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课 传统系统神学模式

一、奥古斯丁:神学是智慧

A. 生平

1. 奥古斯丁(公元354-430)是罗马帝国末年北非人,是早期西方基督教的神学家、哲学家,曾任北非希波(Hippo)的主教。他在罗马受教育,在米兰接受洗礼。他的着作《忏悔录》被称为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自传。

2. 奥古斯丁并非一出生就接受洗礼成为基督徒。少年时他才华洋溢,放荡不羁。19岁那年受哲学家西塞罗(Cicero)的影响,引发他追求智慧和真理,但那时他却接受摩尼教善恶二元论的信仰,归信摩尼教。后来他受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而放弃摩尼教。30岁那年跟米兰主教安波罗修学习基督教信仰与神学,对生命有了悔悟。在《忏悔录》中他描述自己归主的经历。

3. 他的神学成为后来基督教教义的基础,影响整个西方教会。他的着作中以《忏悔录》、《上帝之城》、《论三位一体》、《驳多纳徒派》及《驳伯拉纠派》对基督教神学的贡献最大。

B. 系统神学的方法

1. 区分知识智慧

a. 知识:知识是理性的洞见,关乎可见、会变化、暂时的事物。知识可转化为智慧,并以智慧和快乐为目标。知识有3个来源:

① 经验:人从经验中接收了很多物件和事情,经过思考,把它们转化为概念和理解。

② 权威:从权威而来的知识是根据见证。奥古斯丁认为圣经是基督权威的见证,提供根据基督权威而来的知识,激发人对他产生信心。藉着基督的生平、宣讲、教导与神迹,基督启示真理,显示他中保的职分并神的权威。

③ 象征:象征指向它所代表的物件或事情。是神给人的象征,将人指向超越、永存的神。是知识的来源,使人经过学习圣经,而得着超越的知识。因此,解释圣经的任务有超越的向度。

b. 智慧:知识可转化为智慧,这转化过程是重要的。奥古斯丁认为智慧是关乎永恒与不变的实体和个体,而神就是永恒和不变的实体和个体;能认识神,就是智慧,也就是知识的最终目标。神学是对神和与神有关的一切事情的认识,而教义就是因着对神的认识而产生出来的教导,因此神学和教义就是智慧。

2. 以新柏拉图思想作为背景

a. 奥古斯丁将可见的、暂时的、世界的、历史的事件和事物,与不可见的、永恒的、超越的事件和事物并神的救恩计划,作出了区分和对比。

b. 他认为永恒和超越的事件和事物是优先的,可以解释那些暂时和可见的事件和事物。最重要的不是人能够因着对世界的认识而解释永恒,而是人需要藉着对永恒的实际知识,来解释物质世界。

c. 奥古斯丁把这个原则用在解释圣经之上,从而发展出他的神学。只有能够认识永恒的实在的人,才能认识到圣经的话语就是永恒实在的象征。换句话说,如果要明白永恒的实在,人的灵性必须上升和被洁净,也就是人需要带着信心和谦卑,去读圣经和解释圣经,便能够藉着圣经的知识,去发现神的旨意和永恒的真理。

3. 奥古斯丁对知识两者的关系的看法,以及权威在知识所扮演的角色,并教会在神学所扮演的角色,有直接的关联。他认为,知识是不能分割的,信是知识的前提。人要提升和洁净灵性,带着信心来阅读圣经和解释圣经,从而得着对神永恒的、超越的知识,这就是智慧。这些带有智慧的知识,就是系统神学的内容。

C. 影响

奥古斯丁的观点影响了中世纪的神学方法和内容,例如安瑟伦的“以信求知”,并后来亚奎那的“神学总论”。除了对中世纪的影响,奥古斯丁对许多神学议题的看法,例如三位一体、原罪、罪的本质、恩典等,也深深影响后来宗教改革时西方神学的发展,例如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神学。

二、亚奎那:神学是学术训练

A. 背景

1. 12世纪欧洲很多大学落成,神学也在这时成为学术专科。由于神学研究的文献是圣经,所以神学又叫神圣教义sacra doctrina)。最初的授课方式是阅读与讲授(lectio),就是对圣经经文的讲解;后来发展为对问题的辩论(disputatio),就是先解释经文,然后辩论经文涉及的问题,从而达致结论。但是因着不同的观点和问题的增加,这些辩论的结论慢慢脱离了经文,独立地被编辑成文集及收集在一起为总论,后来更成为神学教科书。

2. 这是神学方法论的改变,从以往的讲授变成辩论。讲授的方法注重解释;但辩论却承认不同的权威和观点的存在,在辩论中也可能离开圣经经文越来越远。辩论只是针对当时的问题和议题,提出正和反的论据来讨论,目标并不是即时找到答案,而是要藉着怀疑,把研究推到极点。

B. 生平

亚奎那(1225-1274)是经院哲学家和神学家,是中世纪神学的代表。他出生于意大利南部的贵族家庭,5岁进入修院学习,16岁进入那不勒斯大学。阿奎那在神学上天赋异禀,1244年去了科隆,跟随神学家大阿尔伯特(Albert the Great)学习哲学和神学。后来他回到巴黎。除教书外,他还管理教会事务。1272年他到了佛罗伦斯担任修道会院长。阿奎那一生不停的传教、写作和授课。

C. 系统神学的方法

1. 他把神圣教义看为学术训练的科目,与哲学并列;他更认为神圣教义是通过启示而来有关神的知识,因此是比自然科学更高级的科学。

2. 他认为在神学研究上也需要有个人的信心,因为神学建基于科学研究之前的信心。通过信心,基督徒神学家参与了探究有关神的知识。

3. “神圣教义作为一门学科,不但具有独特的原理,也有独特的对象,就是神。神是所有事物的源头和目标,为神圣教义提供了统一性和合一性。亚奎那的神学巨着《神学总论》(Summa Theologiae)的组织架构,就是以神为中心,并且用信心作出有关神的探讨。

4. 他认为神圣教义主要是根据圣经,它的权威来自圣经;但作为专门学科,神圣教义有自己的权威,就是来自不同学者对不同议题的论述。因此在神圣教义的研究中,圣经权威与引述学者的言论会交替使用。神圣教义也会用到哲学概念,但哲学概念是次要和非必然的。

三、新经院神学:神学是理性的、推论的

1. 阿奎那是中世纪传统经院神学的代表,认为神学表述基督教教义的原则。他的前提是理性与启示是和谐的;任何不合的地方,都是哲学的错误。如果有错误,教会的神学家能把错误改正。

2. 在亚奎那以后的3个世纪,教会出了很多争端,使人不能顺服圣经和传统,并视为权威来讨论神学。于是神学家便寻求新的和更复杂的神学方法,用来作神学辩论,以决定真理的依据和权威的所在。后来受到人文主义的影响,学者进一步讨论神学的权威性,并渐渐偏向以理性、哲学和历史为神学外在的权威,且以演绎、推论的方法来做神学。他们在信心和理性的前提下演绎推论,以获得结论和神学知识,当中哲学是神学推论中的重要工具。这种推论演绎的方法,赋予神学科学的本质,成为19世纪中叶发展出来的新经院学派(Neo-Scholasticism)的神学方法。

3. 新经院学派的神学普遍是由天主教发展出来的,方法是:

a. 首先解说天主教会对某个议题的神学立场;

b. 然后从圣经和教会传统提出支援,以显示这立场的真实和可靠;

c. 最后作出推测性的阐述。

4. 与传统经院神学的差别:

a. 传统经院神学以问题和辩论为起点,辩论主要是依据圣经,因此圣经有优先性和权威;但新经院学派以教会的教导为起点,圣经作为辅助工具。

b. 在理性主义的背景中,新经院学派通过哲学的帮助做出清晰的理性思考,从而显示教会的立场、身分和传统。这使哲学不再是神学的辅助和工具,而哲学在神学思考上的比重也越来越重,为整个新经院学派和后来的神学方法论带来危机。

四、评论

在这3种传统的系统神学方法论中,对基督教影响最深的,就是奥古斯丁的系统神学方法论,因为他以圣经为本,以信心为基础,然后思考神学。慢慢发展到中世纪的经院神学,人的理性就越来越重要了,但还是以圣经作为权威。但是后来到了新经院学派时,人的理性有盖过圣经权威的危机。进行神学思考时,圣经始终是最基本的权威,理性思考只是辅助工具,来表达圣经真理和信仰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