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圣经中的集体崇拜和礼仪 

圣经中的崇拜和人类发展的历史密不可分。虽然圣经只记载了一个民族与神的故事,但也可以看见整个米索不达美亚/近东地区的宗教发展。 

一、一切由献祭开始

A.  旧约时代

1.  崇拜更高的神明,是人的本能。人类第一宗谋杀案,已经和崇拜有关。该隐拿地里的出产为供物献给耶和华;亚伯也将他羊群中头生的和羊的脂油献上。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创43-5)这次的争论,奠定了以后几千年,甚至直到今天亚伯拉罕宗教Abrahamic Religions)以献祭(特别是羊羔)作为主要敬拜的方式。

2.  为什么要以献祭作为敬拜的方式?创820-22开始解读背后的理念:挪亚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拿各类洁净的牲畜、飞鸟献在坛上为燔祭。耶和华闻那馨香之气……”,就带来了应许。在利未记也经常读到馨香(烤肉的香气)的字眼,并且和献祭紧密相连。

3.  亚伯拉罕的故事也是由崇拜开始。亚伯兰被神呼召之后,他到达每一个目的地,都为耶和华筑一座坛(创127-8)。他们家族所住的地方(如希伯仑幔利的橡树)、经历过重要事情之处(如伯特利),都以筑坛作为标记,表达对神的感恩和记念。

4.  利未记记载五祭(燔祭、素祭、平安祭、赎罪祭和赎愆祭)的繁复礼节,反映以色列人的敬拜已经过摩西、亚伦、叶忒罗等人的调整,变成兼顾农耕(素祭、平安祭等)及畜牧社会的情况,并且平均运用了出埃及时的食物资源(吗哪、鹌鹑、牛羊),让不同背景的人都可以向神表达感恩或认罪。然而,因为羊羔和以色列人的故事有深厚渊源(亚伯、献以撒、逾越节等),它始终都是献祭的主流。

B.  新约时代

耶稣基督的来临,继承了整个献祭的思维。他在十字架上,成就了一次而永远的献祭(来1012)。基督也被形象化为除去世人罪孽的羔羊(约129)。在使徒约翰的笔下,曾被杀的羔羊是配得权柄、丰富、智慧、能力、尊贵、荣耀、颂赞的。(启512)而教会则是羔羊的新妇。保罗把献祭转化为活祭(罗121),每个信徒都是活祭的一部份,而我们的生命也成为了敬拜。 

二、流徙与固定

A.  旧约时代

1.  整个亚伯拉罕宗教的敬拜传统,都跟以色列历史的发展有紧密关系。它作为一神教和无形神明的宗教,突破了周边米索不达美亚的既有神明体系(如希腊的宙斯家族)。而怎样敬拜神,除了之前说过的肉与菜(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争外,以色列人由亚伯拉罕开始,一直都是流徙的民族,所以到任何停留的地方,筑一座坛或者立石为记,就是基本的敬拜方式。

2.  出埃及后,以色列人还是以埃及神明(金牛犊)的模式去理解他们的神。历经400多年在埃及的生活,他们已经习惯了有形象的神明;而没有形象的神明,牛就是他的座驾。以色列的神多次藉着不同灾祸、云柱和火柱显现,但最终,神在西奈山的显现奠定了以色列人成为以十诫为约的群体。崇拜的核心,就是神亲自与人相遇,并且人按照与神所定的约,从新立志。随后,一个结构仔细的会幕就成为神和人相遇的地方,并以约柜作为神和子民立约的记号。会幕的结构,成了后来圣殿和今天会堂结构的基石。

3.  会幕只是一个临时的地方。早期的以色列人是在邱坛敬拜神的,而撒母耳先知也曾在邱坛上献祭(撒上9章)。王上32说:百姓仍在邱坛献祭,因为还没有为耶和华的名建殿。可是,由于邱坛后来混合了不同的神明,同时缺乏神职人员处理宗教事务和仪节,邱坛敬拜在圣殿建成后就受到批评和排斥。

4.  会幕制度直至所罗门建圣殿后方完结。所罗门的圣殿也是围绕献祭、约柜等重要标记和敬拜模式而设计。门前的大铜海就像个大锅,可以同时煮很多牛肉、羊肉。圣殿也雕刻了不同的艺术图案(如石榴等植物),并编定了诗歌班、乐队和礼仪,代表着崇拜的制定,但同时也表示崇拜不能够让普通人轻易参与。另外,由于圣殿建成后就把约柜迁进至圣所,所以圣殿门前的两根大柱─波阿斯和雅斤,就成为展示神权威的艺术品。

5.  由于耶路撒冷路远,又排斥了邱坛敬拜,以色列人难以找到一个就近家门、又方便敬拜神的地方,于是其他宗教乘虚而入。不同的政治势力也各按需要建立了邱坛,甚至自行按立祭司(王上1333)。圣经对邱坛有不少批评,但客观而言,邱坛的确带来就近的敬拜。不过,由于祭司不力,耶路撒冷又路远,邱坛就酿成迷信大增的原因。直到希西家王推行宗教改革,才废去邱坛,毁坏柱像,砍下木偶,打碎摩西所造的铜蛇,因为那时以色列人仍然向铜蛇烧香(王下184)。

6.  虽然摩西留下了摩西五经,但以色列人是游牧民族,受教育的人不多。直到约西亚王18年(公元前622年左右),祭司才偶然找到摩西所传耶和华的律法书(代下3414;王下228-10),并受到王的重视。此时国家稳定,人民开始接受更多教育,经卷才显出了它的宝贵之处。

7.  其后以色列人流落巴比伦,在文明古国之都,除了家国情怀外,也因大量人有机会受教育(例:但14说但以理和他的朋友通达各样学问、知识聪明具备,并有机会学习迦勒底的文字言语),所以以色列人藉着五经和历史文献的记载,开始保留自己的信仰。同时,由于圣殿被毁,衍生了会堂这个以经卷教导为崇拜模式的地点,也把整个敬拜的献祭功能,变为以拉比教导为主的崇拜。换言之,是把圣殿的中央敬拜功能分散到各会堂之中,也建立了很强的在外流徙犹太社群文化和传统。这些文化和传统,其中包括了许多节期,是以色列人信仰的核心。三大节期是逾越节、五旬节和住棚节,后来逾越节指向基督于逾越节设立的晚餐/圣餐,五旬节则演化为圣灵降临节。

8.  以色列人从被掳归回及圣殿的重建,让圣殿祭司和会堂拉比制度并行。所罗巴伯重建圣殿后,尼81-12记载了一次崇拜聚会。当时以斯拉兼任祭司和文士,站在一个木台上赞美神、读律法书和讲解。他们又分享美食,让人由感动流涕到欢喜快乐,真是一次美丽的崇拜聚会。

9.  在希腊统治时期,以色列人的圣殿被玷污,在公元前167年时任皇帝安置了一座宙斯像,使圣殿不能做敬拜场所。这再次显示圣殿作为唯一的献祭场所,限制了以色列人敬拜神。 

B.  新约时代

1.  公元前20年左右,大希律开始重建圣殿。他加入了外邦人院和女院,是非常有远见的设计。从负面看,这是对罗马统治的妥协;但从正面看,这却让犹太人更清楚,神不但是他们的神,也是所有民族的神,也是女人的神。在这个时候,献祭与教导并行,例如耶稣出生前,已经有祭司撒迦利亚供职,耶稣12岁时能够上圣殿聚会辩论,他长大后则清理圣殿里卖牛卖羊的人。另外,圣殿有祭司长、文士、撒都该人、法利赛人等不同的派系。可见圣殿中有恒常的献祭。

2.  耶稣拥护整个旧约的崇拜制度,在安息日照平常的规矩进入会堂(路416),成为圣经的宣读员(路417),并随后解释圣经的应验。他反对信仰迷失本质(在圣殿买卖牛羊等);把旧约的崇拜礼仪指向自己,说他比圣殿更大(太126);表明安息日是为人而设的(可227-28);最终更成为一次而永远有效的完全的赎罪祭,取代旧约的献祭模式。基督的一生,正是旧约敬拜模式的指向,也是旧约敬拜模式的更新方向。 

三、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并存与冲突

1.  在初期教会,犹太教和基督教并存,两者并没有明显的分别。守安息日与主日并不是对立的。在使徒行传初期,犹太裔的使徒经常都在圣殿中分享基督复活的信息,而他们也每天同心擘饼、交接、祈祷(徒246)。保罗也多次进入会堂讲道(徒198等)。在主日,他们则记念基督的复活(徒207)。

2.  随着犹太和希腊-罗马化基督徒社区的建立,加上随后圣殿在公元70年再次被毁,圣殿模式就完全被会堂模式取代了。

3.  犹太教的会堂崇拜缺少了献祭,主要着重诵读和讲解神的话语。聚会主要包括认信、祷告和读经。犹太人以摩西五经为崇拜的基石,认信就是背诵一些五经中的经文,其中一段是示玛Shema):以色列啊,你要听……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申64-5)之后,他们会祷告。首先记念昔日的属灵先辈与神的故事;随后求主关注这个群体,关心地上的事务;最后则是个人对神的感恩和求平安。接着,他们便诵读妥拉,宣讲神的话语。以色列人的敬拜模式和其他民族的最大差别,在于他们不是只依靠神职人员去传递信仰,因为每个人都从小认识圣经,每个人都有责任去认识、教导、遵行神的话语。讲解妥拉也成为今天讲道的前身。

4.  早期信徒以犹太人为主,礼仪上的争论也多和犹太信徒与外邦信徒的融合有关。徒6章指出,因为信徒增多,开始有说希腊话的犹太人向希伯来人发怨言(徒61),而希腊背景的信徒往往不太在意犹太人的规矩。这些争论包括:外邦人是否应该执行犹太礼仪接受割礼(加615;西211);圣餐的混乱,有人饥饿、有人酒醉(林前1121);是否可以吃不洁之物(徒1010-16);外邦人崇拜中的混乱─说方言、说预言、讲奥秘(林前124-11);女人在崇拜中的角色,包括闭口不言、蒙头与讲道(林前115-61434-36);犹太人悔改的洗、基督的洗、信徒受圣灵的洗(徒1116)、属于文化冲突的死人洗礼(林前1529)等。简单来说,就是保罗一直在整顿外邦人的崇拜,指出凡事都要规规矩矩地按着次序行。(林前1440

5.  早期教会就是在犹太信徒的规矩”和外邦信徒的随意中找到平衡点。他们在犹太教的基础上,把一切指向基督作为整个教会的根基,发展出崭新的崇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