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神圣空间:礼堂设计 

从集体崇拜的角度看,找对地方跟神相遇和沟通,就是空间或神圣空间的信仰考量。基督徒经常引用约4章,说明在哪里敬拜神并不重要,心灵和诚实最重要。这是正确的,正如我和爱人在哪里住不重要,有她有我就是家。但是当有了家,就会想布置它,使它合用,有的情调。 

一、神把空间分别为圣

A.  旧约时代

1.  11已经讲述神创造空间:神创造天地。从圣经看见,神可以在任何地方与人相遇,但是他最恒常与群体相遇的地方,就是在立石为记之处。后来变成在会幕之中,在圣殿之中,在会堂之中。神圣殿的宝座约柜、神的圣山锡安、神的圣城耶路撒冷,直至今天都成为神临在的标记。神重视会幕和圣殿所用的物料(出36-40章;王上6章),重视以利亚对抗巴力时筑坛的方式(王上1830-32),甚至重视摩西在火焰荆棘前得脱鞋(出3章)。可见神对于他临在的空间有所要求,也可以看见什么是圣地(出35)。

2.  以色列人知悉神会临在会幕、圣殿等空间之中,所以也特别重视这些空间,甚至对于神圣空间心存敬畏。例:出2833-35强调大祭司供职时必须系上铃铛,使他不至于死;乌撒好意去扶约柜,却因为在错误的空间,用了错误的运输工具,加上错误的接触,而被神击杀(撒下66-8)。这显明在基督信仰之中,空间占了关键的地位。

3.  从以色列人最初拿石头筑坛,以至建会幕、建邱坛、建圣殿,到了圣殿被毁、圣殿重建,再到分散各处的会堂,神逐渐改变这神圣空间的运作。在先知书时期,因为崇拜的形式化,神不悦千万的油河和严肃会(弥6章),而要求人行公义、好怜悯;到了耶稣来临,再改变了整个神圣空间的运作。他对撒玛利亚的妇人说,敬拜神不在锡安山上,也不在基利心山上,因为神是灵,我们要靠心灵和诚实敬拜他(约421-24)。耶稣的牺牲,使圣殿的幔子裂为两半(太2751),显示基督已经成为一次而永远的赎罪祭(来1012),我们再不必使用特定的空间与神相会。 

B.  新约时代

在初期教会,的确是凡两三个人聚会,就可以见证主的临在。但无论是犹太教的会堂,或者基督教的教堂,都是因为聚会达到一定的人数而兴建的。作为一个集体崇拜的宗教,最初建造空间可能只是为了遮风挡雨,保证崇拜的质量,但后来也渐渐在修建这些空间之时,发展出信仰和空间的艺术,称为建筑艺术。坊间有不少书图文并茂地介绍教堂建筑,所以在此不详述了。 

二、礼仪空间的焦点转化

很多人以为,设计礼拜堂首要是漂亮,或者是能容纳更多人,或者是要彰显神的荣耀。这些论点对,也不对。在历世历代,神圣空间设计的焦点不断转化,每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焦点,也是崇拜空间适切那个时代的元素。 

A.  旧约时代

1.  在旧约时代,最早期的神圣空间可能就是祭坛,让人献祭给神。献祭,是犹太教信仰最重视的元素,所以后来的会幕和圣殿,都是以献祭作为整个空间的核心。

2.  出埃及记至大卫年代的会幕,在出36-40章有详细记载。它的核心是外院的献祭,圣所的金灯台、香炉和陈设饼,至圣所则有约柜。约柜盛载着整个以色列民族的记忆,也是神临在的脚凳。以色列人是以献祭与神相会,表达对神的尊崇。

3.  圣殿是会幕的固定版。门口的巨型铜海是个煮食大锅,圣殿的至圣所也是用来安放约柜。

4.  公元前516年,所罗巴伯重建圣殿(参以斯拉记)。后来大希律于公元前19年重修圣殿,虽然仍是以献祭为主导,但其中的特色是开设了外邦人院和女院。换言之,未受割礼的人可以来到圣殿外围,女性也可以来敬拜神。在神圣空间的考虑上,表明了神就是万民的神(当然也因为希律和罗马帝国的关系,并继承自但以理年代巴比伦和波斯对神的普世性的承认;参但328-29625-27;拉11-4)。另外,虽然男人必须经过女院才能进入内院,但也代表了希罗文化对女性的重视进到犹太教之中,女性也可以参与敬拜神(虽然男女仍要分隔)。

5.  自从以色列人被掳,约柜丢失,圣殿被毁,失去了神指定的献祭之地,敬拜的模式逐渐转向会堂化。对犹太教来说,会堂只是暂时替代的神圣空间,绝对不能取代圣殿的重要性。但透过会堂,犹太人受教育、聚会,保存了他们的文化和信仰。会堂的设计以保存妥拉(律法书)和宣讲律法书为核心,所以必定有一个“Ark”,就是约柜的名字,实际上是存放律法书的地方,中间以幔子相隔。在上面有十诫,在中间有读经台和讲道台。这就是他们仿造的圣殿

B.  新约时代

1.  由于耶稣基督已经完成了一次而永远的赎罪祭,所以基督教会的崇拜空间不再以献祭作为主导,而是以圣道和圣礼为核心。圣道,就是读经和讲道;圣礼,在初期教会就是洗礼和圣餐。早期整个礼堂的设计和会堂差异不大,只是增添了圣餐桌而已。礼堂在早期也朝向东方,因为信徒往往在主日的早上崇拜。在礼仪上,朝东的意义是面向公义的太阳或真光,跟罗马拜神朝日落方向不同。另外,从实用角度看,朝东可以采光,是从罗马剧场的传统而来;因为,逆光(从主礼背后而来的光)从来都是代表神明的力量。

2.  随着基督教成为国教,教堂发展出不同的形式;但整体来说,都是以圣餐桌(圣坛)为核心,加上讲坛的位置越来越高。主领者的圣餐桌也渐渐放在台上,代表主领者的地位已和一般会众有所分别。圣坛位置开始有一个圆拱,代表永恒的国度;而这永恒的国度逐渐和会众隔开,加上屏风……会众不能直接看见圣餐桌,听不明白拉丁文,看不明白那些浮夸的艺术设计,强调了信仰的奥秘。信徒聚会成了弥撒,神和人越来越远。他们开始依靠礼堂侧的小圣坛,为他们举行一些私人弥撒聚会。

3.  基督新教的出现,加上印刷术的普及,打破了这个情况。特别激进的改革者去除了教堂大部份的艺术形式,以白灰水、讲坛、简洁的十字架、重视语言文字的沟通,把神圣空间的焦点转移至讲道之上。有些教会的圣餐桌设计得比讲坛更低,也是代表讲道的兴起。

4.  近代自从投影科技兴起,教会的神圣空间再一次转变。许多教会的投影机屏幕遮盖了正中的十字架,甚至部份教会不再设十字架,以投影的屏幕成为整个教会神圣空间的核心。有些教会更模仿音乐厅或剧院场地设计教会,使教会的视听水平大大提升;但同时,教会的神圣空间元素却越来越少,以致无法显出教会的独特性。 

三、神圣空间的功能考虑

我们必须重新寻问,到底神圣空间需要什么?我们要分辨剧场空间和神圣空间,两者无疑有共通的元素,但是有一些东西却是神圣空间独有的。 

A.  功能及实用性

教堂是用来聚会的,如果我们用着觉得场地不合适,那就是设计有问题。例:音响差、回音太大,让人听不清楚,就可能是建筑设计有问题;柱子多,很多弟兄姊妹连讲台或圣餐桌也看不见,就是场地有问题。我们要找到理想和实际中的平衡点。 

B.  简约

我们应该找到整个礼堂的核心要素,包括聚集的空间、举行活动的空间、会众的空间、音乐或艺术团队的空间、水礼的空间、圣餐的空间等。在这些基本元素以外,须重视简约。其实,随着教会不断发展,微枝末节的东西会渐渐透过会众的奉献加进去,所以不用第一时间就加进那么多细节。 

C.  灵活性

以往的教堂都用一些不能移动的长椅、固定的诗班席。其实,不同的聚会有不同的需求,所以要提供一个多元的空间,教会未来的发展才会不受局限。 

D.  促进神与人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性

中世纪教堂的空间是强调神的超越和奥秘,所以又高又大;宗教改革时期强调圣道的准确性,所以声响效果非常重要。在现今这个分裂的时代,整个会众群体的亲密性和合一性更为重要。但是,教堂越大,信徒就会越抽离。教会的核心在于会众的参与,并在限制中突破;但如果教会的聚会越华丽,水平越高,弟兄姊妹就越会觉得自己没法参与。当聚会是由会众一手一脚来承担,大家就会有参与感,并向其他人见证这是个充满承担和活力的教会。 

E.  美感

在教堂的处境中,美感究竟是必须还是只是陪衬,仍然有不少争议。在小型和限制较多的教会中,美感通常不是首要考虑,但大教堂则一定会考虑美感。另外,每个人对美感的看法都不同。有时出色设计师的美感,是普通人不能理解的。无论如何,核心仍是要带领人举心向上,让人的心仰望神。 

总而言之,如果我们按照信仰塑造建筑物,建筑物就会在世世代代中塑造我们的信仰。建设礼拜堂,可以成为教会更新的机会。教会远比一座建筑物大,但是建筑物是群体的主要承载物;而且如果建筑物的质量足够好,很多时比人的寿命还长。 

四、总结

1.  礼拜堂是重要的地标。自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起,教堂往往建于城市的中心,成为整个城市的重要聚会点。今天我们也要思考,教堂是否按照地标建筑的思维设计,让人每到这个地方,必定想起这个教堂。就好像一提到天津,就知道西开教堂;一提到上海,就记得徐家汇教堂。这就是地标建筑的重要性。

2.  作为神圣空间,礼拜堂不单要提升神与人的交流,更要让人与人之间充满互动。很多天主教教堂都是全天候开放的,因为他们相信教堂本身就是信仰的说明书。任何人进入教堂,都能够透过这个神圣空间与神和身边的人相遇,甚至通过里面的设计了解信仰,窥见神奥秘的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