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 圣洁导师:约翰‧卫斯理、查理‧卫斯理

一、 约翰卫斯理

A. 历史背景

1. 17世纪敬虔主义兴起,在史本那(Philipp Spener, 1635-1705)领导之下点燃了复原派宣教的圣火,强调个人的归正、圣洁、团契、见证,以内在的宗教经验来平衡宗教改革时期强调的教义分析。

2. 18世纪,产生莫拉维亚弟兄会及循道主义两大
运动。前者为亲岑多夫(Nicolaus Zinzendorf, 1700-1760)首开先河,倡导早期的教会合一与宣教运动,影响当时各大宗派的灵性生活、社会服务及宣教热忱。后者为卫斯理昆仲所领导的平信徒运动,使18世纪的英国教会注入新生的活力;有历史学家更说,挽救了英国幸免一次法国式的流血革命。

B. 父母的培养

小约翰在5岁的时候,家里惨遭火灾而差点丧生。母亲直觉此子大难不死,神必重用,故不遗余力地帮助他的灵性塑造与发展,藉着每周跟儿子个别谈话、书信、教导使徒信经和十诚,还有以身作则,她在儿子的心志和想像上点燃了熊熊的火焰。约翰从牧师父亲学到重视圣礼的价值,注意复原教和天主教的神秘主义,单挑加尔文的预定论,对事工全力以赴,强化英国教会社团彼此团契的重要性,同时对于内在的敬虔丝毫不敢掉以轻心。约翰‧卫斯理比当代大多数人具备更广大的宣教心志,因为父亲早在他的心田撒下种子。 

C. 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

1. 画家帕克在帆布上描绘170929日厄普卧牧师馆的景状,孩童卫斯理在熊熊的火焰中被救的一幕,就此成为神的手临到他身上的记号。他察觉到自己的得救,就像亚32所说的“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

2. 不过,卫斯理在经历了归正经验之后,也感到自己好像浴火重生一样,因此他解释厄普卧的获救已经预言了他的救恩,是为了他将来奉行宣教大使命而铺路。175311月,卫斯理病入膏肓,自觉不久人世。为了防止人歌功颂德,他自作墓志铭:“此处卧着约翰‧卫斯理的身体,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显然这是他最想公诸于世的事实。

3. 1738524日,约翰‧卫斯理在亚得门街听到马丁‧路德《罗马书注释》的序文,大受感动,对信心有深刻体认,宣称自己重获基督徒的真实新生命。这个经历使他的心异样地火热起来,正是他在1709年火灾劫后余生的灵性再版。但是焚烧的象征不仅表现了他由罪中得救赎的觉醒,也是预表他蒙召拯救灵魂的使命。

4. 早年清苦的生活,使约翰‧卫斯理淡泊明志,锻炼铁般的意志,成为耶稣基督的精兵。 

二、 查理卫斯理

A. 贡献

1. 查理‧卫斯里(Charles Wesley, 1707-1788)是约翰‧卫斯理的弟弟。“卫斯理运动”除了上述的宣教运动以外,绝不能忽略在灵修操练方面的贡献。在事工与宣教方面,以约翰‧卫斯理为马首是瞻;但在灵修操练方面,查理‧卫斯理所作的诗歌则是最好的开路先锋,也是他对复兴运动的独特贡献。

2. 查理‧卫斯里所使用或发明的韵律皆能谱成歌曲。他所使用的许多曲调都是强而有力、众所皆知、易于颂唱的,包括了歌剧的抒情调和流行歌曲。韩德尔(G. F. Handel, 1685-1759)亲自为查理的圣诗作曲6首,当中包括《乐哉,救主耶稣》。他的圣诗流传迄今,任何现代诗集若缺少以下几首即为美中不足:《听啊!天使高声唱》、《基督耶稣今复生》,或《耶稣我灵好朋友》。《温柔耶稣,和蔼可亲》为最流行的儿童圣诗达一世纪之久。 

B. 所作圣诗的特点

有人说得好:“循道主义产生于诗歌”。这些诗歌无疑跟18世纪教会的诗歌迥然不同,信徒每周可以唱出他们的信心、畏惧、决志和胜利,经常满腔热情,无可相比。查理的圣诗有以下特点:

1. 有些题目可能很严肃,但查理使用不寻常的韵律节奏,使歌者不知不觉手舞足蹈地颂唱。例:

“一切恩典之神,我们赞美你的良善;

你所赐的儿子为我们而死。

他由天上下来,除去我们的咒诅;

他已爱,已爱我们,因为他就是爱。”

2. 查理有时候将所有循道派福音运动的主要教义,以一节歌词来表达,例:

“激发凡接受者,内心活泼的信心,

他为此自证,又有意相信;

信心克服一切,能移开大山,

拯救耶稣呼召的人,又使他们在爱中完全。”

这首诗歌指出循道会的中心教义:圣灵的见证、因信称义、基督徒的完全等。

3. 他在一首一首的诗中重申兄弟俩一生宣扬的福音之普遍性。他最喜用的代表字是“全”,像交响乐旋律不断地出现。他写道:“他至上的恩典广及全地。”还有,“我主为全人类被钉,我救主为所有人,所有人而死。”

三、结语

卫斯理昆仲的“圣洁确据”,表现于他们的内在灵修与外在社会关怀的活动上,以约翰‧卫斯理的平民宣教运动为前瞻,查理‧卫斯理所作的伟大圣诗为后盾,燃起18世纪普世宣教的熊熊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