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崇拜与神学

一、崇拜是实践的神学

1.  学习崇拜学,不能避开神学(神论、基督论、三一论、教会论等),因为崇拜学是实践神学,要透过言传身教的模式去把神学行出来。我们把艰深的信仰与生命结连起来,这不单是头脑的信仰,也不单是热心的信仰,而是心灵和诚实,或者圣灵和真理(约424)并行的崇拜。

2.  如果崇拜是与主相遇的时刻,那么崇拜缺少神学,只是情感兴奋,没有根基;但若只有神学,则只有逻辑思维,缺乏生命。今天我们为着崇拜的形式争持不下,却忽视崇拜的本质在于神与教会的沟通,把现世与历世历代、本地与普世、地上与天上的敬拜群众结连。 

二、神论:超越的神内住的救赎故事

1.  基督教讲及永恒的神创造了时间,且道成肉身,进入了时间,并在终末之时统管万有。超越的神竟进入卑微的凡人生命之中,施行拯救,这是基督教信仰的奥秘和核心故事。基督教信仰的奥秘可以用《你真伟大》这首诗歌来描述:第一节是神的创造,第二节是基督的救赎,第三节是基督的再来。

2.  神既超越又内住的本质,可以透过崇拜场地的设计看出来。传统教堂的天花板非常高,圣坛往往在远方,让人感受到神的伟大和超越。东正教堂圣坛的位置往往是圆的,象征着天国。人这么微小,竟然可以瞥见天国荣耀的丝毫,仰瞻并预尝复临的基督的荣光!近代的教会渐渐变得细小,甚至有在家庭中的教会,所强调的就是个人与神的关系,以及神与我们亲密的伙伴关系。耶稣虽然是我的恩友(《恩友歌》),但是我们同时要知道万膝都跪拜,万口当承认,耶稣基督是神(《他是神》)。我们要学懂爱与敬畏并存。

3.  崇拜中有很多元素反映神的本质。我们藉着诗歌歌颂神不同的属性,而教会年就是围绕基督的道成肉身、受难、复活和升天。有些传统的教堂更加设计成十字架的样式,让人经历进入礼拜堂时与基督同死、出来时与基督同复活的过程。

4.  耶稣基督的救赎是整个基督教的本质。超越的神降卑为人,甚至死在十字架上救赎人的罪,第三天复活,升天,坐在神的右边,将来必从那里降临,审判活人、死人。耶稣就是完全的赎罪祭,我们因他的名聚集,奉他的名祷告,宣告他为主为王,期待他的再临实现天国。这就是我们在崇拜中所做的事。 

三、三一论:三位一体的神在崇拜中的角色

1.  近年很多人都喜欢向耶稣祷告,起首的第一句是亲爱的主耶稣。但是,神学上不是最准确的。崇拜作为一个大型的祷告聚会,应该清楚呈现以下这篇圣餐祷文中的三一关系:全能的神圣父,愿一切崇敬和荣耀,藉着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内,并在圣灵的团契中,都归于你,直到永远。阿们。

2.  我们既然奉基督之名祷告,即不会向基督祷告。圣灵是帮助我们祷告的,基督是中保,圣父神则是祷告的对象。圣父是我们崇拜的指向;耶稣基督在世界上以言行并留下福音,作为我们的典范和教导;圣灵赐下各种恩赐,并以说不出来的叹息为我们祷告。经过百多年的灵恩运动,圣灵的角色由以往的隐性渐渐转为显性,但要留意三一神并非3个独立的个体。如果一个教会在聚会中只重视圣灵的工作(方言、击倒等),却忽视扎实的圣道培育,信仰就不完整。同理,如果崇拜好像上课一样,忽视了圣灵的临在和共融/相交,也是走错了方向。

3.  三位一体的真理具体在崇拜中的应用,通常都在于我们的言词是否足够谨慎。如果即兴地带领崇拜,往往会对三一的角色欠缺敏感;但如果写下祷文或讲稿,就会更谨慎圣父、圣子、圣灵三者之间的关系。崇拜就是神学教育和灵命塑造的过程,正确的神学可以帮助教会更健康地成长。 

四、教会论:群体的本质

1.  今天人们逐渐把信仰个人化,喜欢在线上或网上崇拜。但是,崇拜的本质是集体崇拜,或者更具体一点的公共崇拜public worship)。

2.  崇拜是基督和他的新妇─教会─的神圣相遇。耶稣说: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太1820)耶稣的教导,把过去神圣的临在地点圣殿,转变为凡有信徒聚集之处。从此,就取代了地点,作为公共崇拜的重要定义。正如初期教会的信徒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徒246),我们的聚集,就是集体敬拜。

3.  大公性是公共崇拜的重要核心,跟我们在家中向主祈祷、唱诗,一对一的关系并不一样。我们需要在群体之中,与群体一起,并关心整个群体。尤其是在诗歌的选材中,集体的关注非常重要。如果能够唱出我们,当然有助跟整个群体连结;但是当100人一起唱的时候,这也是我们。但是有一些诗歌所针对的是个人的生命,未必能够让每个人都认同它的内容。公共崇拜牵涉整个教会群体,我们必须选择最大的公因数。一个木水桶能盛多少水,不是看最高的那一块木板,而是看最低的那一块。走得前的人,需要俯就卑微的人(罗1216)。我们的责任,就是找出尽量大部份弟兄姊妹都能够认同和以心灵唱出的诗句,集体宣认我们的信仰。

4.  这种大公性,并不限于个别的堂会。普世的教会,不论什么宗派、背景、对信仰的关注点(例:圣公会和天主教重视圣礼和礼仪,灵恩派重视圣灵工作等),也无分贵贱、种族和性别,都是耶稣基督身体不可或缺的肢体。所以我们的崇拜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关心别人的事。我们的祷告,不是只为自己堂会弟兄姊妹的需要,也要关注普世教会所关注的事。例:非洲缺乏洁净食水和战争,欧美的信仰衰落等。这样的祷告超越信仰的差异,超越教会内部的角力和斗争,因为饼只是一个,我们虽然人多,仍是一体,我们同享一个饼。(林前1017,《和修版》)我们都是同一个教会,是同一个身体;我们在不同的地方,敬拜同一位神。

5.  今天互联网把不同的群体连结起来,那么透过互联网崇拜,是否能够实践教会论?谁都知道,能够亲身见面建立关系,绝对比单纯在网络世界认识来得深入和真实。但是,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兴起,互联网又会否影响圣徒相通和大公教会?相信互联网为我们带来的,是新形式连结的机遇,让我们虽然分隔异地,仍然能够一体地敬拜神,分享信仰中的喜乐。 

五、终末论

1.  圣餐礼仪中经常使用的信仰宣告:基督曾经受死,基督今已复活,基督将要再来。崇拜的核心,就是记念基督为我们所献的完全的赎罪祭,庆祝他已经光荣复活,并预备他将要光荣再来。

2.  每次诵读圣经的时候,整个教会群体就是在重温以色列人走过的信仰之道,重述耶稣在世的历程,并分享他藉着使徒留下的教导。我们一次又一次领受圣餐,恒常记念基督的拯救恩惠。我们在主日聚会,因为那是七日的头一日(太281),是基督复活的日子!每个主日,就算是在大斋期或圣周,我们也不应该像哭丧一样参与崇拜,因为知道耶稣基督昔日曾经受苦难,但他已经在两千年前光荣复活!因为基督复活,才有基督教的信仰,才有今天的崇拜。

3.  至于未来,这就牵涉既济未济already but not yet)的神学观念。今天教会是存在于基督第一次降临和再次来临之间,是属神的地上群体,是天国在地上的象征,却不是天国本身。信徒恒常崇拜,让人可以看见天国的丁点奥秘,但教会始终不是天国。我们藉着记念和重述神的救赎故事,预备和警醒等候基督的随时再来。

4.  圣餐具有典型的终末论形态。就过去而言,我们藉圣餐记念基督的救恩;就今天而言,我们一起分享这份共融和团契;就永恒而言,圣餐是预尝未来的盛筵!我们领圣餐,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再来。基督的再来才是我们的终极指向!

5.  有些教会每年在复活节到圣灵降临节之间都会点起逾越蜡烛Paschal Candle),蜡烛上刻有“A-本年年份-Ω”“A”就是阿拉法,“Ω”是俄梅戛。每次燃点蜡烛,就好像告诉人时间的流逝,而且我们今天比昨天和主的再来更近了。

六、祈祷律就是信仰律,就是生命律(Lex Orandi, Lex Credendi, Lex Vivendi

用圣乐的说法,这个拉丁文术语的意思是唱我所信,行我所唱。崇拜就是一场集体的祷告。我们平常向神祷告时所说的每一句话,自己是否相信?真诚的祷告,是基于真诚的信仰,也会渐渐塑造出真诚的信仰。但正如雅各书指出信心与行为的关系,我们也必须行出所信,才是真正践行信仰。例:我们鼓励弟兄姊妹什一奉献,自己也必须这样做。 

七、总结

1.  崇拜不仅是宗教活动,更要让信仰最终实践在我们的生命之中。无论是神论、三一论、教会论、终末论,抑或是祈祷律、信仰律、生活律,都是崇拜中要反映的核心信仰的一部份。崇拜是实践神学,所以不会经常在崇拜中听到这些理论,但是透过崇拜中的行动和崇拜的结构、日子、礼仪等,就会经历到基督信仰不同的方面。

2.  有人说,从18世纪着名填词人查理斯卫斯理(Charles Wesley, 1707-1788)的诗歌之中,可以反过来把圣经编写出来,因为歌词的神学和信仰扎实,映照着真理。崇拜也是一样,每个崇拜者都是天国的人民神学家,以生命和人所能听明白的方法,彰显天国的奥秘。

3.  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 1703-1791)的四大神学支柱,可以成为崇拜的神学框架:

a.  圣经─以圣经为基础,一切都是建基在圣道和真理之上。

b.  传统─尊重教会的传统,因为我们继承了历世历代信徒的崇拜,以历代的经验丰富今天的崇拜,也为后世创造典范。

c.  理性─重视理性,因为扎实的信仰和可供挑战的信仰非常重要。能够以理性解读的崇拜,让人知道自己所信的是什么。

d.  经验─崇拜必须让人亲身经验神。理性的尽头就是信心的开端;如果缺乏了经验,我们只是口讲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