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教会历史中的崇拜(二) 

2021世纪教会崇拜的发展,主要受到几个因素的影响。首先是20世纪初的灵恩运动;随后是1960年代的普世合一运动,以及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继而是1980年代开始的当代基督教音乐,以及所带来的崇拜战争;再后就是今天的电子文化及网络,影响着崇拜的发展。2020年初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也转化了全球教会的崇拜模式。 

一、20世纪初的崇拜

1.  20世纪初,美国兴起了五旬节运动,也就是灵恩运动。灵恩运动与大型布道聚会是同时间出现的,性质相似。它们秉承了聚会的个人化,也高举圣灵对于个人的拯救工作。由于灵恩运动反对礼仪,而布道运动则重视接触非信徒,他们的核心变为强调崇拜的通俗化。有时崇拜会以音乐作为主导,并且加上风趣幽默的讲员,为聚会带来笑声与亲切感。崇拜的音乐可能由唱正歌,变为反复唱激励人心的副歌。

2.  讲道的模式也和布道模式紧紧相连,就像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 1929-1968)的《我有一个梦》(I have a dream)。这除了是解放黑人的宣言,更是一篇以赛亚书的讲章。黑人激励心灵、充满激情活力的讲道模式,和布道家的讲道模式越来越接近。

3.  音乐和讲道两种声音成为了崇拜的核心。有些教会甚至唱数首诗歌,讲45分钟道,然后就结束聚会。而声音变成崇拜的核心,正好迎上科技的进步,使崇拜成为在大众媒体中出现的宗教活动。1920-1930年代的收音机,成为福音传播的平台。不同的布道家和教会都使用了电台和后来的电视,推动崇拜的发展。 

二、二战后的大公化与普世化

1.  虽然合一运动在20世纪初已经展开,为中国带来了《和合本》圣经和《普天颂赞》,但是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类才开始醒觉不能再互相攻伐和分裂,并成立了大量国际性机构。

2.  1962-1965年,天主教召开了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重新订立《礼仪宪章》(Sacrosanctum Concilium),改写了整个基督宗教往后数十年的礼仪光谱,为礼仪的意义、圣乐和艺术在教会及崇拜中的意义等,一一定调。

3.  《礼仪宪章》提倡,礼仪是教会生活的顶峰和泉源110),教会应该在神学院和教会中推动神职人员及平信徒的礼仪训练(116-18),使弟兄姊妹能够主动参与礼仪(130)。礼仪应表现高尚而简朴、简短明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适合信徒的理解能力;一般而论,不需要许多解释(134)。

4.  在礼仪革新方面,不同的基督宗派都受到天主教的影响。随后不少传统的宗派开始跟进这些行动,并在分裂多年的基督宗派中寻求共融/相交。其中包括互相承认水礼、圣餐,制订共同的经课、年历、诗歌,并且建立国际的教会组织,以寻求在基督里更深的合一。

5.  普及化的读经表,就是《修订通用经课》,旨在让普世教会通过有系统地诵读同一篇圣经经文,带来信徒之间的合一。普世教会也收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诗歌,以期国际间的敬拜互相交流。不同宗派彼此承认水礼,则是要慢慢消除当年宗派之间的排斥,从而建立一个和而不同的合一信徒群体。教会的装修,也因为这次大公会议而带来转变。圣餐桌不再放在礼堂最远的墙边,而是搬到人群中间,表明基督活在人群之中;牧者也不再背向会众,而是直面会众,藉礼仪彼此对话。 

三、基督教流行音乐兴起

1.  现代流行音乐的兴起,大大影响了崇拜的发展。蓝调、爵士和流行音乐随着唱盘、收音机、电视机、卡式带、光盘和串流的发布,流通世界各地。基督教也利用科技的进步,把最新的基督教音乐带到不同的地方。

2.  从前的音乐人,主要是指诗歌的作者;现在却是指在台前唱歌的基督徒艺人,也就是所谓的基督教明星。他们在世界各地举办音乐会,或者称为敬拜聚会。渐渐结他、鼓、低音结他(贝斯)等进入了教会,取代门槛较高的古典音乐和乐器。音乐的形式跟传统四部合唱的圣诗大不相同,并且高度个人化。由没有受神学训练的平信徒音乐家撰写的音乐,渐渐取代了历史悠久、千锤百炼、神学扎实的传统圣诗。

3.  于是出现了所谓崇拜战争,就是不同背景的人执着使用什么模式来崇拜。但他们所执着的,只是音乐风格上的差异,并不是崇拜的核心。崇拜的核心是神和人的关系!今天崇拜战争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敬拜队与诗歌班彼此配搭,或者是各自为政。更重要的是,诗歌班越来越少,敬拜队越来越多。

4.  根据《深爱耶稣─当代敬拜简史》一书所述,当代敬拜共有九大特质,包括:

a.  使用简单的语言;

b.  关心敬拜者的生命与关注的事;

c.  配合当代人生活,也因为特别群体的需要而调节;

d.  音乐取材自今天音乐的类型;

e.  唱颂诗歌的时间延长,而且不会中断;

f.  音乐同工和敬拜领袖肩负重要角色;

g.  以身体表达情感;

h.  以随便取代庄严隆重;

i.  大量倚赖电子科技。

5.  敬拜赞美的模式,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电台的音乐节目,在歌曲之中插入祷告或经文,说大量即兴的话。最初,主领者排拒预先写好的祷文,认为祷告即兴,代表真诚和圣灵的感动;但其实,歌词很多时就是预先写好的祷告。

6.  当代流行文化的模式,也渐渐影响着教会。有一种最融入在教会中的演出习惯,就是鼓掌。近年,给神一点掌声或者鼓掌表达支持,已经融入教会的文化,甚至有不少人在牧者讲道后鼓掌。教堂的设计渐渐变得和演出场地相似。有些新建的教堂就像演奏厅,没有窗户,全部依靠舞台灯光和音响,以剧院座位取代传统教堂的会众座位。教会也大力投资在媒体事工上,音响、灯光、投影、拍摄、串流、影音制作的团队,成为崭新的事奉群体。

7.  流行文化与崇拜的结合,也带来了很多新的术语。例:流程取代了礼仪舞台取代了神圣空间。另外,也有越来越多用简单文字翻译的圣经和写作的诗歌,取代了艰涩和文学性强的作品。中文的《和合本》圣经在修订的过程中,也删除了很多艰深或脱离时代的字词,让现代人更容易理解。

8.  现代基督教音乐的作者,渐渐由神学主导变为音乐主导;也由受过神学训练的牧者,变为大部份都是没有受过神学训练的信徒。为了填补神学和文学上的空白,诗歌于是大量引用经文,成为新一代的经文歌Motet)。可惜,碍于能力所限,经文的引用范围普遍与常用的金句相似,未能涵盖信徒不同的生命历程。而且歌词偏向抽象,以暗喻代替实际行动;以神与人之间个人的关系,代替大公教会的群体。这些都是近代教会音乐需要进步的地方。 

四、彼此学习:崇拜的普世化与本地化

1980-2000年代出现的崇拜战争,其实反映着时代的转变。时至今日,大家渐渐寻找到共融和彼此学习的方法。 

A.  普世共融/相交

1.  交通和网络的发展,让人可以跟世界各地交流,拉阔视野,也吸纳不同的崇拜模式。今天新教徒对天主教和东正教等的抗拒,渐渐转化成信仰之间的共融/相交,彼此求同存异,建立新一代圣徒相通的模式。

2.  如果以基督新教的角度来说,近年在灵修、圣像画、圣餐礼仪方面,世界上各大教会的模式越来越接近圣公会和天主教会。因为新教的主流宗派从这些深远的传统中,找到了扎实的圣经和神学依据。部份提倡共融/相交的修会团体,如法国的泰泽社群(Taize),也吸引了大量信徒到访静修,并把他们的作品带到世界各地不同的教会群体之中。圣像画(icon)本来是东正教的传统,但现在也有越来越多新教教会用圣像中的不同符号,帮助信徒窥见神国度中的奥秘。

3.  在崇拜音乐方面,今天有不少新作品会引用一些经典的诗歌(如《奇异恩典》、《圣哉三一》等),以加强作品的神学元素及在不同受众当中的认受性。另外,由于基督教信仰在亚非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发展蓬勃,不少当地的作品都成为普世教会唱颂的歌曲,让弟兄姊妹的信仰领域拉阔,并感受到世界各地信徒赞美神的热诚。

4.  在教堂设计方面,近年有不少获得建筑奖的教会会同时考虑简约及具有符号的设计。例:以敞开的窗户,让会众在崇拜之时仍关注世界的需要;以特别的采光方式,把一些自然元素融入建筑之中(日本的光之教堂、水之教堂等)。另外,教会也减少了讲台、祭袍、风琴等传统元素,趋向简单和生活化。 

B.  本地化与个人化

1.  由本地人创作本地的作品,交给本地教会使用,可以让人感受到信仰和生活靠近。不少教会都会引入一些本色化元素。例:广州的天河堂把《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国漆画、剪纸等艺术元素,融入教堂的设计之中;香港有很多有心人专门创作和翻译粤语诗歌,甚至重新翻译粤语圣经。这些都是重视本地化的方式。

2.  今天的崇拜也会考虑到个人化的需要。例:有些地方的圣餐酒部份带酒精,部份不带酒精;圣餐饼也有带麸质和不带麸质的。部份教会会重视残疾人崇拜的体验,例:设手语传译、设计可供残疾人举手敬拜赞美的环节(哑吧可以挥旗;有精神问题的,可以配上一些专用玩具等)。在聚会之中,主席不再说请起立,改为说如果可以的话,请起立,以迁就不同人的需要。 

五、检视两千年教会崇拜的转变

1.  集体崇拜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之一,是神与他的子民对话的时刻。在不同年代之中,神与人对话这个客观事实不会改变,只是形式会随着不同年代人的需要而转变。有些年代重视圣礼,每个步骤都要准确还原;有些年代重视宣讲,认为唯独圣经,只有圣经的话语才是一切的指标;有些年代重视圣灵的工作,不希望被任何外在的东西限制圣灵的带引;有些年代重视时代的需要,认为崇拜必须适切此时此刻,牧养世人的心灵。

2.  我的老师曾说:我理想的崇拜,就是好像古教父时期般重视圣礼,好像中世纪般强调神的超越性,好像改革时期般重视圣经,好像启蒙运动时代教会着重理性和圣道,好像灵恩运动时代教会重视圣灵的感动和启示,也像这一刻教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并跟时代接轨。这样的崇拜不容易达到,却是教会应当努力的方向。

3.  只要传统人好像上面这样想,他们就会更容易接纳当代的敬拜赞美。不过,当代敬拜赞美的浅白只是个开端,需要一直进深,不能只停留在浅白的信仰反思空间。而且,我们不能忘记,崇拜的目标不是为了传福音或教会增长,而是要让弟兄姊妹聚集一起向神祷告。

4.  不同背景的信徒不应该再用自己的长处,攻击其他敬拜者。例:传统派往往批评当代派肤浅、单一、太吵;当代派就批评传统派离地、重复、沉闷。其实不同的敬拜方式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达致均衡。这是每个敬拜领袖都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