象牙塔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在实际生活上操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