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灵性需要的内涵

一、评估病人需要的7个全人向度

牧养关顾学者费捷特(George Fitchett, 1948-)在他的着作中指出,帮助重症及临终病人,至少要评估以下7方面 

A. 医疗层面

内外科生理上的检查,主要了解病人的患病历史、疾病对他的影响等。 

B. 心理层面

采用临床心理学做病人心理方面的检测,探讨病人的认知、情绪、人格、感知等状况。 

C. 心理及社交层面

了解病人跟亲人、朋友、同事的关系,以及他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等,如何影响他对生命的态度及对自己的评价。 

D. 家庭系统层面

了解病人的家族是否有遗传病史或先天性的病症,深度探讨病人与家人的关系。 

E. 种族文化层面

种族习惯、禁忌或文化习俗如何影响病人对疾病及死亡的态度。 

F. 社会现象层面

社交圈子中的习惯和惯例的实行,社会对疾病、贫穷、伤残等问题的态度如何影响这病人。 

G. 灵性层面

病人是否有宗教信仰?他信仰的宗教有什么特征是有可能引致病症的?除宗教性的内容以外,探讨病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如何引致其生活的取向,以及病人的生存意义及自我价值的动力来源等。 

二、灵性的涵意

A. 灵性(spirituality)的概念

1. “灵性”最普遍的定义,就是人对意义、神及与之相关事情的追求和经验。有了灵性才有完整的人性。灵性是真我、自我认同、内在核心及圆满人生的一部份。

2. 生而为人,我们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寻求连结、人生意义和自身身分的深层和基本渴求,或是与更超越的生命建立关系的内在动力。这动力引导人寻求生命的意义及目的、个人价值、关系中的归属与连结等。 

B. 如何从灵性向度评估信徒与非信徒?

1. 信念与意义的层面─有什么信仰或人生信念与哲学,使病人感到生存有意义。

2. 使命与影响的层面─了解病人对他的工作、家庭或生活有没有使命感,以及是否愿意委身其中的责任。

3. 经验与情绪的层面─了解病人过去应对与调适情绪的方式。

4. 勇气与成长─了解当新的经验挑战到旧有的信念时,对方通常如何面对。

5. 礼仪与习惯的层面─了解有什么宗教习惯为他带来心灵的慰藉。要以开放的态度,接纳异教徒或无信仰人士的宗教习惯同样能满足他心灵的需要,哪怕这只是短暂的。跟病人建立关系时要展现尊重,不硬生生地全盘否认其宗教信仰,而是谦和地跟对方同行。包容的态度是重要的。

6. 社交群体层面─了解他参与什么社交群体,使他有机会分享自己的价值观及生命的意义。

7. 权力与引导的层面─了解当病人面临困境时,通常会向什么人寻求指引。

三、整体的痛─临终病人的困扰或创伤

1. 除了承受着生理与心理的剧痛,因疾病造成人际关系的失去或遭遇重大冲击,都构成病人灵性的困扰和创伤,使他们在灵性上同时承受极大的痛楚。

2. 灵性出现问题的征兆,往往跟病人在困苦中的心理情绪相关。例:觉得疾病造成身体限制而感到无力;表示生存没有意思并质问受苦的意义;厌恶自己的无能,也害怕造成家人的负担;感到不被了解、孤单或被遗弃;表示失去自我价值,内心没有平安,视患病为神或上天对自己的惩罚;对疾病感到挫折,把怒气投射到别人身上;感到自责愧疚,与人隔离。即或基督徒也可能表示对神失去信心,对死亡充满恐惧害怕,担心死后家人怎么办等。

四、灵性需要的5个向度

牧养关顾的学者和专家利用归纳法,把这些灵性问题的症状归纳为5类的灵性需要。

A. 人生意义的灵性需要

病人会在病床上反省人生,把良善的道德本质、生命的意义、人生的目的连结在一起寻求整合。因此,他的内心会产生怀疑,探问自己是否活得有意义,人生的目标是否已达到,生命是否完整、不留遗憾。病人往往因为看不到自己的生命充实、圆满,所以无法安心和放手,灵性需要也得不到整合。 

B. 自我形象的灵性需要

病人的身体和外貌遭受疾病的摧毁;倾全力争取而来的财富、地位或成就,在死亡面前荡然无存;厌恶自己的无能和无助,感到自卑和罪疚;自我认同感较低,也无法相信自己的余生会有价值。 

C. 爱与归属的灵性需要

疾病改变人对生命的看法,需要身边的亲友给予病人情感上的支持,使他不至于绝望。死亡的事实,是整个群体一同面对的。建立病人的家庭、社会的支持系统,有助满足爱与归属的灵性需要。 

D. 饶恕与接纳的灵性需要

生与死催化了病人与自己、病人与他人、病人与神之间未了心结的处理,尤其在一些爱恨冲突的关系里,死亡可能会软化过去放不下的恩怨情仇。临终病人在重要的人际关系上需要重新整理。 

E. 永恒盼望

死后的生命会怎样?这是临终病人会思考的问题。对死后生命的探索也影响着病人在疾病中的生存动力。不同的宗教信仰对末世与死亡提供不同的说法和资料。有些人可能愿意尝试经由宗教来获得心灵的慰藉。基督教认为,每个人都有归信基督而得永恒生命的需要,并要明白圣经真理,与神和好,得着永恒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