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课 特别礼仪:婚礼 

一、圣经中的嫁娶观

1. 婚礼与婚姻环环相扣,要了解婚礼,必须先了解圣经中的婚姻观。创128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表达生育属于婚姻的本质。而“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创224),强调的是“一体”,就是“同一的肉体”,其实是性行为结合的过程,所以也是指向生育。

2. 对从前的人来说,婚姻和生育密不可分,例:亚伯拉罕和撒拉、哈拿。正妻和妾的身分也非常重要,因为这显出谁是长子,谁有权继承家业,例:雅各的家庭。爱情在婚姻中不是最重要的元素,而第一个记载爱妻子的人是以撒(创2467)。

3. 以色列人的婚姻和人类的发展史相似,都是由近亲通婚(例:罗得和女儿),到异族通婚(例:撒门和喇合、波阿斯和路得),渐渐到被掳后要保持血统纯正,到后来新约时代,以色列人和撒玛利亚人互相歧视。

4. 旧约记载的婚姻也是有婚宴的,例:拉班为女儿设婚宴(创2922)、参孙时代的7日宴席习俗(士1410-12)。在旧约年代,婚礼和信仰的关系不是很密切,属于民俗礼仪。直到次经《多比传》才开始记载一次当年婚礼的仪式,强调了几个元素:

a. 避免淫乱,必须娶同宗族女子为妻,不能娶外邦人(尼1323-30;拉1010-11);

b. 按照摩西律法书的定例;

c. 需要有父亲为儿女写婚书;

d. 开始吃喝;

e. 送入洞房并在睡觉前向主祷告。

5. 新约记载的具体婚礼只有迦拿的婚宴。从中可以知道这婚宴:

a. 阖府统请─耶稣的母亲和门徒也有出席;

b. 有女人;

c. 有宴会总管─也就是今天婚庆公司的部份工作;

d. 有佣人;

e. 要喝酒。

6. 到了初期教会,由于期待基督很快再来,所以门徒开始讨论独身。首先,耶稣在圣经中并无结婚的记载,在教会传统中也视他为独身;加上后来保罗的独身论点“我对没有嫁娶的和寡妇说,他们若能维持独身像我一样就好”(林前78,《和修版》;下同),渐渐使初期教会的信徒认为“你还没有妻子,就不要想娶妻。”(林前727)因为反正在天国之中,“那有妻子的,要像没有一样”(林前729)。这个论点,渐渐演化成为教会的神职人员守独身的传统。 

二、婚礼在教会中的发展史

1. 奥古斯丁(Augustine, 354-430)在《论婚姻的好处》一书中,表达婚姻的目的只是用来实践“生养众多,遍满全地”的使命。一切不是为生育的性行为都是罪恶,而为生育的性行为则是以生育的美善弥补了性行为的恶。由于奥古斯丁对西方教会的影响达千年之久,所以从“教会传统”来看,婚姻和生育是紧密相连的。

2. 在初期教会的时代,一夫一妻的制度尚未在希罗世界中通行。圣经只要求教会领袖(执事、监督等)“只作一个妇人的丈夫”(提前3212;多16)。多妻制和一夫一妻制的冲突,随着西方教会罗马化,渐渐演化成今天的一夫一妻制。

3. 早期教会的婚礼主要是在家中举行。直至7世纪宗教势力逐渐涉及民事范畴,为了避免秘密结婚(非一夫一妻)和近亲通婚,教会希望信徒在教会前接受牧者祝福。所以新人在家中举行婚礼后,会到教会举行“婚姻祝福礼”。到了12世纪,教会更重视一夫一妻和反对近亲通婚,不再接受在家中结婚,并且要结婚的新人3次公告。在部份地区,结婚新人的名字更要公告在不同平台上,让人有14天提出反对的机会。

4. 在近代去基督化的情况下,婚姻渐渐由神圣的盟约变成一纸婚书。不过,很多结婚的新人都不想单从民政局领证,而想有一个红地毡上的婚礼。因此,婚礼场地渐渐由教堂移师到不同的酒店。即便是低调结婚或外地结婚,大部份新人也会和家人吃一顿“便饭”。这代表在我们的心底和文化的传承中,婚姻仍然是值得庆祝、应该公开宣告,而且要受到亲友认可。 

三、婚礼的核心元素

1. 在西方基督教会的婚礼传统中,以下5项是不可或缺的程序:

a. 愿词─就是“无论生活顺逆、健康疾病”和“我愿意”的部份。这代表婚姻是自愿的,并不是盲婚哑嫁、包办,甚至强逼婚姻。虽然自由恋爱不一定带来美满的婚姻,但婚姻是人生重要的转变,出于自愿非常重要!

b. 誓词─就是“我奉神之名,娶/嫁你某某为妻/夫,无论安乐困苦……我都爱护你直到终身,这是我所立的庄严誓约”的部份。奉神之名立下终身的盟誓,是多么神圣,而且这个婚姻盟约,直到生命的终结都有效力。配偶死后另娶(尤其是短时间内另娶)虽然不容易为人接受,但并没有违反这婚约。

c. 交换信物─今天大部份人都用戒指作为信物。关于戒指的使用有不同的传说,其中近东不少民族使用戒指作为印章,就好像今天的签名一样。所以,使用戒指就是代表夫妻享有共同的权力。罗马人把戒指戴在左手无名指上,因为认为这只手指直通心脏,代表这是由心而发的盟誓。在宗教改革以前,普遍的人不是在婚礼中交换信物的,而是在订婚之时(参创38章犹大留下信物给她玛)。在订婚时交换信物,代表这婚姻的确实。在宗教改革以后,改为在婚礼中交换婚戒,20世纪初开始使用钻石戒指,因为它象征“永留存”。总括而言,婚戒代表分享权力和由心而发,这也是婚姻中夫妻关系的体现。

d. 签署婚书─婚礼是神圣事务和民事的结合,虽然天主教会称为“圣礼”,但婚礼也牵涉民事安排,所以中国的婚礼往往在民政处举行。有些地区容许神职人员负责婚礼的签署婚书,但最终仍然要在民政机关登记。

e. 牧者按手祝福─7世纪之前的婚礼是在家中举行的,但随着欧洲基督教化,新人开始到教堂门口,接受主教或神父的祝福。他们会用祭披(袍带)包裹覆盖新人的手,确认这个盟誓在主前而立,并且向众人宣告他们成为夫妻。

2. 从礼仪学的角度来看,婚礼是唯一一个不能由神职人员完成的礼仪,必须待夫妻二人把它圆满完成。那就是中国人说的“圆房”,或者圣经说的“二人成为一体”(创224)。圆房是婚姻既成事实的必要方式,所以普遍的基督教宗派反对婚前性行为,因为那构成了礼仪上的“事实婚姻”。因此,在部份国家中,婚后拒绝行房或未能成功行房,可以判婚姻无效。 

四、中国式基督教婚礼的实验

以下分享一下我的本色化(中式)基督教婚礼崇拜。

A. 序言

汉朝班固的《白虎通德论》〈卷九:嫁娶〉记载:什么是婚姻呢?在黄昏的时候行礼,所以称为‘婚’;这个女子因为有了丈夫而成为妇人,所以称为‘姻’。我们在黄昏的时候行礼,因为太阳正要下到阴暗之处。黄昏,即是婚礼之吉时,正是阴阳相交之时。 

B. 五迭崇拜的礼仪

整个礼仪分为五迭,首三迭以基督化的“拜天地、拜高堂、两相拜”为基础,强调“天地之主宰、挚亲家人、夫妻二人的彼此立约”。根据《汉语大辞典》,“拜”字兼具“崇敬”(如“崇拜”)、敬意礼节(如“拜候”)及达成某个礼仪的过程(如“拜师”、“拜堂”)之义。这个字深化了整个基督信仰与中华文化的结连。

1. 一拜天地之主宰的方式,主要包含觐见礼及圣道礼。十字架圣号采用唐朝景教的“十字莲花”,它是基督教在华最古老的十字架图像,象征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遇。

2. 二拜高堂的礼仪,主要强调教会社群的参与,无论是新人的信仰见证,或是好友至亲的分享,都在激励整个崇拜群体了解婚姻的意义并在生命中活出来。拜高堂的行动同时表达新人对亲朋好友的感谢。

3. 夫妻相拜的内容,主要是把平常的誓词和愿词本色化,并融合在崇拜中,以适应大部份只以西式礼仪举行婚礼之教会的礼制,并合符婚礼成立的要求。礼仪把山盟海誓基督化,并连系至圣经中神与以色列民定誓约的模式。互换信物采取中式做法,以雁为记,以取其逐阳而居、长幼有序及一夫一妻的意义。结束时以击掌为誓及鞠躬为盟。主礼人宣告婚姻成立后,就在律师的见证下签署文件作合法结婚的证明。

4. 第四迭为同牢合卺,也就是圣餐:

a. “同牢”是指新婚夫妇共食同一牲畜之肉,在古代有男性向女性分享祭祀权力的意思,代表男女地位相同。“合卺”是指夫妇换杯共饮。破瓠为二,合之则成一器,剖分为二,分别盛酒,象征婚礼后夫妇两人合为一。传统上合卺使用匏瓜,匏是苦的,用来盛酒必然甜苦交织,喻意夫妻要一同经历欢乐与苦难。同时,匏既分为二,夫妻共饮合卺酒,更象征夫妻合二为一,永结同好。

b. 这个行动与基督教的“一饼一杯”有明显的共同点,使整个婚礼变成强调新人“成为一体”的礼仪,共领基督的圣体、宝血,正是基督教信仰中的同牢合卺。新人藉同牢合卺表达甘苦共尝;基督徒藉圣体、宝血代表同喝苦杯,同期待天国盛筵。圣餐使用新鲜发酵的面包,因为新家庭应该成为天国的面酵,拓展神的国度。〈大祝谢文〉藉以马忤斯复活圣餐,强调基督与新人同行低谷“以马忤斯之路”,并因主的身体擘开,让信徒得以看见他真实的临在。

5. 第五迭为馂余设衽,进入世界:

a. 这个部份的礼仪原意为吃毕冷饭残羹,送入洞房,作婚姻成立的依据。在是次婚礼的实际操作中,是邀请会众同领灵粮后,一同祝福新人的婚姻美满,同时鼓励新人进入世界之中,作神美好的见证。新人使用次经《多比传》的祷告,继承以色列人的传统婚姻祝福,同时邀请家人、家中长辈及牧者祝福,藉四重的祝福完成整个聚会,鼓励新家庭成为世界的祝福,也祝福新家能在生育及灵性上拓展神的天国。

b. 以下是《多比传》的祷告:

“我们列祖的神,你是配得称颂的,

你的名当受颂赞,直到千秋万世。

愿诸天和全地都颂扬你,直到永恒。

你造了亚当,又造夏娃作他的帮手和支柱:

人类便从他们二人而生。

你说那人独居不好,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

我现在要娶这妹子为妻,并非出于情欲,

乃是出于真心真意。

求你怜悯我俩,祝福我们白头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