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课 读经员

教会都说自己重视圣经,但崇拜时间的安排,就真正反映出教会对于圣经的看法。许多教会的崇拜并没有读经的部份,也没有专门的读经员。 

一、不同年代的读经员

1. 以色列人的信仰一直都是靠背诵和口述相传,以此记着神的话语。“示玛”(申64-8)就是他们要背诵的典型经文。圣经中也有很多“看哪”、“忽然”之类的口述文字,因为以色列人的信仰本来就是口述的传统。

2. 王国成立后,贵族的儿女开始接受教育,就有了像巴录一样的书记(耶364-10),专门记载和宣读神的话语。在约西亚王的年代发现了律法书(王下228-10),加上以色列人后来亡国被掳,民族意识抬头,也导致他们重视读经和传承文化。

3. 当律法书成为以色列人珍而重之的宝卷后,书写、诵读就成为他们的文化。例:尼88说回归的以色列人聚集时,“清清楚楚地念神的律法书,讲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百姓听过圣言的解释后“都去吃喝,也分给别人,大大喜乐,因为他们明白所教训他们的话。”(尼812)可见读经具有改变整个民族的能力。随着会堂兴起,读经成为会堂的主要功能。耶稣也曾经担任读经员,翻开以赛亚书,宣告他的使命并加以解释(路416-30)。

4. 基督教会继承了犹太会堂的传统,重视读经;可惜在8世纪查理曼大帝当政以后,把崇拜的语言统一为拉丁文,让很多人听不明白,以致读经的角色被矮化了。

5. 直到宗教改革后,教会重新重视圣经,而读经员的地位也提升了。但因为教会认为读经员不应该加入语气(属于诠释圣经的行动),于是读经变得缺乏语气,圣经只有分析和理性解释,以致会众缺少尼希米记所描述的喜悦和满足。

6. 在礼仪运动后,读经的模式越来越多元化,也趋向复兴。透过艺术、科技和媒体,使读经越来越丰富。不过,有时也要反朴归真,以免把读经变成艺术表演,使会众的注意力从神转移到读经员身上。 

二、为什么要朗读圣经?

1. 诵读圣经,是要让人更加了解经文,从中指向神。读经员读得好,会帮助会众对神和人的关系有崭新的看法,因为圣经本身就是两刃的剑,可以刺入人心,使听的人满足而回(来412)。

2. 有些人说读经不应该有语气,认为这是在解释圣经。但是没有语气也是一种解经。以色列人是口传历史的民族,靠着“口”去传播圣经,所以讲的时候要绘影绘声,别人才记得住,特别是故事。没有语气,就是把故事毁掉了。朗读圣经是专职的事奉,要花时间去预备经文和准备如何演绎,就好像诗歌班和敬拜队练习一样。朗读圣经需要充满热情,由心而发地服侍。 

三、如何朗读圣经?

A. 经文分析

1. 拿到一段经文后,无论它的长度如何,都要先作经文分析,了解经文的种类和上文下理,并要留意经文的形式。例:保罗的神学思辨、旧约的战争场面、启示录的天启文学、诗篇的文艺作品等,彼此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2. 简单来说,演绎的手法可以分为叙述性/故事性经文、教导性经文、呼吁性经文、诗歌体裁等。按照它的文学类型对应适当的读经方法,就不会把故事变成诗篇那样朗读了。 

B. 经文预备

1. 分析经文的类型后,就要开始研究经文的处境─到底它是谁写的?作者在什么处境中写作?例:保罗写信给腓立比教会时充满喜乐;但他写提摩太后书时,则像老人语重心长地教导儿子。

2. 接着要分析经文的礼仪处境。如果超过一段经文的话,两段经文的关键是什么?有没有关键词要特别加重语气?有需要的话,可能要和讲员沟通。

3. 华人很重视《和合本》,但它是1919年翻译的,到现在已经超过100年了,当年的中文和今天的肯定有很大分别。我们不妨对照不同的译本,甚至是原文字典。每个译本都有不同的重点,有些比较重视文字的通顺流畅(如《当代译本》),有些则比较重视直译(如《吕振中译本》)。

4. 随后,要以经文作为祷告,在事奉前读出和默想,甚至代入作者的角色幻想是自己的故事,向神做同样的祷告。也可以参考“祷读法”(Lectio Divina),就是选出一句金句或者经文的精华,不断背诵和重复祷告,让自己进入经文之中。 

C. 演绎方法

上面的理论就像修炼武功的内功,而演绎方法就像外功,两者都得重视。

1. 开始时先大声读出经文,这样就会知道自己有多流畅,哪里会卡住。

2. 粗略地读过一遍后,就要开始仔细地处理经文。要找出整段经文的钥句或钥词,就是整段经文的重点。例:“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创1:3)到底“神”是关键、“光”是关键,还是“说”是关键?一方面我们要和讲员沟通,另一方面也考验我们对圣经的认识和训练。

3. 要留意不同的经文有不同的诵读速度。普遍来说,读经的速度是每分钟120-200字左右。要拿个秒表,去量度自己读得有多快。可以用顺口溜,训练自己掌握合适的节奏,但应以自然为主。

4. 节奏非常重要,读经必须注意节奏和停顿。钥词在哪里,重拍就在哪里!深呼吸一口气,停顿不说话不是错,而是留白。另外,在朗读之中,最美丽的部份就是排比句。例:诗19:7-9,一层接一层的压下去,会带来非常有层次的信息。要控制好节奏,必须做好断句,在经文清楚标明在哪里吸气。

5. 音量:

a. 大部份教会都有麦克风,但我们不一定留意它的用法,必须先咨询负责音响的肢体,也不妨在崇拜之前试音。读经时要特别留意音量的差异,哪里应该大声,哪里应该轻声。

b. 3个小方法:

  善用“近麦效应”,也就是越靠近麦克风,声音的低频段就会越容易进入麦克风,但要注意这也很容易导致“喷麦”。

  保持用麦克风时的力量,微声的话也要盛载一样的力量,不能有气无力。

  千万不要耸肩呼吸,因为这样吸入的空气比较少,不利于用声。

6. 接着是音调。新手的姊妹往往都是用哭腔读,或者把声调提得过高;弟兄则把音调压得太低,并非以朗读的方式去呈现经文。读经员可以摄录自己朗读的情况,看看神态、声音怎样,从而改善。

7. 在眼神接触和视线方面,读经时要看会众,不要只顾低头看经文。建议用18号以上的字体打印经文,甚至只印在纸的上半页,这样就可以边读边看会众。因为听众接收讯息7%是听内容,33%是听语气,60%是看动作。眼睛是灵魂之窗,所以也要用眼睛说话,让人感到你是真诚和可靠的。只要不读得太快,就会有时间看看会众,而且不用注视一个人,而是看一片人。

8. 接着是动作。很多人怕读错,所以持续把手指放在经文上。最好的方式和唱歌一样,就是两腿自然分开(大概肩膀阔度),然后手放在讲台上,自然放松。肢体语言不用太多,最重要是画龙点睛,让人能够更加明白你读的话。肢体语言可以保持久一点,然后回复到最自然的姿势。自然为主,不应夸张。

9. 读经前的序言和结语:

a. 很多人在读经开始时说“早安”、“平安”等话。传统礼仪给了我们非常好的例子。例:读启79-17时,先介绍经文、页数(如适用)和它的简单意义:“请聆听上主的圣言,记载于启79-17,当中表达了上主会擦去一切的眼泪,成为我们的大牧者。”

b. 读旧约或书信后,传统礼仪建议默想片刻(5秒左右),然后以启应的方式说:“启:上主的道。”“应:感谢上主。”读福音书则说:“启:耶稣基督的福音。”“应:基督,我们赞美你。”如果在复活期之中,就可以在“赞美你”之后加入“哈利路亚”。

四、读经员集体训练

做读经员一点也不容易,有些教会为了保证素质和善用恩赐,只有4个读经员。但是崇拜是集体的事奉,有责任推动不同的弟兄姊妹参与,所以要提供集体的训练。如果要进深训练的话,可以演一些圣剧,或者为读经添上更丰富的创意。

五、总结

1. 崇拜中的圣经宣读是一个循环。我们宣读圣道,更用自己的生命活出圣道;聆听者就会被这圣道感召,也被圣道塑造,最后达到一个良性的循环。

 

2. 晚清着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翻译要“信、达、雅”兼备,也就是忠于内容、有效传达和雅俗共赏。相信这也是我们读经的原则。

3. 我们今天传讲的圣经,是归神为“圣”的;而作为读经员,也是神圣的职分,理当珍而重之,锻练自己对圣经的认识和对技巧的掌握。最重要的,是对圣经的热情。别人看见你热爱圣经,也必定能够激发他们对圣经的爱。

4. 读经示范:尼8:1-4上、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