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认识学员(一)心理发展


“你要详细知道你羊群的景况,留心料理你的牛群。”2723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

1. 马斯洛(Abraham Maslow, 1908-1970)把人类需求由低至高分成几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些需要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a. 同一时期,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时期总有一种最主要的需要。

b. 任何需要都不会因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

2. 结合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识儿童的生长发育

年龄

最基本的需求

0-2

生理需求

最重要是满足生存需求谁照顾抚育他,就是他最亲近的人,如父母或祖父母。

2-7

安全需求归属感需求出现,社交需求开始萌芽

2岁起,随着身体成长、智力发育,开始走动探索,安全感的
 
需求增加,会更依赖最亲近的人,对父母或亲近的人会有霸占欲。开始认识自己与别人不同,产生归属感的需求,会攀比如我的爸爸比较厉害等。

开始结交朋友,喜欢团体游戏。

7-12

社交需求加强,尊重需求开始觉醒

7岁前以家庭为中心,7岁后逐渐以朋友、学校为中心。

同学、朋友成了重要的人际关系,开始学习信任和尊重,对尊重的需求开始觉醒。

回到家中,孩子也开始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如果父母仍采用以往的管教方法如命令式,孩子的尊重需求受挫,就会顶撞、反抗。

12-20

家的功能削弱,尊重需求强烈,自我实现需求觉醒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已经降低,如果感受不到父母的尊重,会父母产生冲突。

更重视人际关系中的尊重,会努力获取别人的尊重,如好成绩或厉害的技能,为了证明自己与别不同比别人强自我实现的需求开始展现。


二、艾力逊社会心理发展阶段

由艾力逊(Eric H. Erickson, 1902-1994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看儿童教育

1. 阶段都有一个成长目标,如果能够顺利达成,就向前迈进一步所以家长教师的目标就是以积极、正面的身教、言教,引导并陪伴孩子达成每个阶段的成长目标。

2. 0-6学龄前─最主要的关系是家庭中的亲人,尤其父母这是建立亲子关系和培育孩童信仰、品格最佳时间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可透过父母的身教和逐渐建立孩子的信仰。

3. 6-11学龄儿童期18青春期─主要人际关系是学校、同侪和朋友。如果一直参加儿童主日学、少年团契青年团契,就能有一起在信仰上成长的同伴所以教会要好好发展孩童青少年事工,家长也要努力引领孩子参加教会。

阶段

年龄

社会心理危机

主要

关系

存在的问题

1

0-2

(婴儿期)

信任

不信任

母亲

我能不能信任这个世界?

2

2-4

(幼儿期)

自主独立

羞怯怀疑

双亲

我可不可以成为我自己?

3

4-5

(学龄前

儿童期)

主动

内疚

家庭

为我自己而做、移动和行动是可以的吗?

4

5-12

(学龄儿童期)

勤奋

自卑

邻居、学校

我能不能在全世界的人与事物做什么事?

5

13-19

(青少年期、青春期)

身分认同

角色混乱

同侪、模范

我是谁?我能成为什么?

6

19-30

(早期)

亲密

孤独

朋友、

伴侣

我能不能去爱?

7

31-50

(中期)

爱心关怀

颓废迟滞

家庭成员、工作伙伴

如何完成我所认为的人生?

8

50-生命终点(晚期-老年期)

完美无缺

悲观沮丧

人类、我的同类

对于成为我自己的过程是否满意?

(以上表格主要参考维基百科)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A. 4个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把自出生至青少年期的认知发展划分成4个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感觉动作期,0-21岁时发展出物体恒存性的概念,以感觉动作发挥其基模的功能,也就是靠感觉获取经验。

2. 前运算阶段前运思期,2-7─已经能使用语言及符号等表征外在事物,不具保留概念,不具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理解事物的全面性。

3. 具体运动阶段具体运思期,7-11─能根据具体经验思维解决问题,能使用具体物的操作来协助思考,能理解可逆性与守恒的道理。

4. 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思期,11-16岁)─开始会类推,有逻辑思维和抽思考能力,能按假设验证的科学法则思考解决问题。

 

B. 教育儿童的方法

1. 让儿童“自己学习”

a. 教学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刺激儿童心智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做的就是创造学习的环境,引导孩子自发和主动地探索和学习,让孩子自己发掘问题和找到自己的答案。

b. 要配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不同认知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感觉动作期,儿童会以动作表想法,教师要观察孩子的动作去了解孩子并跟他互动;具体运思期实物教学。

c. 虽然发展顺序不变,但会因人而异同年龄层的认知发展速度也会不同,教师应按照个别学生状况设定学习进度。

2. 了解学生的特性,清楚他们真正的需要,才能为学生“量身定做”设定学习的目标和计划,编写适合的教案和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