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释经学:圣经语言、文化背景、基本原则

圣经是基督教经典,对信徒和未信主的人同样重要,因为未信的人如果想认识神、明白福音和救恩,也要读圣经和明白圣经。新约27卷书的作者都是基督徒,但读者却不一定是基督徒,例如使徒行传和路加福音就是写给罗马长官提阿非罗,他不是基督徒,但想了解基督教信仰。对信徒和非信徒来说,圣经在生命和信仰上都是有意思的。

一、研读圣经的困难

A.语言问题

常用的中文译本,例如《和合本》、《和合本修订本》、《新译本》、《现代中文译本》等,已经翻译得不错了。一般人读来,都能掌握圣经的主要信息。但圣经的原文是希伯来文和希腊文,而中文与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的差别,比起欧洲语文与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的差别更大。

1.1:西13-8

这几节经文在希腊文是一句长复合句。保罗提到歌罗西人信主的过程,并为他们信主后的表现感恩。保罗先为他们感恩(西13);然后指出感恩的原因(西14)是他们有信心和爱心;再指出他们有这表现是因着福音带来的盼望,而能有这盼望是因着听过福音(西15);保罗又解释福音与盼望的关系,并说明他们的表现是福音的一个普世的特质(西16);接着说他们能听到福音,是因为以巴弗传给他们,保罗也形容以巴弗的为人(西17);最后保罗指出他能知道歌罗西人的事,都是以巴弗透露的(西18)。在这句长的复合句,保罗将他为歌罗西人感恩的内容和消息来源,交代得十分清楚,但以倒叙的方式讲述。中文没有复合式的语文结构,也难以用通顺的中文翻译过来,因此中国信徒读的时候,总是难以找到这段经文的中心要点。

2.2:太2819-20

希腊文在描述行动的时候,比中文更能清楚地表达动作之间的关系。这段经文中耶稣要求门徒做4个行动:去、使万民作门徒、施洗、教导。在希腊文里,4个行动中使万民作门徒最重要,因为只有这个动作是用直述式的动词,其他3个都只是分词。因此,耶稣的大使命就是要使万民成为耶稣的门徒,而其他的3个行动都是说明如何完成这使命,就是去到万民中间,为他们施洗,并且教导他们遵守主耶稣的命令。

B.文化差异

由于不明白主后1世纪的文化背景,读者很容易按照自己的文化现象解释圣经,甚至误解经文的观念。

1.1:林前49

保罗说:“……我们成了一台戏,给世人和天使观看。”读者很容易把经文理解为一台戏剧,有演员、导演和观众。但保罗是以古罗马的圆剧场为背景,这种圆剧场很多时是用作人与野兽搏斗的场所。在林前49上,保罗把自己讲成是定了死罪的囚犯,因此林前49下提到的这台戏,很可能就是人兽搏斗的一幕。在林前410,保罗提及他经历到的苦难,这就更能肯定他想到的戏,就是人兽搏斗。如果不熟悉这种背景,就难以明白保罗写这节经文的重点,其实是说为主的缘故,信徒要准备与野兽搏斗,为主殉道。

2.2:徒10

10章记述彼得在异象中听到主要他吃不洁的食物,然后他到哥尼流的家向哥尼流传福音。中国信徒读到这个故事,都会明白是神要彼得往哥尼流家传福音,却不明白彼得见的异象与整件事的关系。因为中国人的文化是什么食物都能吃,所以不明白为什么彼得竟然那么大胆,不听天上的启示。然而打开旧约圣经,便知道神禁戒以色列人吃不洁之物(利11章),而且徒1028提到外邦人在犹太人眼中也是不洁的。于是我们才明白,彼得到哥尼流家,是与旧约的洁净条例有密切关系的。

二、属灵眼光

1. 拦阻人明白圣经的最大原因就是没有属灵的眼光。下面是一些例子:

a. 尼哥底母与耶稣同时代,是犹太教的圣经专家,但不明白旧约的话和耶稣讲的重生(约3章)。

b. 耶稣宣称他是生命的粮,人吃了就不会死。但是犹太人听众只关心物质的食物,不能明白为什么耶稣的肉可以吃,血可以喝,因此不信耶稣,甚至好些跟随耶稣的人也离开了(约6章)。

c. 太平天国就是只用属肉体的眼光来看经文的明显例子。洪秀全以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来看圣经,认为要在地上建立神的国,于是开展了太平天国。太平天国的失败为基督教带来不光彩的名声。

2. 现在的圣经中文译本已经很好,只要有属灵的眼光,要掌握圣经的信息不难,但若要更仔细研读圣经,处理语言和文化的问题,就要下苦功钻研圣经语言和多读有关文法的资料。

三、历史─文法解经法

A. 可靠的原文圣经版本

1. 在西方释经学的传统中,基本的研读圣经方法就是历史-文法解经法,以原文圣经为起点。16世纪印刷术发明以前,圣经都是手抄本,错误在所难免。虽然抄写圣经者都非常忠心和忠实,但善意的抄写者,还是会加添或删减圣经,让经文更流畅。

2. 从抄写而保留下来的圣经版本不少,现时用来作释经用的新约圣经是Nestle-Aland的《希腊文新约圣经(27版)》,由联合圣经公会出版。至于旧约圣经,是德国圣经公会出版的《希伯来圣经》。这两本学术性的新约和旧约圣经,列出了圣经不同抄本的内容和差异,是从事严谨的原文释经所必须的。

B. 文法

1. 文法是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的要素。在大使命的经文中(太2819-20),处理经文的主要动词和3个分词之间的关系时,就是用文法解经法,分辨主要动词和分词的特性。

2. 字词意义的研究。任何语言都有一字(词)多义的情况,研究圣经必须注意字(词)在某个场景的意思,不然就会误解经文。例如,在因信称义中有信心称义两个重要的词语,如果雅各书的信心与保罗书信的信心意义一样的话,那么新约圣经就有矛盾了。因此研究因信称义,必须研究雅各及保罗对信心和称义的理解,得出合理、和谐的解释。

C. 历史

1.圣经是历史文献,是用古代语言讲古代的事情和 人物,因此历史的研究及考古学的研究,有助读者深入明白经文的背景和含意。

2.20世纪中叶在昆兰发现的死海古卷为例,这文献不但有助了解1世纪犹太教的情况,也有助明白新约中的用词,例如光明和黑暗。

3. 考古学方面更多的发现,相信有助解决圣经的难题,例如林前11章有关女子蒙头。现时的难题是无法确定当时哥林多妇女的头发的样式,如果能从其他文献或考古学找到更多的相关资料,便可以更明白保罗的教导了。

D. 历史-文法解经法的限制

困难就是必须认识圣经原文,这是不易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