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课 叙事神学

一、背景

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20世纪后期的基督教发展出“后自由主义神学”。

1.  自由主义:使神学研究对于现代的经验、世界观、标准、其他学术性学科的贡献持开放态度。自由主义强调宗教经验和历史意识,并且强调神学家要摆脱教义和传统的束缚。

2.  20世纪8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出现了“后自由主义神学”运动。他们批评自由主义神学对人经验的倚赖,并且重新肯定基督教的正统信仰,就是肯定基督教的传统和教义。后自由主义神学提倡圣经是基督信仰的叙事表达,圣经是神学发展的规范。

3.  林贝克(George Lindbeck)是后自由主义神学思潮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教义是信仰群体的规范,规范着信徒的言说、生活、思想和行为,而神学则是藉着信仰群体所用的经典和传统作为规范,从而表述信仰的内容。林贝克对教义和神学的理解,可以应用于任何一种信仰,所以他认为各种宗教、哲学和文化传统都应该受到同样的重视和容忍。当这种对教义和神学的理解应用在基督信仰时,就发展出基督教的叙事神学(narrative theology)。

4.  人喜欢说故事和听故事,并且从故事中获得亮光、激励和力量;人又会重新诠释故事,产生新的警惕和醒觉。故事和比喻表达了语言和文字难以传达的内容。藉着故事,人对世界有重新的了解和新的思维,为创造未来带来新的可能性。

5.  叙事神学也是基于神学家观察到,圣经不单作出神学或是教义的宣言,也讲述了有关神的故事。这些故事对基督徒是有意义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叙事神学的特色,就是特别注意到与基督教神学有关的叙事记载或故事,让神学发展有了一个新的方向,特别是能够重新凝聚系统神学和圣经研究的关系。

二、叙事神学的历史

A.  奥尔巴赫

叙事文体研究的发起人是文学家奥尔巴赫(Erich Auerbach)。1946年出版《摹拟:西方文学中对真实的表现》(Mimes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in Western Literature)一书,比较圣经和传统文学的描绘,指出圣经故事在历史和感受的强度和深度上,都比其他文学作品强得多。圣经叙事的本质十分独特,具有一份真实感的深度,是其他文学作品没有的。这看法被神学家采纳,并以叙事方式进行神学研究。

B.  巴特与尼布尔

1.  在神学界,叙事神学的起源或许可以追溯到巴特。他主张圣经是“神的故事”,并为这个称号赋予新的意义。

2.  有人认为理查德.尼布尔(Richard Niebuhr)的《启示的意义》(The Meaning of Revelation)一书,是提倡叙事神学的代表作。尼布尔强调神在历史中的启示,而且叙事是表达这种启示最合适的方法。神选择在历史和历史形式中自我启示,而叙述文体或“故事”就是这些历史最合适的记述方式。“故事”并不是想像出来的小说,而是真实的记载。旧约和新约都为神的启示作见证,并且不断用故事来表达神在人类历史中的参与和启示。

C.  弗烈与布特曼

1.  使叙事神学正规地进入神学研究的,是耶鲁大学的神学家弗烈(Hans Frei)。他在《圣经叙述的暗然失色》(The Eclipse of Biblical Narrative)一书中,指出启蒙运动力图将神学弱化为理性的观念,显然忽视了圣经的叙述记载。因为启蒙运动时,人认为神学是要用理性建立原则的学问,历史只是辅助工具,不需看重。

2.  20世纪德国圣经学者布特曼更把这种见解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提出“非神话化”,核心观念是:神学只需把圣经记载的核心意义抽取出来,不需要看重圣经中的故事。而在新约当中,这些核心意义是存在于耶稣的宣讲中,因此神学只需把耶稣宣讲中的意义抽取出来,看为不受时空限制的真理,不必理会故事。但其后弗烈等人重新检视圣经叙事的意义,把圣经叙事文体的重要性发掘出来。

D.  林贝克与侯活士

对叙事神学有贡献的,还有林贝克和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林贝克在1984年出版《教义的本质》(The Nature of Doctrine)一书,认为基督教教义的形式应该是“文化和语言”的,因为人类并没有普世性(放诸四海皆准)的经验,人类一切的经验都受着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宗教的核心是信徒活在特定的历史和传统之中,要把信仰的内容和价值观活出来;而把这些内容传递和表达出来的最适当方法,就是故事或叙事。因此系统神学要用叙事形式来表达。

三、叙事神学的优点和缺点

A.  优点

1.  叙事体裁是圣经中最主要的文体:叙事体裁在新旧约圣经中不断出现,用叙事的观点来建构神学,比从思考、理论、概念来建构神学更能够忠于圣经。《使徒信经》也很强调叙事内容,特别有关耶稣基督的事情,他的出生、钉十字架、受死、复活、升天等一连串故事的记载。

2.  避免神学抽象的概念和给人沉闷的感觉:系统神学总给人沉闷和枯燥感;叙事神学却把过去抽象、概念化的方法放在一旁,邀请人参与和思想故事。思考时要发挥想像力,也要参与和有在场的感觉。思考范围包括:

a.  发生过的生动和耐人寻味的故事,例如耶稣一生的故事;

b.  一些没有发生但可以看为真正发生过的故事,例如耶稣所说的比喻。

3.  叙事神学肯定神与我们在历史中相遇,并且神以参与历史的身分向我们说话:

a.  因着道成肉身,神成为人,因此耶稣基督的故事,就是神的故事。叙事神学宣告,神正参与我们的世界、时空、历史,在我们身处的地方与我们相遇。神的故事与我们的故事交叠,要将自己的故事连结于神的故事,读圣经时便能更加明白自己的故事。

b.  叙事神学在“与神相遇”方面有重大影响力,在伦理学的考虑中更加明显。在耶鲁大学接受神学教育的基督教伦理学者候活士认为,福音书所记载的故事定下了行为的典范,是基督徒必须遵守的。这些故事由耶稣所讲述或是由他亲自行出来,成了模范,而基督徒也要在自己的故事中带着耶稣所教导的故事的内涵。例如耶稣所教导的“好撒玛利亚人”故事,就是很好的伦理典范。用叙事的观点来看伦理,便可以将伦理学中所教导的,扎根在生活中。福音不是伦理教条,而是信徒藉着与神相遇,对个人生活产生影响,延伸至信徒群体,并影响到国家历史。

4.  从圣经的叙事看到神是无所不知的,人所知道的却有限:约伯记充分表达出这点。约伯对于为何在他身上发生这么多惨痛的事一无所知,但是圣经的叙述者却从神的眼光把这故事的前因后果告诉读者,表达神的无所不知。旧约学者奥尔特在《圣经叙事的艺术》一书中指出,圣经叙事把道德、灵性、历史知识的各样可能性,透过精心安排表达出来,故事人物并不是无所不知的,但是叙事者却是默默无言地,把神的全知全能表达出来。

B.  缺点

1.  叙事的“真确性”:这是叙事神学所面对的最大困难。叙事神学的焦点是圣经的文学结构,因此倾向忽略圣经的历史因素,容易忽略“这个故事是否真实?”或“这些事是否真的发生过?”等问题。小说和历史都有叙事结构,但是在神学研究的前提下,小说和历史是否有同样的影响力,或者是否真的能够作为建构神学的基础,神学家之间对此见解分歧。

2.  “权威”的问题:叙事神学肯定圣经的权威,然而由于叙事神学是从传统(基督教)的角度来评估圣经的权威,因此叙事神学无法肯定或否定其他宗教。叙事神学是否能把基督信仰宣称为有普世性的权威呢?圣经故事是否唯一有权威的故事?其他宗教信仰的故事是否有相同的权威?这些问题都没有具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