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三课 本色化崇拜再探:如何迈向崇拜本色化 

中国人敬天,建造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基督教拜神,建造教堂、唱诗歌、读圣经。中国文化和基督教崇拜是彼此对抗,还是可以彼此融合,互相增益?怎样由“基督教中国化”,转化为“中国基督教化”?中国人固有的深厚文化、传统和习性,和西洋文化有别。基督教既是华人能相信的宗教,所以基督教中国化,为主修平道路,建立中国人与基督的桥梁,是我们的责任和当前任务。我们的目标是中国基督教化,让全国十数亿人都能够认识基督,而海外华人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文化、艺术、传统,用母语赞美神,就像五旬节时门徒用“乡谈”讲说神的大作为(徒2:8),使人惊奇和归信神。 

一、骨子里的本色化

1. 本色化有不同的程度。我老师主张彻底的本色化,就是不能当“香蕉”(黄皮白心)。也就是说,不要高声说自己本色化,却老是在唱《奇异恩典》、《你真伟大》等西洋圣诗,而必须写出属于自己文化的音调和文字。

2. 的确,西洋圣诗是全球基督徒的共通语言。我们今天活在网络时代,“地球村”的影响特别强,随手一按就上了外国网站。其实,无论唱古今中外的作品也没有所谓,但如果这些作品和自己的生活脱节,就会失去崇拜需要我们参与的目的,成了表演。

3. 本色化,就是要找出在我们骨子里的最原始东西;简单来说,就是母语。母语的讲道和聚会,排他性很强。另外还要有母语圣经和母语圣诗。

4. 崇拜要关注身处的小区和处境,要为所在的省市祷告,记念“今天建设路撞车”、“城关那边有火灾”等。这就是骨子里的本色化。

5. 本色化关乎适切性,也就是适切时间、适切地点、适切参与者、适切情况等。本色化的本质,就是要流露本相,彰显神创造的本我,不能“对牛弹琴”。要留意,大家的本色不一定相同。取得大部份群众认可是重要,但不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一样重要。每个群体的本色化方式都不一样;该怎样做,没有绝对的答案,需要花心思摸索。

二、本色化的大忌

1. 本色化是流露本相、真我,但是崇拜要持守规范。崇拜有内容、结构、风格,本色化是风格的延伸,不能改变崇拜是信徒和神互动这本质,也不能改变神启示、信徒回应的崇拜本质。这正是当年利玛窦因为祭祖问题而导致礼仪之争的原因!崇拜的本色化要服膺于正确的神学和真理;任何行动,都要合乎信仰。

2. 本色化的过程,要面对大大小小的问题。初期教会也曾就本色化的问题争辩。例:外邦人是否需要行割礼(徒15:1-11),能否吃不洁之物(徒11:1-18)等。但是,对于原则性的问题,教会就要守住。例:在圣餐中不能随便吃喝、饥饿醉酒(林前11:20-22),或者监督只作一个妇人的丈夫(多1:5-9)等。

3. 本色化并不是复古主义,例:在大湾区生活,就要听粤曲、粤剧,唱粤语小调圣诗。我们要强调的是传统精神的现代化,为年轻人带来传统的古朴厚重,同时为长辈带来活化的传统艺术,而不是盲目仿古。

4. 本色化并不是排他。西洋圣诗有其传统地位,敬拜赞美的诗歌有其热诚和力量,也成了我们的本色。外来的神学思想、信仰表现、音乐、崇拜礼仪,都让我们增广见闻。我们的信仰透过不同民族和人民与神的互动,有所学习;我们与神的互动方式,也会增强。

5. 本色化不是卖弄自己的文化何等高超、何等本地化,而是一个重新发掘自己文化的过程,从自己的本质中,看见神的真善美。这个过程需要慢慢撒种,终有一天必定看见成果。

三、怎样本色化?

A. 重寻真我

本色化不单是在音乐上采用亚洲音乐,而是要重寻真我─最适切自己呈现的模式。事实上,我们有个挺不本色化的情况,就是日常唱的诗歌(可能是《赞美之泉》、约书亚乐团),并崇拜预习唱的诗歌(可能是小敏),跟崇拜时唱的(可能是《新编赞美诗》)有很大分别!为什么我们最喜欢又合符信仰的诗歌,不能在崇拜中唱呢?是崇拜脱节了吗?为什么我们领聚会,为了合一/诗歌本,忽视了引用会众的声音? 

B. 本色化的步骤

1. 临摹─找出别人好的作品来学习,可以学效历史悠久的西方教会和东方教会的模式。依赖西方标准,因为他们有扎实的内容,而且有丰富的参考性。翻译西洋的诗歌是必须的,但总不能停在《奇异恩典》、《你真伟大》,或者是现代诗歌。必须自己创作,发扬“中国好诗歌”的梦想和使命。

2. 认识自己的本质─认识自己的羊,知道他们的声音:

a. 音乐方面,如何结合粤曲、昆曲、京剧等艺术作品和基督教诗歌呢?有些特有的音乐素材,如粤曲工尺谱的长音,可否渗入诗歌作品之中?在粤语作品中,近年越来越多诗歌加入粤语口语,受到粤语群体的认同。

b. 讲道方面,本地语言是否有助更好的解经?

c. 教堂设计方面,本地的物料、建筑工艺,都可以成为教堂/礼堂设计的一部份。

3. 把世俗“圣化”:

a. 结合世俗元素和神圣元素,例:把用在演出、迪士高的舞台灯光及投影机,转化为彰显神的工具。当年巴赫和马丁‧路德都使用许多世俗的音乐,融入宗教音乐之中。世俗音乐和宗教音乐是不断互动的,例:《绿袖子》(Greensleeves)成了《婴孩是谁歌》(What Child is this);《奇异恩典》变成流行曲,被世人传唱。也有佛教的调子如《普陀调》,改为《恭敬赞美歌》(《新编赞美诗》138首)。

b. 要留意“联想”的问题,就是一些民谣本来已经带有强烈信息,任何修改都会让人联想到原来的歌曲。要避免采用这些作品。

4. 融合不同的风格─例:1930年代美国传教士范天祥(Bliss M. Wiant, 1895-1975),结合了中国古调和西洋四部合唱。红砖绿瓦的礼拜堂就是这个阶段的作品,运用了西洋的水泥钢筋,加上中式的瓦当,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新风格。使用自己的文化、语法、音乐特色、精神,创造新的作品,创作过程很艰难,必须有先前努力积累的内容支持。

5. 创作出成熟的本色化作品─内容信息具有健全的神学思想,能够反映社会的需要,呈现地方的独特文化。我们从古老的东西带出新的传统,以现代的语言和独特的体验,向人传递丰富的信仰信息。期望我们都能一同奔走在这条本色化的道路上,创作出神学扎实的“新大公”,并反过来影响世界各地的教会。不过,关键还是要由“基督教中国化”,转化为“中国基督教化”。

四、本色化在中国教会中的挑战

本色化一定有难度。举个典型的例子,每年的春节都是不固定的,大斋期的日子同样不固定,通常春节有一半机会是在大斋期之中。一个是喜庆的日子;另一个是预备自己与基督同死、同埋的节期,要披麻蒙灰,甚至禁食。怎么办?难道叫弟兄姊妹不要快乐地过春节,却要为罪而哀伤?当别人都在团圆、吃年夜饭的时候,难道我们禁食?

1. 要接纳这是不同历法之间的差异,正如我们今天都会用阳历和农历一样,这只是两套历法对于时节的理解。

2. 要重新理解大斋期的意义,特别是圣灰日。其实它不仅是哀伤的日子,更重要是“当悔改,信福音”,所以和中国人“去旧迎新”的概念相似。找到共通点,就能够连结两个重要的节日。

3. 为了牧养的缘故,如果圣灰日处于春节第一周的话,今天也有教会把圣灰日聚会推迟一周,以免两者直接冲突。

五、本色化的前路

本色化不是要抛弃过去所学的,而是要集大成和融会贯通。例:两千年来欧洲没有放下希罗神话,只是基督教在4-5世纪兴起和本色化后,希罗神话渐渐成为了从属。今天基督教的信仰,如何透过本色化改写我们的文化?

1. 必须尊重本土文化。1980年代香港粤语流行诗歌兴起时,最先讪笑的人,竟然都是本地基督徒!我们若不先肯定自己的文化,没有人会为我们的母语和文化护航!

2. 必须用自己的视野和洞察力,观察、感受时代的需要和情况。今天普遍新的严肃圣诗,都关注社会的不公平、贫富不均、战争等问题。如何把这些内容纳入我们的作品,唤起弟兄姊妹的认同?

3. 必须有丰富的想像和创作力,贡献我们的崇拜。模仿已经不容易,但是否能够每次都有创新?每次的崇拜聚会都是崭新而独特的吗?有没有为弟兄姊妹带来新的思想和信息,还是来来去去都是老掉牙的内容?我们必须思想崇拜在时代中的价值和适切性。

4. 在技术方面,我们都有自己的风格,也会因背景和视野,可能比较狭窄和局限。所以多交流、多接受挑战、互相砥砺非常重要!别人的方法和视野不一定适合我们,但是他们的经验和创作,必定能够激发我们的想像力。

5. 崇拜是众人的事,要小心“曲高和寡”。我们有崇高的理想,但传给别人时,别人无法复制我们的成功经验。所以要花时间和负责崇拜事工的弟兄姊妹沟通,让他们理解作品的意义。例:教会的装璜设计别出心裁,但是没有人解释这些装修的意义,新会友不明白,旧会友也日渐淡忘。所以,我们要不时重温和解释,使全体都明白和记得这些装修的意义。

6. 1909年中国圣乐研讨会的一个讨论(在《教务杂志》中收录),是要让教会音乐在中国扎根,弟兄姊妹唱歌不跑调。解决方法包括培育儿童和年轻人,帮助他们学会读谱、唱歌,并欣赏优质的音乐。这是教会音乐人才的培育,也是教会崇拜人才培育之路。他们经历过好的聚会,才懂得设计好的聚会!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培养会众接纳新事物,也让他们藉着崇拜的艺术建立成熟的属灵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