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 崇拜艺术:视觉艺术 

说起基督教与图像运用,总是有点矛盾。天主教堂有不少雕像和画像,我们总觉得太浮夸,甚至认为不应雕刻任何偶像。但如果教会只有四面白灰水墙,又会觉得太单调,开始在十字架上加上以马内利几个字,或者用不同的布置为点缀。今天的教会往往觉得图像是敏感的元素,甚至十字架一定要是那个横短直长的模式,不能更改。但是教会对待图像的态度,一直都在转变。 

一、旧约圣经中的图像运用

1.  以色列民族的崇拜模式和周边的民族有别,他们敬拜的耶和华神是独一和无形的神。圣经中对图像最早的明确教导在十诫: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出204-5上)以色列人随后就因为制造金牛犊,部份人遭受灭顶之灾。

2.  在其后的数百年间,以色列人一直在有形的神明与无形的神之间挣扎。所罗门建的圣殿运用了大量图像的典型建筑,有不同的植物、牛形状的铜海、两根带着巨型花朵的大柱子,还有许多金银器具等。以色列人开始使用图像,但是把圣殿永久化和艺术化,反而让他们对神的敬拜迷失了;直到后来被掳,以色列人一无所有,才找回信仰的敬虔真义。因此,后来在以色列社会中(包括耶稣在世的时期),图像仍是不受认可的敬拜工具。

3.  以色列人的艺术主要停留在文字艺术如雕刻、印章,也会装饰妥拉古卷等。他们会用花纹代替偶像,也会用简单线条的艺术品,例:金灯台和十诫法板等图像。

4.  圣经的其他艺术,因禁戒图像而发扬光大。例:圣经的诵读、经卷的艺术雕刻、圣经的花纹设计、以弗得上的宝石、文字艺术、声音艺术,甚至如出埃及时和大卫王的舞蹈等。因此,以色列人虽然缺乏作画技术,却有许多其他的补充。以色列国身处无数敬拜有形偶像的国家之中,能够维持拒绝图像,实属难得。新约圣经中的教会和犹太教相似,使用的图像也不多。 

二、早期教会的图像运用

1.  新约时代的希罗世界信奉多神,当时的罗马式建筑宏伟,希腊式建筑也达到浮夸的高峰。虽然传统上犹太人对图像并不热衷,但是因着外邦人信主,基督教深深扎根在希罗世界之中,他们并没有犹太人反图像的包袱,对图像的心态比较正面。早期教会其中一个重要的聚会地点就是地下坟墓,他们渐渐在这些坟墓中添上不少壁画。最早期的壁画以仿效罗马人的神明(尤其是太阳神阿波罗)为基础,形成了基督的第一个样式。当时也有使用牧人、宴席等主题,甚至用不死鸟表达永生。常用的鱼形状图案,正是当时基督徒的暗号,因为希腊文的拼音(ΙΧΘΥΣ,英语 音译为“Ichthys”),正是代表耶稣基督,神的儿子,救世主

2.  随着4世纪基督教国教化,教会转化了不少罗马的神殿,同时也吸纳了不少罗马的风俗。相对成熟的基督教艺术,开始涌流到各个达官贵人的家中。例:今天圣公会或天主教会神职人员的祭披,就是当时罗马达官贵人的服装。主教穿上紫色服装,因为当时紫色代表尊贵。

3.  在图像艺术方面,马赛克属于主流的艺术。许多时候他们会用马赛克把圣经故事和信仰信息铺在地上,也用罗马雕塑的方式,把圣经故事和人物刻在柱子上。甚至棺材上面也刻上许多圣经故事,宣告亡者的信仰。(以下是虚拟梵蒂冈博物馆网址,可以欣赏经过千多年保存下来的藏品: 

三、中世纪教会艺术的发展

1.  在中世纪的1,000年里,宗教艺术出现了非常激烈的斗争。在8-9世纪,东方拜占庭教会出现了一次毁坏圣像运动,起因是两个派别对于艺术有不同的理解。支持和喜欢艺术的群体认为,我们可以透过图像瞥见那不可见的神的荣光,而且图像也是神传递真善美的方式;反对的则认为图像容易导致偶像崇拜,因为真神是不可见的,而且十诫也说人不可为自己造任何偶像。到了今天,我们仍然会辩论到底教堂应该朴素,还是视为建造神的殿,把最美最好的艺术装置献给神?

2.  这次破坏圣象的运动历经百年,最终支持图像的派别赢得胜利。今天的天主教和东正教都会使用许多图像,也是因为这次争论奠定了整个欧洲教会对图像的态度。随着对艺术、图像、美学的肯定,加上科技的进步,教堂的建筑越来越浮夸,使用的材料越来越丰富,甚至建筑渐渐受到蛮族高卢人的影响,变成又尖又高,希望迈向天国的高处。哥德式教堂就是当年建筑艺术的颠峰,人类奉献给神其中一样最美丽的产物。

3.  这里特别谈一下教堂的彩色玻璃艺术。这些彩色玻璃其实有牧养的作用。由于教会使用拉丁文崇拜,会众既是文盲,又无法理解这神秘的语言,他们只可自己念主祷文、玫瑰经之类,而彩色玻璃和不同的艺术装置就发挥着教育的作用。信徒可以从中学习圣经故事,了解信仰知识,也从高耸入云的建筑中感受到神的伟大。当时也会用恐怖的图像来描述地狱,为人带来惊吓,达到道德教化的功用。

4.  随着十字军东征带来财富,在12世纪左右,意大利的富商兴起,开始了文艺复兴时代。由于当时教会主导着社会,所以大部份画作和不同艺术形态的高峰都和宗教有关。宗教画作、宗教圣物、宗教建筑、宗教音乐就是社会的核心。从好的方面看,这个年代制作了无数高举神的作品;但另一方面,这些艺术装置泛滥,导致教会流于表面的装饰,失去背后的简朴和扎实的信仰。 

四、宗教改革的另一个清水装修

1.  在宗教改革时期,不同的宗教改革者对艺术的取态各有不同。除英国的圣公会外,唯一共通的,就是他们同样反对罗马天主教过度重视仪式、以图像盖过真理的传递,并以传统盖过圣经的真理。在欧洲大陆的宗教改革者,除了马丁路德的信义宗比较保守外,其他派别(包括加尔文等)都大力去除教会崇拜中既有的偶像。慈运理(Ulrich Zwingli, 1484-1531)更打破彩色玻璃,拆掉风琴,拿白灰水盖过教堂的华美装饰。

2.  在这种朴素的环境中,会众的确可以专心听到神的道,却同时失去使用图像认识神的机会。在社会的大环境和大趋势中,艺术也渐渐由全宗教元素转向世俗元素,生活不再限于宗教。教会发展的艺术,渐渐由教堂设计转化成为圣诗的撰写。诗歌、文学这类理性的艺术成为主流。今天的基督教会深受宗教改革的影响,很多教堂都是白墙一面,或者只有简单的陈设。教会的诗歌却非常丰富,甚至有人说基督教就是歌唱的宗教 

五、梵二艺术大复兴

1.  过去几百年,教会在图像艺术方面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地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寻求合一和共融,并且有很多重建的空间。天主教会召开了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特别提出教会艺术需要注视的意义和方向。随着礼仪更新运动的推展,陆续出现了不少匠心独运的宗教建筑,而宗教艺术作品也开拓了不少形态,并有一些艺术专门和礼仪配合。例:教堂设计用上透明玻璃,加上对社会的承担,带来很多艺术上的突破和创新。

2.  梵二的《礼仪宪章》在描述艺术的时候指出:

a.  在人类心智的崇高活动中,理应提到艺术,尤其是宗教艺术,以及称为艺术高峰的基督教艺术。艺术的本身,就是要以人工对神的无限完美作某种程度的表达。越能别无目的,单纯以自己的作品极力使人虔诚归向神,就越能增加对神的赞美与荣耀。

b.  教会过去是艺术的爱好者,并曾经常要求艺术崇高的服务,特别是要使和崇拜有关的事物真正表现高雅、和谐、美观,成为天上事物的记号与象征,教会也不断造就艺术人才。教会时常作艺术的评审,分辨艺术家的作品是否适合信仰、虔诚、宗教的传统法则,以及是否合于神圣的用途。

c.  教会从来没有把某种艺术风格看作是本有的,而是就各民族的特性与环境,并各派礼仪的需要,采纳各时代的作风,而形成历代弥足珍贵的艺术宝藏。今天各民族、各地区的教会艺术也可以自由发展;唯一的条件,是要对教堂和崇拜圣礼保持应有的尊重与敬意。

d.  所有有意为神的荣耀而服务教会的艺术家都要切记,从某个角度看,他们都是在仿效神的创造工程,并为教会的圣礼和造就信徒而提供他们的作品。

3.  宪章中特别提到各民族的特性与环境。对于中国人来说,最佳的本色化艺术,当数明末清初耶稣会朗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等的作品,以及民国时期特别是1930年代的本色化水墨画、诗词和建筑艺术。另外,北京辅仁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广州岭南大学、武汉真神堂、云南大理天主教堂、香港圣神修院等建筑(有些已经改名),都是采用了中国的基督教艺术,用中国人的技法和智慧,加上虔诚的信仰而呈现出来的艺术作品。 

六、科技升华艺术

1.  在高映机、电脑投影机出现后,教会相继开始使用,并兴起了一群负责PPT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的弟兄姊妹。由于大家都是义务性质,加上没有接受过艺术训练,在白灰水墙壁上唯一的图像(投影片)中,永远都只是风景、十字架或者一本圣经的照片。但是,如果我们视投影片为呈现艺术的媒介,就会花更多心思,让人从所投影的每个图像中看见神的荣耀。

2.  在这个科技加上网络图像的时代,教会既有的艺术壁垒打破了,增加了很多使用图像的机会。今天发任何网上的资讯不加个图片,都没有人想看;而且网上的信仰图像非常丰富,所以今天的人接受的能力比较高。有没有想过如何用P图(修图)技术,创作教会的艺术?你手机上的高清相机,又可以带来什么样的视角?教会怎样使用微电影作为传福音的工具?当艺术的才华加上扎实的信仰,以崭新的科技呈现时,教会艺术就可以有高素质,甚至比外间的艺术优胜。 

七、艺术,为什么?

为什么要有艺术?如何藉着艺术荣耀神?艺术如何提升崇拜,让人更全面经历神?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问的问题。神就是真善美的主宰,从美丽的事物中,我们除了得到知识上的教导,更加可以体验神的完全。如果你的教会中有艺术家,千万要用扎实的信仰培养他们的知识和热诚,并善用他们的恩赐,为教会带来下一个文艺复兴。期待中国的基督徒艺术家藉着艺术,提升我们的信仰,更新我们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