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教学七大定律


爱默生曾说:“最重要的,并不是你学了什么,而是你跟谁。”教师影响教学的效果。好教师本身须有坚定的信仰、稳定的灵命、美好的品格、具使命感的教学,但要把这些美好的内在素质展现在教导中,就需要在教学法方面的训练和装备。葛理奇 John Milton Gregory, 1822-1898的“教学七大定律”不但是非常完全的教学原则,也提供了教师最好的自我评估标准。

 

一、 教师的定律—必须知道所要教的是什么

1. 良好的品格和德性是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而优良熟练的教学方式对教导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但教师最不可少的,还是掌握并熟悉所教的内容(教材)。

2. 圣经真理及一般的知识是教导的材料,教师知道的应比他所教的还要多。单单把一堂课填满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多方面阅读,深入研经,广泛观察和体会,才能设计有新意的课程,预备丰富的教案,引导学生探讨深入而切身的问题。

 

二、 学生的定律—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功课有兴趣而且集中注意

司布真对主日学教师的提醒:“如果他们不留意倾听,也许你还在讲,但一定没有意义。”不同年龄的儿童有不同的特性,注意力的持久和集中能力也不同教师除了要了解学生的特性,也用祷告为学生预备3件事:

1. 能吸引学生注意的引言─引起兴趣是成功的开始。

2. 能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经─不同方式的教学法,能带领学生对圣经保持兴趣。

3. 能鼓励学生参与的活动─游戏、唱歌、角色扮演、比赛等,都能让学生投入课程,并从中体验教师所教导的真理。

 

三、 语言的定律—教导时所用的应该是教师和学生通用的语言

1. 不断仔细研究学生的语言,多听学生说话,多跟学生谈话。

2. 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的语言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尽量口语化、生活化。

3. 教师应当用显浅、简单的字句来表达课程的内容及自己的意见。

4. 避免使用宗教术语、属灵用词。

5. 解释新字句或新观念的意义时,要尽量用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

6. 教师要随时试验学生对所听的话的了解接收程度,知道他们是否完全明白教师所教的。

 

四、 课程的定律—藉着学生已知的真理来教授新的真理

教学是从学生已知的那一点开始!特别是教授新的内容,必须找出学生已知的一点,藉此与某些学生较熟悉的事物相连或比较,学生才容易明白和接受新事物。这称为“联合”或“接触”定律。

1. 每教新一课单元都要以往的功课有关联,不断地温习。

2. 要有按部就班的进展,学生完全吸收、接受了这阶段的学习,才进入下阶段。

3. 多藉实例说明。实际的例子或故事不但使人容易明白,也使头脑得到休息的机会。

 

五、 教学程序的定律—激起并引导学生自发的活动;凡是他们自己能够学习的事,千万不要告诉他们

教师最大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发现”真理学习的过程是在学生成为“自动的研究者”之后才真正开始。这时,就算没有老师,学生也能自动地学习。但如此还需要教师吗?教师的功用在于为学生准备良好的“自我学习”环境,提供资料和学习方法,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思想?

1. 准备需要学生思考的材料─设计需要思考的教学方法,避免“填鸭式”或“是非题”式的教学和问题。例:“实际生活处境”讨论。

2. 发问─发问使学生的脑袋和思想开始转动,但所问的问题不能太难或抽象,也不能太容易或太直接,例:是非对错的简单问题,会让学生不耐烦。可问一些“为什么”、“请你比较……”、“怎样才能……”的问题。

3. 引出问题─比发问更重要的是发动学生“好问”的精神当学生主动发问时就是真正学习的开始。学生的问题表示他自我认识和自我寻求。教师也可透过学生的发问了解学生的问题和兴趣所在,进而带领他们寻找真理的答案。所以,珍惜会发问、爱发问的学生!

 

六、 学习程序的定律—学生要在自己心里把所学的真理消化,成为新的知识或技术

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只坐着、单方面接收事实上,学生要做的甚至比教师还要多。

1. 消化─学生要藉着思考去了解所学的,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字句重述出来。

2. 解释─当学生能对所学的新知识,以自己所明白、所运用的语言解释,并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学生才是真正学到了新知识。

3. 应用─受教育不单为获取知识,更为能应用知识。学生若发现他所学的是有用处,就能引起他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然后才会思想如何应用在生活中。须帮助学生发现所学的真理如何“用”在生活中!

 

七、 温习和实行的定律—注重温习和实行,以便完成和巩固教学的成效

新的功课或新鲜的题目,从不会在第一次就能完全了解,因为新的学习有时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时也会使学生觉得困难而失去探究的兴趣。因此,不断温习能帮助学生真正学到新知并记住所学。实行或实践,是最好的温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