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一课 崇拜中的祷告

本课谈到在崇拜中的集体祷告事奉。我的教会称崇拜的统筹小组为“崇拜祷告部”,因为崇拜就是一场有格式的长篇祷告。而且崇拜是集体的,所以祷告就是公祷,和私祷的随心随性不同。 

一、圣经中的祷文

圣经中留下了许多祷告的典范。

1. 有些祷告是记录下来的祷文,例:不少诗篇都是写好的祷文,并配合韵律,让人可以一同唱颂。

2. 有些祷告是人与神之间即兴的对话,例:所罗门向神求智慧(王上3:3-15)。

3. 有些祷告是即兴与祷文的美丽结合,例:马利亚的“尊主颂”(路1:46-55)。这个祷告在结构上和哈拿的祷告(撒上2:1-10)非常接近。虽然马利亚看见天使是突然的事,她也是用即兴的祷告回应,但因为她所受的犹太教育,让她非常熟悉哈拿的祷告,所以立时能够用自己的方法唱出这首名垂千古的尊主颂。

二、即兴祷告与预写祷文

1. 可能我们没有留意,其实我们的祷告是充满格式的。例:谢饭时会说:“感谢天父,赐我饮食,求主洁净,食后平安,奉主名求,阿们。”

a. 感谢天父─是称谓与感恩。

b. 赐我饮食─是主祷文的内容:“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太6:11)也是这次崇拜的主体。

c. 求主洁净─不知道是否和旧约的食物洁净条例有关,还是怕食物不干净。

d. 食后平安─华人很需要平安和健康。

e. 奉主名求,阿们─把圣子的角色加进去。

所以在这个祷告中已经有圣父和圣子两个位格在其中。虽然属于私祷,却是一篇扎实的祷文。

2. 在一般教会中,崇拜的祷告往往由牧师或者主席负责,而弟兄姊妹都惯常使用即兴祷告的方式,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没有刻意预备。在礼仪教会中,祷告文则是预先完全写好,连一点发挥的空间也没有。

3. 即兴祷告的优点在于灵活,可以和时代接轨;缺点却是没有严谨的结构,而且视野比较狭窄,通常都会关心教会的活动、弟兄姊妹的健康,或者一些和当时有关的课题等。礼文祷告的优点,在于内容深厚扎实,具有圣经根据,视野比较广;缺点却是缺乏灵活性,而且如果未能掌握技巧的话,会流于读稿。

4. 我的祷告往往都是全稿的。我会搜寻不同的代祷元素,如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一些较少人留心的需要,还会配合主题去祈祷。由于我的教会有经课集,所以我会先从经课中找出核心元素。例:经课集提到基督是活水,我就为非洲缺乏食水来祷告。 

三、祷告的对象

1. 无论是即兴还是预写祷文,一些核心的元素都是不可或缺的。好像写传统信件一样,要有抬头,就是祷告的对象;结束时奉主耶稣基督名求、阿们等。

2. 祷告是以三一神为导向的。有一句圣餐的礼文说出了我们整个祷告思维中的三一神学:“全能的神圣父,愿一切崇敬和荣耀,藉着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内,并在圣灵的团契中,都归于你,直到永远。阿们。”我们今天所有的祷告,都是这句完整句的简化版。

3. 我们是藉着圣子,在圣灵内向着圣父祷告的。用严谨的神学来说,直接说“耶稣啊……”,然后“奉主耶稣基督之名而求”,是对三位一体神的不准确理解。也有些人为了全部包揽,开始祷告时就说:“亲爱的天父,亲爱的救主耶稣,亲爱的圣灵保惠师”。这也是在神学上不完全正确的祷告方向。当然,如果弟兄姊妹这样祷告,我们应当教育他们,而不是责怪他们找错对象,而且神也不会因为我们向错误的位格祷告而不垂听。 

四、祷告文格式

1. 崇拜中有不同类型的祷告。礼仪教会的祷告,不一定都有复杂的格式,例:《垂怜颂》(Kyrie)只是“求上主垂怜。求基督垂怜。求上主垂怜。”礼仪教会有很多类型的祷告:和礼仪节期紧密相连的聚集的〈本日祝文〉、邀请圣灵临格的〈求降圣灵祷告〉,也有回应圣道的〈信友祷文〉。非礼仪教会就简单得多,往往只有主席的祷告,或者由牧者带领的牧祷,主要为了带领大众祷告而设。

2. 这里分享〈信友祷文〉,祷文的焦点非常清楚,分别是为了:

a. 普世的关注;

b. 普世教会的需要;

c. 国家和地方的发展,为执政掌权者以公平公义治理百姓祷告;

d. 为本地教会和本地圣职人员的需要;

e. 为已离世者;

f. 为个人的处境祷告;

g. 以主祷文作为结束。

这是一个倒三角形,先大后小:先普世,后个人。这样,崇拜不单关注个别会众和堂会的需要,也关心全人类的福祉,值得我们参考。 

五、公祷文的范例

公祷文其中一套最出名的结集作品,就是圣公会的《公祷书》,大至圣诞和复活节崇拜,小至求晴、求雨的祷文也包括在里头。缺点是会让我们的祷告缺乏弹性和生命,优点却是可以帮助“不懂得祷告”的弟兄姊妹祷告,并在神学和祷告素质上都达到公祷的水平。以下是圣公会的第四式公祷文: 

我们要为教会和世界祷告。全能的神,恳求你使一切承认你圣名的人,都能在你的真理中合而为一,叫他们在你的爱中生活在一起,并在世上显明你的荣耀。

(静默)

主啊,求你怜悯。

垂听我们的祷告。

求你引导本地和所有国家的人,都遵循正义与和平的道路;叫我们可以互相尊重,为公益服务。

(静默)

主啊,求你怜悯。

垂听我们的祷告。

求你使我们对你亲自创造的大地,都有一颗尊敬的心,叫我们能够正确地应用大地的资源去服务他人,将尊贵荣耀归与你。

(静默)

主啊,求你怜悯。

垂听我们的祷告。

求你赐福给一切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人,叫我们可以在他们当中服侍基督,像基督爱我们一样,彼此相爱。

(静默)

主啊,求你怜悯。

垂听我们的祷告。

求你安慰及医治身、心或灵性上受苦的人;在他们的困境中,赐给他们勇气和盼望,并将你救恩的喜乐带给他们。

(静默)

主啊,求你怜悯。

垂听我们的祷告。

我们将一切已经去世的人托付与你,求你怜悯他们,愿你对他们的旨意得以成全;我们亦求你叫我们和你所有的圣徒,都一同有份于你永远的国。

(静默)

主啊,求你怜悯。

垂听我们的祷告。

天父啊,愿你的国快临:我们是你的仆人,又是现在靠信心生活的人,求你使我们能够满怀喜乐,看见你的圣子在荣耀威严中再临;他是我们唯一的中保、为我们代求的耶稣基督。阿们。(总结祷文七)

以上明显就是从大到小的“倒三角”祷告,最后又把荣耀归给神,带到基督徒的终末观。会众也可以参与这篇祷文,而不是完全由主领者说出。如果连每次10秒左右的静默也计算在内的话,这个祷告大约3-4分钟,会众不会太累,也有反思和参与的空间。

六、加入时效性

1. 上面的祷告虽然有完整的神学,但是缺乏了“画龙点睛”的生命力。这是因为所有祷告都“神性充满,人性欠奉”,过度普遍,失去了时效性。神学家巴特(Karl Barth, 1886-1968)曾经说过:“一手拿报纸,一手拿圣经。”其实这对祷告也是有效的。我每次主领崇拜祷告,都会于前一晚写好完整的祷文,然后第二天早上看着新闻,不断加入和调整祷文,例如把水灾、战争、疾病、去世等消息加入,尽力让这个祷告帮助弟兄姊妹回应神。

2. 虽然加入时事非常重要,但我们不能在祷告中爆出一些太厉害的内幕消息,例:某人突然死了(而众人是不知道的)。会众会在震惊之中而无法继续专注祷告,这些应该留待教会的报告环节。 

七、公祷是否适合使用方言?

1. 在一些比较重视圣灵工作的教会中,很多人祷告时加入方言,甚至公祷也如此。这是部份教会的传统,让圣灵亲自感动弟兄姊妹祷告。但是作为集体的祷告,保罗在林前1413-19说过,讲方言的,必然需要有翻方言的人。我们要用灵和理智来祷告,也要兼顾会众是否能够明白这些祷告的意义,并且一起回应“阿们”。这正是集体祷告和私人祷告的差别。

2. 这个理论也可以应用在一些具有争议的事务当中。当会众对某些事的看法未能一致的时候,公祷需要较为“超越”,求主赐下合一,引导大家找到合适的方向。

八、祷告的姿势

1. 传统的祷告方法是闭上眼睛、低头、双手合十;但是也有人举目望天祷告,或者举手敬拜赞美。眼、头、手放在哪里,其实代表着我们祷告的心态。1960年代以前,崇拜的设计往往以悔罪为主导,所以低头代表谦卑,闭眼和合十都代表专注。今天在敬拜赞美中的祷告往往扬声举手,代表敬拜者对神的热情和高举。

2. 在早期教会的绘画中,信徒祷告是开眼的(其实如果我们使用祷文,也必须睁开眼睛读)。另外,他们的手不是举到头顶之上,而是双手翻开和微微张开,平放腹部前方,意思是以双手承托祷告,上达神的耳朵。这就是姿势反映心态。

九、祷告的用词

1. 祷告的用词反映我们对神的态度。例:传统的圣餐礼文是很谦卑的,表达尊卑分明的关系:“我们就是拾取圣桌下的零碎,也是不配,求主施恩怜悯。”不过,我们不再是奴仆,而是神的儿女。今天的祷告很多都是亲密的,好像“天父爸爸我求你……”“孩子很需要什么……”。不过,我们除了跟神有亲密的关系,也要知道他是神。

2. 最好的做法不卑不亢。我们不会僭越,对着人宣告他们得着医治,或者宣告世界的罪恶全得洁净,因为我们并没有这些能力,神才有。我们也不会过于自卑(除非在大斋期认罪之时),因为深信神与我们一同作工,并且我们能够坦然无惧的来到神的施恩宝座前。我们虽然渴望祷告即时有效,但也不如此求,因为神有自己的心意和时间。他必垂听,也是有求必应─必定“回应”,但不一定“应允”。

3. 祷告时可以多用“我们”,考虑整个群体的需要和祷告,代表弟兄姊妹发出心底的呼求和集体的主观声音,这样会众才能说“阿们”(背后的意思是“实实在在”和“诚心所愿”)。 

十、总结:祷告的4个向度

1. 祷告是上下的交流,是神与子民的互动,但我们同时要扩展祷告,因为祷告是有长阔高深的:

a. 横向─由世界,直到个人的需要;

b. 前后─由古今,直到基督再来的日子;

c. 内外─由个人的生命反省,直到实践信仰的方法。

2. 罗马人有句话叫“祈祷律、信仰律、生命律”(Lex Orandi, Lex Credendi, Lex Vivendi),用圣乐法就是“唱所信,行所唱”。我们祷告的内容,就是信心的基要内容,更是我们的生命所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