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耶利米哀歌3:21-26:你的信实广大(讲章分享)

一、引言

1.  《你的信实广大》(Great is Thy Faithfulness)这首脍炙人口的圣诗,写于1923年。作词人Thomas O. Chisholm中学没念完,曾经做过经纪,后来成为传道人。作曲人William Runyan写过1,200多首圣诗的曲调,却以这首曲最为人所认识。这首圣诗一度成为美国芝加哥慕迪圣经学院(Moody Bible Institute)非正式的校歌。着名的基督徒歌手George Beverly Shea以及葛培理的诗班(Billy Graham Crusade Choir)也不时献唱这首圣诗。今天,它成为许多人挚爱的歌曲。

2.  “你的信实广大这句歌词,出自哀323没有转动的影儿一句,则见于雅117)。不过,如果我们把整首诗歌的歌词,特别是副歌,与哀323的上下文比对一下,就会发现,《你的信实广大》的场景与哀3章的场景并不相符。《你的信实广大》的副歌,提到我所需用,你恩手丰富预备。在这种情况下高歌你的信实极其广大,自然是没有难度的。

3.  可是,哀歌却在犹大国破家亡,诗人的同胞死伤无数的时候写成的。共5章的哀歌,内容不乏哀伤、凄凉的论调。但到了哀3章,诗人却忽然说出你的诚实极其广大(哀323)这句充满信心的话,实属意料之外。这句话原来不是在诸事顺遂之时的歌颂,而是在绝境中的一个信心宣告。事实上,不止是哀323,哀321-26整个段落都流露出作者在艰难环境中的信心。因此,学者视这段经文为哀歌的神学的高潮

4.  哀歌作者的心情,本来一直陷于低谷,哀1-2章都充满哀伤的论调。为什么作者面对困境,仍然可以发出信心的宣告?信徒在陷于艰难的处境中,如何能够像诗人一样发出信心的宣告呢?

二、内容

A. 消极方面-不要容让自己沉溺在过去或现今的困境中(耶3:21)

1. 哀3:21其实是整卷哀歌一个重要的转捩点。《和》:“我想起这事,心里就有指望。”(“我想起这事”原文直译是“我的心转向〔šûb〕”)《现》:“但当我想起另一件事,我的希望又重新燃起。”《吕》:“但以下这一点,我心里一回想,我就因此有指望了:”。

2. 哀3:21-26的上文哀3:19-20说:“耶和华啊,求你记念我如茵陈和苦胆的困苦窘迫。我心想念这些,就在里面忧闷。”这句话的原文并没有“耶和华啊”几个字,而“记念”、“想念”在原文同样是“zäkar”一字,可以译作“记念”、“想念”,但也可以译作“想起”。这两节经文可以翻译为:

a. 《现》:“想起我的痛苦和流浪,简直是苦涩的毒药。我不断地想这些事,我的心灵沉闷难言。”

b. 《新》:“回忆起我的困苦飘流,就像是苦堇和毒草。每逢我的心想起往事,我的心就消沉。”

两句简短的话,清楚反映诗人悲凉的心境。在整卷哀歌中,诗人的心情基本上都是沉重、凄凉、充满忧愁的,世界天昏地阴,暗淡无光。

3. 可是,到了哀3:21,诗人却重新有了盼望。为什么呢?因为他“转向”(šûb),也就是改变了思想的方向,不再钻牛角尖,不再继续容让自己沉溺于苦涩、失败的感受当中!不然的话,诗人就可能会不能自拔,不能抽身出来。在艰难的处境中,在人生陷于低潮的时候,人往往倾向钻牛角尖,让自己沉溺于苦涩当中,不能自已。那些时候,唯有人愿意改变思想的方向,才会有转机,才会有盼望。

4. 事奉主55年才返回天家的焦源濂牧师,于1999年计划退休时,为美国《生命季刊》写了一篇见证,提及他年轻时下放到工厂劳动的经历,正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1]: 

a. “1958年,年轻的传道人都被下放到工厂劳动。我成了羊毛厂的工人……当时心中有一个死结,总是无法解开。我常一面工作,一面思想,为什么自从奉献以来,我的路是如此不顺?遭遇也总是如此不幸?……我也常顾影自怜,因为当时我的那副尊容,连我自己看了,也都会感到啼笑皆非。身上穿了工作服,头带罩帽,两手有袖套,腰间系围裙。这样的打扮,又似男又似女,十分尴尬。”

b. 焦牧师更常常疑神疑鬼,怕在路上遇见大学时代那些不信主的同学,成为他们的笑柄。这段期间,他虽然没有放弃信仰,却已经完全忘记了信仰的真实意义与价值。不仅生活成了无可奈何的生存,内心也没有平安和能力。

c. 直到有一天,当焦牧师又在工作中自叹自怜时,忽然听到一个微小的声音问他:“你为何如此郁郁寡欢,消极悲观?”他回答:“生活没有意义和价值。”这声音又问:“究竟怎样的生活才是有价值的呢?”“当然是荣神益人的生活。”“那么,你在这里工作,能不能荣神益人,孩子?”这一问,把焦牧师问倒了,一时不晓得如何回答。“荣神益人”这句话实在太熟了……都已经变成口头襌,却很少认真地把它与生活连系起来。现在,神的灵提醒焦牧师,让他立时心中明白:他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境遇中,都过着荣神益人的生活。

d. 可是,他的心仍不肯受安慰。这时主的声音又问他:“当年你好几次奉献祷告的时候,不是都留着泪地向我说:‘主啊,纵使遭遇贫穷、痛苦,无论海枯石烂,我都愿爱你,为你而活’吗?如今这些山盟海誓都到哪里去了?”经神这样一问,焦牧师不禁热泪盈眶,才发现自己的信心和爱心是多么的肤浅。“虽然我口口声声地说,已经放下世上的名利富贵,但实际上,它们在我心中却仍然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因为人生观并没有真正的改变,所以心情还是那么容易地随着世界的变动而影响─虽然身体的劳苦是不可避免的,但那种心灵自卑、自怜的痛苦却是自找的、冤枉受的。”想到这里,焦牧师顿时醒悟过来,立刻在神面前祷告、认罪。

5. 求神帮助我们,在艰难失意的日子,不钻牛角尖,不容让自己无止境地沉溺于苦涩的感受中。要靠着主的恩典“转向”(šûb),也就是改变自己思想的方向,才可以经历转机。有人说得好:“不是路已经走到尽头,而是该转弯了!”

6. 当诗人改变他思想的方向时,他想起另一件事,他的希望就重新燃起。他想起什么事呢?相信就是下文哀3:22-23提及的事─神的本质。

B. 积极方面-要将焦点转移,从自身的苦,转移到神的本质(耶3:22-23) 

1. 《和》的译文“我们不致消灭”,是哀3:22上其中一个可能的解释。另一个可能的理解正如《新》的翻译:“耶和华的慈爱永不断绝,他的怜悯永不止息。每天早晨都是新的;你的信实多么广大!”

2. 根据《新》的译文,哀3:22-23带出了神3方面的属性,而且指出,神的这些本质是永恒的、不会改变的。这3方面的特质包括:

a. 神的慈爱(hesed)─所指向的,是坚定不移的爱,是立约的爱;强调关系方面。

b. 神的怜悯(raHám)─“怜悯”一词,强调情感方面,就像母亲怜爱儿子一样。“怜悯”一词往往与“慈爱”一起出现。

c. 神的信实(´émûnâ)[3] ─有诚信、坚定、靠得住的意思。

3. 以上几方面的特质,也是昔日神向摩西显现时,亲口宣称自己拥有的特质。出34:6-7记载神在摩西面前宣告说:“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raHûm〕、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heºsed〕和诚实〔´émet〕。为千万人存留慈爱〔heºsed〕,赦免罪孽、过犯和罪恶……”

4. 出埃及记这段经文与哀歌的经文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两段经文都是在神的子民犯罪、招致神发怒的情况下写的。换句话说,神的属性是不会因着人犯罪而有所改变的。即或有一天,属神的人因为犯罪而招致神的愤怒及惩罚,神会生气,人固然也要认罪悔改,像诗人在哀歌中所做的;然而,属神的人要记得,神的本质是始终不变的。神要追讨罪,但他仍然是有丰盛慈爱的神,是怜悯人的神,是可以信靠的主。

5. 哀3:23提及“每早晨这都是新的”。“新”,不一定是指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也可以指“更新”。每天、每时、每刻,属神的人都可以尝试从新的角度去体验神的慈爱和怜悯。

C. 整体来说-要对将来有盼望,期待神的拯救(耶3:24-26)

当诗人愿意“转向”时,他的心态清楚地改变了。

1. 诗人肯定“耶和华是我的分”(哀3:24)─“分”(Hëleq)也见于民18:20:“耶和华对亚伦说:‘你在以色列人的境内不可有产业,在他们中间也不可有分。我就是你的分,是你的产业。’”在旧约时代,祭司(服侍神的人)在地上是没有产业的,上主就是他们的产业。他们当时的生计,纯粹是仰赖神的供应;或者说,是仰赖神透过人对他们的供应。在诗篇,“耶和华是我的分”也指在一切供应都断绝的时候,神的恩惠总不会断绝。诗73:26提到“神是我心里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远。”“我的福分”直译是“我的分”。

2. 诗人重新知道什么是好─诗人在哀3:17曾经提过,神使他远离平安,忘记好处。“忘记好处”直译是“忘记了什么是‘好’”。可是,在哀3:25,诗人却宣告说:“凡等候耶和华,心里寻求他的,耶和华必施恩给他。”这句话直译是:凡等候耶和华,心里寻求他的,耶和华是会对他“好”的。哀3:26又说:“人仰望耶和华,静默等候他的救恩,这原是好的。”

3. 诗人重新有了盼望─在哀3:18,诗人说:“我在耶和华那里毫无指望!”“指望”(tôHeleT)可译作“希望”、“盼望”。可是,诗人不但在哀3:24提到自己要仰望上主,更在哀3:26鼓励人要仰望上主(哀3:24的“仰望”,与哀3:21的“指望”,在原文是同一个字“yäHal”,而且与哀3:26的“仰望”〔yäHîl〕字根相若)。

4. 举世闻名的《弥赛亚神曲》(Messiah),作者韩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本来是写歌剧的。52岁的时候,他所经营的歌剧院被迫关门,韩德尔负债累累,身心交瘁。之后,他的好朋友Charles Jennens寄来《弥赛亚神曲》的剧本,请他代写曲谱。剧本里的经文,使韩德尔大得激励,开始把人生的焦点转回到神身上。这个转向,成为他人生逆境中的转机,使他有力量再度创作,从此不再写歌剧,只写神曲。

三、结论

诗人在哀325鼓励人等候(qäwâ)上主;同样的,赛4031也鼓励人等候上主:但那等候〔qäwâ〕耶和华的必从新得力。他们必如鹰展翅上腾;他们奔跑却不困倦,行走却不疲乏。人生陷于低谷,不一定就注定失败;有时,反而是在此时此刻,人才会分外经历神实在是慈爱、怜悯、信实的主。求主帮助我们在艰难的日子,靠主跨越一个又一个的低谷,更多的经历主。

[1] 焦源濂:〈事奉神五十一年〉,全文由《传书》(2004年2月/3月:8-15)转载。

[2] 《吕》:“永恒主的坚爱永不断绝(传统:我们不灭绝),他的怜悯永不止息。是每天早晨都常新的;哦,祢的忠信好大呀!”

[3] 与《和》译为“诚实”相比,译为“信实”更能准确地反映原文的意思。因为“诚实”一词,现存的理解是“不说谎、不骗人”等,与原文“´émûnâ”(坚定、可靠、有诚信)的意思并不相符。《和修》也已经把“诚实”这词修订为“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