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四课 崇拜更新的道路 

礼者,履也;礼就是精神,仪则是行动。基督教礼仪就是具有基督教精神、对神朝拜的行动。它是实践的神学,也是神学的实践。 

一、时间更新:吸收各年代的信仰精华

1. 历世历代的信徒都是我们的老师。不同年代对于崇拜有不同的着重点,今天我们的崇拜最重视什么,按照不同环节的时间分配就可以知道。你今天的崇拜缺少什么?最擅长什么?

2. 在崇拜内容上,教会要重回崇拜的时间神学焦点:

a. 记念─崇拜是传述神救赎人类的故事,由创造到堕落,由拯救到天国。在每一次崇拜中,我们重新述说神的救赎计划,藉着圣道与圣礼重新宣告神的救赎。

b. 实践─我们活在此时此刻、今时今世,用我们同声的赞美,同心地实践信仰,在世上活现神的国。

c. 预尝─每次参与崇拜,都是在预尝天上的赞美和羔羊的盛大婚筵。我们在世上看见那永恒荣耀的一刹那,预先经验圣徒相通,成为永恒天地赞美的一部份。

3. 礼仪有一种呼吸,具有节奏感。从最微小的诗歌节奏,到崇拜的节奏,再到宏观的教会年节奏,甚至我们生命的节奏。由于历史原因,基督新教的崇拜多失去了礼仪背景,又受到布道运动和世俗的表演艺术影响,留下了微观的节奏,失去宏观节奏。重新引入教会年历和经课,有助建立信徒的生命节奏。

4. 教会年历是一套整全的生态系统。意大利文的“ora”,同时解作“此时此刻”、“小时”和“用口作出的祈祷”。可见在基督教的国度中,祈祷(崇拜)和每个小时紧密相连。放大一点,我们藉着7天一次的主日崇拜,庆祝耶稣基督的复活;再放大一点,就是我们分享过的教会年;继续放大一点,其实我们的一生都是从“阿拉法”(开始)直奔“俄梅戛”(终末)。我们身处的此时此刻,每一秒都离终末更近,却又容纳在这个宏观的时间之内。神创造时间,也超越时间,无限的主更道成肉身,进入这受限的时间中。我们在其中,踏上这越来越像耶稣基督的成圣之路。 

二、空间更新:重新思考空间的布局

1. 神创造空间,人在这物质空间中与不可知的天国互相结连,在地若天。正如耶稣所说,“地”不在乎是基利心山还是锡安山(约421-24),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神圣空间。但是,有些地方的确和我们有一份特别的情感和结连。正如雅各做梦以后,发现那地方“是神的殿,也是天的门”(创2817),于是立下柱石表达他不会忘记这个曾经与神相遇的地方。

2. 在崇拜学中,东正教堂的布置强调神的临在和荣耀,也把空间圣化。天主教则多会开放教堂,让人可以进来休息、祷告,透过礼拜堂认识神,在社区彰显神的临在。

3. 教堂的空间,不单要考虑乐器、诗班席、讲台、圣餐桌等,更要考虑环境的设计,促进人与神的甜蜜相交,还有藉着美感、简约、灵活性去达致崇拜必须有的功能。另外,也要吸纳不同的礼仪艺术,去丰富崇拜空间,例:把中国人的书法和国画艺术,引入礼堂的装修之中。要思考怎样藉着艺术彰显神的临在,让空间促进人与人及人与神之间的接触。 

三、架构形式更新:重回基本步

每个教会,甚至每堂崇拜都有个别的特色。信徒的不同恩赐,像万花筒般配合成独一无二的形态。这是不能够复制的,只可以不断演化。但是,无论在怎样的崇拜中,必须坚守崇拜乃是神与人的相交─三一神启示,人类回应。教会历代传统以聚集、圣道、圣餐/回应、差遣为崇拜的架构,有良好的崇拜架构和比例,可以减低今天崇拜“头重脚轻”的情况。 

四、态度更新:哀伤变为喜乐

中世纪的崇拜是忧伤的,人们惊惧神审判的日子,害怕自己未及认罪神就来了,因而要进入地狱。但是今天,教会应该把整个崇拜的心态转化,回复到像初期教会一般,满心喜乐又被圣灵充满(1352)。因为每个主日都是庆祝耶稣基督光荣复活,每次圣餐都在预尝天国的盛宴!死的毒钩已经被耶稣基督所战胜。要记得崇拜基本的态度不是哭丧的,而是像尼8:10所说的:“你们去吃肥美的,喝甘甜的,有不能预备的就分给他,因为今日是我们主的圣日。你们不要忧愁,因靠耶和华而得的喜乐是你们的力量。” 

五、普世及本色化更新:扎根本地、胸怀普世

1. 每个教会的使命都是牧养自己的社群,但是我们也在普世教会之中(“我信圣而公之教会”、“我信圣徒相通”),甚至属于天上地下教会的一员。

a. 要藉着本色化,把基督信仰准确而适切地传达到所属的群体,以母语和适当的方法传扬基督。

b. 同时,我们共同拥有教会和信仰的数千年历史,这些都是我们的根,所以要吸纳世界各地和历世历代信徒的美好见证和优质作品,引入聚会之中,藉此透过更多人的视角,看见神的不同方面。

c. 我们也要努力贡献,把中国的信仰故事和赞美声音,跟世界各地的弟兄姊妹分享,为教会的合一,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2. 普世化和本色化的道路是艰难的,会面对误解。

a. 在普世化的过程中,我们吸纳历世历代信徒的敬拜模式,可能会被批评为“像天主教”。但只要是一主、一信、一洗、一神,不同派别和背景的信徒,都是天国不可分割的一分子。在这个纷乱的时代中,基督徒需要合一而不是分裂。像瞎子摸象一样,不同的看法让人更加看见神的不同方面,而不是引起彼此的纷争。

b. 正如在明清时期一样,本色化也会引起许多误解。人们习惯了保罗的“罗马思辩式”思维、西方诗歌、从西方翻译过来的书籍,失去了寻觅自己道路的能力。然而,基督教之所以能够拓展至整个罗马帝国,其中一个原因是保罗这些向外邦人传教的宣教士,以希腊人的方式(讲新学说),在最渴求新学说的地方(亚略巴古),告诉人应该认识“未识之神”(徒17:16-34)。这就是本色化传教。在食物洁净条例和割礼方面,使徒又多方忍让,对什么人就作什么人。然后,罗马人以他们强大的文化,融和了基督教,使它完全罗马化(正如今天称天主教会的礼仪为“罗马礼“)。新教在1807年进入中国,至今200年多,我们的信仰和我们的文化融合了吗?这种融合,在于一代又一代的信徒坚持崇拜神,并透过生命去见证神,最终让信仰扎根在我们的文化中。 

六、大公与个人的更新

1. 崇拜学是关于集体崇拜,但并不代表不关注个人的需要,因为集体的“我”,其实就是“我们”。教会不是机构,而是奉主名聚集在一起的人。各人不能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要关注集体的需要,特别记念世界各地有需要的人和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同时也关怀个别肢体的需要。崇拜应该让信徒之间更加紧密,透过平安礼表达真切的问候和祝福。

2. 耶稣是好牧人,认识他的羊,羊也认识他。我们若爱邻舍如同自己,就是在彼此牧养的过程之中。我们认识每个参与崇拜的人吗?如何建立彼此的感情与连结,跟处于人生高低起伏的每个人同行?如果教会每次崇拜一结束,所有人都鸟兽散,那就该好好反思了。

3. 传统崇拜缺乏个人接触。所以在礼仪的更新中,必须把大公的祷文和个人的生命连系起来。一方面要教育和分享这些礼仪的意义;另一方面,要在已经预备好的祷文或祷告中,加入对整个群体及所在地区的关怀,让会众知道具有历史及扎实的祷告并不抽离,而是能够跟生命结合。

4. 在网络兴起,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发生以后,全球教会都无法举行现场聚会,唯有学习在网络聚会的技巧和制作方法。网络既大公又个人。大公,因为它可以容纳来自不同环境的人同在一处。有些转成网络化的教会,吸纳了很多新朋友及已经离开本地的弟兄姊妹参与。个人,因为在网上聚会时,实际上我们在做什么也没有人知道。教会必须掌握网络的利弊,设计合适的方法,帮助弟兄姊妹透过网络崇拜神。 

七、创意的更新

1. 每周的崇拜都要保持创意。神是创造的神,从无变有,最具创意。人有创意,但是“日光之下无新事”,只是把不同的旧元素整合成新元素。崇拜的创意,在于追求更接近创造主的真善美而不断自我修正。

2. 教会应设立崇拜部,负责协调和帮助各人发挥所长。具体的创意或建议,可以透过这个部来分享和修正,并且认识前线事奉人员的能力和器材的极限,让每次崇拜都“再创造”(re-creation)。如果把这个英文字连在一起,就是“recreation”(娱乐);用神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使神喜悦,也是人能够怀着喜乐的心敬拜神。

3. 要训练弟兄姊妹习惯接受创意。有些教会害怕变革,可以尝试先在特别的日子(例:圣诞节、受难节、复活节)带来创意,会比较容易接受,然后才推展至主日崇拜。不过,当创意成为常规后,就可能会失去“重复”的恒常和可信度,每次聚会大家或许有一点点恐惧,不知道今天会发生什么事。所以,崇拜的框架应该稳固,让聚会有所依循。好像唱传统诗歌一样,正歌每节不一样,具有层次感;而副歌则是重复的,容易记忆。两者需要平衡地出现。 

八、总结:寻找每个时代的长处

1. 我曾经分享过老师的话:“我理想的崇拜,就是好像古教父时期般重视圣礼,好像中世纪般强调神的超越性,好像改革时期般重视圣经,好像启蒙运动时代教会着重理性和圣道,好像灵恩运动时代教会重视圣灵的感动和启示,也像这一刻教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并跟时代接轨。”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我再加一句:“要像网络时代的教会一样拓展和连结。”

2. 地上的崇拜,只是天国合一崇拜的预尝。不同地域和模式的崇拜,都让人看见神的不同角度。每个时代都有本身的长处和弱点,活在今天资讯时代的好处,就是能够吸收各家之长。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正是教会恒久的使命,要宣扬信仰中那超越古今未来的奥秘─基督曾经受死,基督今已复活,基督将要再来。

3. 崇拜是实践的神学。在实践过程中,必会遇到无数的跌跌撞撞,有成功,有失败。每个群体和神沟通的方式都不一样,所以要谨记崇拜的风格可以多变,框架一定要坚固,而内容则是永恒不变的,因为崇拜的核心就是“三一神启示,人类回应”。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之中,可以建立稳固的信仰基础,而不断被真理所洗炼之时,就容易分辨真伪。透过崇拜的实践,可以建立弟兄姊妹的知识,也塑造他们的灵命。

4. 最后以教会传统的〈荣耀颂〉(Gloria Patri)作为整个课程的结束祷告:“但愿荣耀归于圣父、圣子、圣灵,起初这样,现在这样,将来也这样,永无穷尽,阿们。”


参考书目

1. 韦柏着。何李颖芬译。《崇拜─认古识今》。香港:宣道,2000

2. 王神荫。《赞美诗(新编)史话》(修订版)。上海:基督教两会,2014

3. 罗国辉。《礼者,履也》。上海:光启,2007

4. 卓俐着。刘凝慧译。《建构崇拜─平衡圣经与文化的设计蓝图》。香港:浸信会,2017

5. 陈康等。《心灵与诚实─崇拜程序设计与企划》。香港:浸信会,2012

6. 陈康。《崇拜与圣乐─理论与实践全方位透视》。香港:基道,2005

7. 林崇智。《生命礼仪─循道卫理宗的圣洗礼、圣餐礼、婚礼、殡葬礼》。香港:循道卫理联合教会,2014

8. 林瑞峰、莱斯特‧鲁思着。区可茵译。《深爱耶稣─当代敬拜简史》。香港:文艺,2019

9. 顾卫民。《近代基督宗教艺术在华发展史》。香港:道风山,2006

10. 顾卫民。《基督宗教艺术在华发展史─唐元明清时期》。香港:道风山,2003

11. 张振华。《教会年历实用指南》。香港:道声,2010

12. 柴培尔着。宋梅琦、张怡晨译。《以基督为中心的敬拜》。香港:道声,2011

13. 骆维道。《教我颂赞─追求适况的教会音乐》。台南:南神,2002

14. 泰瑞‧约克、大卫‧柏廉着。谢林芳兰译。《会众敬拜之声》。台北:天恩,2010

15. 楚示格着。周永慈译。《超基本崇拜通论─跨宗派实践指南》。香港:文艺,2017

16. 詹姆斯‧怀特着。礼亦师译。《基督教崇拜导论》。香港:文艺,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