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崇拜与新科技 

随着科技进步,网络、电子资源也成为崇拜的重要元素,例:音响、投影机等。作为教会领袖,我们要思考如何把崇拜和科技有意义地结合,带来更深刻的牧养效果。 

一、对待科技的4个态度

1.  在《高科技崇拜》(High-Tech Worship?)一书中,作者提及教会对科技的4个态度:拒绝、接纳、运用、创造。

2.  教会不是科研中心,却可以用卓越的方法,比别人快一步运用新发明。例:当古腾堡印刷术在15世纪中叶出现后,马丁路德的支持者活用了印刷术,出版德语圣经、印刷文宣,为教会带来了根本的变化,改变人们对信仰和圣经一知半解的处境,创造了全新的信仰体验。 

二、神学讨论:网络崇拜等于虚拟崇拜

1.  目前推动崇拜与新科技发展的人,主要是教会的资讯科技人才或影音操作人员。他们以执行为主,讨论的都是器材和操作方式,往往缺乏神学讨论,亟需教牧同工牧养及在信仰方面的指导。

2.  正如耶稣在约4章对撒玛利亚妇人所说的话,敬拜神从来不在于哪个地方或时间;只要是人与神相遇的地方和时间,那就是神圣的空间和时间。数十年前开始的电视或电台转播崇拜,已经提供了处理神圣空间争议的方法。经过数十年的体验,大部份人都会认为转播绝对没有现场好,但是如果无法参与现场,转播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为处理现场和转播的差异,并规避批评,大部份的电视崇拜都不设圣餐。

3.  集体崇拜强调的是集体。面对面的交流远超视觉、听觉,绝对不可被网络替代,但是虚拟的交流也能够建立真实的感情和关系。

4.  今天其中一种有趣的交流模式叫弹幕,是一群生活在不同时空和地点之中的人,因为看同一条片段(电影、动画等)而彼此交错,互相交流。这是一种异步的空间。用基督教的术语来说,就正如我们跟历世和万国的信徒,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仍能够因圣餐和不同的礼仪行动而共融/相交。在圣餐之中,我们与大公教会和本地群体的共融/相交,与古今未来、天上地下群体的共融/相交,从来都是同步与异步一起发生的。现场的赞美,与天上、地下的赞美,在信仰里头其实并无二致。我们与各圣者只是在信仰网络中的不同节点之中。今天网络崇拜的转化,或许更能够体现神国度的网络,以及神超越时空的属性。 

三、技术神学:由献上供物到献上制作

1.  有人认为崇拜的所有东西都应该是现场的,而录制的东西就如念佛机,是欺骗神。但随着时代转变,连音乐制作的过程也需要科技工具(例:不同的loop〔循环〕和VST〔虚拟工作室技术〕),加上现在网络平台发布作品受众广泛,让我想到录制元素的运用,可能和我们用预先制作好的诗集、翻译好的圣经、调好的饼和酒一样,其实都属于一个提前的准备。甚至视频编辑或后期制作,都是我们预备崇拜的工序;而这些预制的元素,恰好升华了现场的体验。科技从来都是工具,正如刀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

2.  传统的崇拜者很难接受制作的思维,认为制作两字把电影、电视圈的元素带入教会,沾污了神圣空间的光环。但是,反思礼仪liturgy)的意义,就是众人的工作。正如在圣礼之中,我们献上地上最好的产物给神。这样,制作production)与产物produce)并无二致,核心仍是那件产品product)。

3.  保罗曾经以剧场为例,鼓励基督徒要展现信仰:因为我们成了一台戏,给世界、天使和众人观看。(林前49)罗马的剧场一直都是彰显诸神权能的地方,甚至舞台背向西,就是使用日落阳光投在饰演神明的演员身上,彰显他的能力(基督教则是朝东,表达相反之意,并以公义之日头表达基督真光的属性)。

4.  在圣经时代,制作已经是彰显神明能力的工具。当制作思维融入崇拜设计之中,我们的产物要奉献给神,要给世人观看(更加要参与)。这样,我们对于艺术和技术的精益求精,可能和建造会幕和历代教堂的人一样─他们不会担任宣讲或祷告的工作,却是用自己的手表达信仰的精萃。

5.  以我为例,我制作的投影就是视觉的讲章;我拣选的诗歌、制作的投影,融汇了我对经课、崇拜学、教会艺术的理解。制作,不代表没有信仰根基。崇拜是基督教集大成的聚会,必须富有创意而谨慎、扎实地行事。 

四、科技融入崇拜时的新四大支柱

现代教会的崇拜,渐渐新增声音、灯光、投影、摄录、后期制作、串流等岗位;而在这个网络时代,更加入了文宣、推广等社交平台岗位。以下是科技融入崇拜时的新四大支柱。 

A.  内容

对于在教会中能承担领导职责的人来说,内容通常不是难事。但是,在这个网络时代,内容必须适切网络的需要,不是单单把现场的活动转发网上就可以。因为人们在网上的习惯,跟在现场是不同的。如何传递,反而是最关键的要素。网上的TED 演讲或许是未来讲道的模范,而预备讲章时可能也不能只制作数张投影片就足够。 

B.  技术

许多教会都会有从事科技的弟兄姊妹,所以技术方面也没有太大困难。但影音的耗资甚大,有时也需要购买物资来测试,这些弟兄姊妹却往往不是教会的领袖,没有足够的权限,以致在金钱的运用和购买物品上缚手缚脚,甚至需要自资购买器材、软件等。领袖应该预留一定预算给科技小组,并相信他们也深爱教会,会谨慎运用资源。

C.  推广

1.  华人教会对于推广很有介蒂。活动推广得太大力,觉得金钱不应这样花。我们不是否定福音的吸引力,而是以媒体为福音的魅力助燃,把福音传得更远。

2.  教会要明白,网络的资讯精准投放,导致它的反馈信息与一般的模式不一样。记得在教会第一次直播时,同工问我:今天崇拜有多少人观看?她想要的是人数,而我的回应却是最高同时在线是多少、独立使用者多少、看过一分钟以上的人有多少。网络直播的数据和教会以往聚会多少人参与的并不一样,而碎片化的模式也让我们无法确定参与率及参与投入感。

3.  我们也要分析数据和反馈,从中改善崇拜的素质。今天,技术人才往往重视量化数据,却忽视质化数据。由于大数据导致同温层出现,受众往往跟自己的志向相投。除了要多重温自己的制作,坦然检视自己的作品素质以外,也要邀请一些指定的受众,检视作品的素质,成为质化数据的提供者。当中,我们不能忽视在质化数据中的朋辈影响;也就是说,有时受众群体的一两句话,比整个制作带来的效果更深。为了提升质化数据的出现机率,如果主持人能够派出人手参与的话,不妨同时与受众互动。这就是近期出现团体影片观看功能(Watch Party)的目的。

D.  牧养

网络牧养是困难和难以量化的。如何帮助受众更加接近神?如何与受众同行?在这些项目上所花的心思,不比制作一次网上的崇拜低。不过,今天大部份教牧同工都熟悉社交和通讯软件,它们其实早已经成为牧养的工具。但从崇拜的角度来看,教牧需要认识自己的羊,也要让羊认识牧人。

1.  认识自己的羊─这是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林前922)的心态,目标就是分享福音的好处。为此,教牧需要钻研网络生态背后的处境,调整网上崇拜时如何对群体说话(例:望着镜头说话,而不单是望着现场参与者),并把礼仪调整至网上可以参与(例:把大斋期的蒙灰礼变成洗手或洗澡祷文,表达与罪恶断绝之意)。

2.  让羊认识它的牧人─教会要使崇拜形成一种特有的符号,吸引新的受众。特别是在今天所有教会都安排直播的时候,我们如何突围而出?如何把危机化成福音的良机?甚至教会会否考虑聘请同工专责牧养网上群体,也不强求网上群体实体化? 

五、新酒与新皮袋

1.  新酒可能真的需要新皮袋,但也有不少古迹活化的例子,所以教会面对新科技,仍然充满盼望。

2.  网络聚会不仅是应付一时之需,而是转型的最好机会。特斯拉汽车和SpaceX的创办人马斯克(Elon Musk, 1971-)运用第一性原理思维First-principle),为世界带来了许多颠覆性的科技。这个原理就是要掌握基本命题,先从根本对症下药,而非一窝蜂地把崇拜直播就完成差事。

3.  《建构崇拜》(Worship Architect)一书用了这个比喻:技术人员可以非常精通自己所做的事,却不晓得原理;工程师了解事情背后的原理,却未能协调各个范畴;建筑师虽不一定理解各个领域的实际操作,却从整体的战略高度上,以艺术形式调整整个作品。今天教会并不缺少技术人员工程师也不是不能补上,唯独建筑师非常缺乏,这也是教会栽培下一代领袖的重要方略。

4.  或许这一刻我们只关心既有的群体未能回到教会的牧养需要,但网络崇拜事工绝对不单是把既有作品上载到某个空间,而是需要巧妙的安排与经营。未来我们是否能够把网络崇拜的群体,策动成为植堂的新模式?如何吸纳网上尝惯免费产品的群体,奉献支持这教会事工?如果聘请同工负责,我们如何衡量其工作成效?还有许多其他问题,只能等待时间用智慧一一解决。

5.  虽然教会的起步已经慢了,但我们只是施洗约翰─修直铺平主的道路,为福音提供更加通达流畅的平台。神必定接纳和使用我们以心灵、诚实(圣灵、真道)完成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