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洞察及处理病人的情绪经验

一、临终关怀的困难情境─宣告疾病噩耗

A. 人面临死亡的5个哀伤阶段

1. 国际知名的生死学大师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übler-Ross, 1926-2004)在学术上对死亡过程的观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简单来说,她把人面临死亡的过程分为以下5个哀伤阶段:

a. 否认─这是人在悲剧中正常的自我保护机制。病人不愿意接受事实,更不愿离开世界。

b. 愤怒─这是从否认到接受的必经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病人时常会质问和探索:为什么是我?为什么要死?

c. 讨价还价─此阶段开始逐步接受死亡的事实,但同时心里仍渴望自己能痊愈,或活久一点。

d. 沮丧─此阶段较多的情绪反应,是为着死亡带来的损失和分离而感到烦闷、哀伤。

e. 接纳─接受死亡的事实,也因着接受而逐渐迈向平静的阶段。

2. 5个阶段并非单向线性进行的,却往往是循环、反复的。要帮助病人接纳事实,最初是以宣告疾病噩耗作为开始。 

B. 向病人宣告疾病噩耗

1. 香港医院院牧事工联会曾经针对癌症病人进行调查,发现88.23%的病人有极强意愿要得悉病情的诊断结果及医学预测。他们想更明白病情的进展和疾病能否治愈,透过了解未来的治疗计划,知道如何照顾自己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他们想知道自己大概能活多久,以便好好计划将来。

2. 及早宣告噩耗胜于延迟。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较舒适及安静的会面地点,透过发问,先探索病人知道多少或想知道多少。很多时候,即或我们不明确宣告,病人心里还是有感觉的。病人可能已经猜到自己疾病的严重性,或是感觉到自己快不行了。 

二、临终辅导─处理病人的情绪经验

A. 临终病人的心理情绪

病人比较显着的心理情绪大致可以分为3类。

1. 愤怒、埋怨─病人觉得委屈、不公平,问为什么得病的是我,为什么要承受痛苦,为什么神/老天爷要这样对我等等。

2. 哀伤、沮丧─病人看起来很难过,觉得自己好可怜、委屈,对未来感到恐惧。

3. 无助、绝望─病人久病的哀伤如果不处理,容易导致自我封闭、不愿说话、在人际关系上退缩,并把自己隔绝到自我的世界中。 

B. 同理心技巧的运用

1. 要成为好的聆听者,首先要学习进入对方的情感世界,不要禁止也不要惧怕对方流露情绪和感受。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体会他的感受并用你自己的话反映出来,就是我们常说的辅导技巧─同理心。我们不单要运用同理心技巧,体会并反映病者所遭遇的事情本身、他口中提供的资料、他可能遭遇的困难和悲伤,更要反映病人的感受,以及帮助他探索自己的价值观。

2. 跟病人交谈时,可以思考和问自己这些问题:

a. 在病人的谈话里,有什么是他还没讲完的?(有时候,我们在病人的倾诉中被深深触动,或者很想给建议,于是就打断对方或阻挠他把话讲完。然而,聆听不是单单听取对方提供的资料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听到话语背后的感觉和情绪。)

b. 在话语的背后,他在暗示什么?从他的反应中,你能听到他曾受过什么伤害吗?(疾病带给人的,不仅是肉体的伤害,心灵也会受伤。提醒自己:每次探病时,都要把病人当人看待。)

3. 聆听者要以同理心技巧,引导病人去倾吐他怎样理解自己的病因,让他明白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有没有经过思考和验证等。另外,也要以同理心技巧来发问,帮助病人更清晰理解和判断自己的现状,引导他思考自己的负面情绪是否来自一些可能受忽略的、重要的现实,又或是自己在逃避责任。

4. 这样的发问和对谈,不带有对病人任何的指责和批评,而是引导他自己去自我发现。聆听者需要运用同理心技巧,让病人发现不能单单看自己的遭遇,而是看见自己有内在的能力,可以从遭遇中挖掘价值。引导病人把焦点从事件本身,转到他对事件的回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