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宣教 

目录

第一课  新媒体的历史发展、影响及主要特征   

第二课  新媒体对宣教范式的影响及改变   

第三课  新媒体的定义、特点、背后哲学及时代特征 

第四课  新媒体与教会的媒体性   

第五课  新媒体与教会的公共性   

第六课  基督教的公共传播   

第七课  新媒体宣教的主要策略:高度处境化   

第八课  新媒体的内容创作   

第九课  新媒体的运营推广

第十课  新媒体的传播与宣教伦理

第十一课 新媒体与教会建造

第十二课 新媒体宣教的展望


第一课 新媒体的历史发展、影响及主要特征 

本课程探讨新媒体宣教,既然是,历史也不长,而且仍然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所以我们是基于已总结出来的一些规律来探讨、反思;同时,也保持着开放的态度,不断学习和成长。本课会透过简单介绍我在媒体机构的服侍经历,特别是之前在良友电台12年的服侍,来回顾新媒体和新媒体宣教的发展历史。 

一、传播平台的改变倒逼传播模式、制作及运营模式的改变

A.  电台数字化转型带来重大改变

良友电台在2000年完成数字化的重大转型。过去,录音都是要录在磁带上;但数字化之后,节目就可以放在网上播放,对整个广播、媒体的生态变化影响巨大:

1.  广播节目不再受时间限制。

2.  听众可以更自主,按方便的时间和感兴趣的内容来选择收听。过去要用短波收音机,需要不断调准频率,对准之后才有机会偶尔听到;但在网上收听,这种情况就逐渐消失,听众更可以根据喜欢的节目类型来进行选择。 

B.  电台网站成主要收听渠道,大大增进跟听众的即时互动

电台数字化转型相应地带来了很多方面的改变,例:

1.  留言板电台重新设计了网站,增加留言板的功能。过去主持人和听众之间的互动主要透过国际邮件,成本高、时间长,还可能经过一定的审查。当电台网站有了留言板,跟听众的互动马上就变得非常及时也非常密切。不过,为了避免出现不适当的留言,必须经过版主的审核才可以发出,所以会有一两天的延误。

2.  论坛由于留言板也未能完全满足及时互动的需求,后来电台又推出了飞跃频道。飞跃频道最棒的一点就是论坛,跳过留言内容的审核,让主持人跟听众并听众跟听众在同一个论坛上同步,及时和亲近地互动。 

C.  制作与运营模式的相应改变

1.  留言板对内容的审核、论坛的即时互动,都是新媒体的明显特征。传播平台及相关的改变,也倒逼了(逆向促动)以后节目制作模式的改变。

2.  过去主持人以制作节目内容为核心,制作节目和分享出去后,工作基本就完成了;但在网络媒体时代,却要跟听众互动。这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到底孰轻孰重,如何取舍?当时我们就面临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做青年人和学生节目的,非常想做也特别需要跟听众互动。但是人力有限,时间不足,逼着我们要寻找新的资源,于是开始邀请牧者、专家来做节目。有的慢慢变成了嘉宾主

持,甚至后来节目的设计反倒以嘉宾为主。主持人设计题目、内容和方向,邀请合适的嘉宾分享,这就是制作和运营模式的改变。

3.  这些经验对学习新媒体宣教仍然有启发,因为新媒体宣教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需要团队和各种资源的整合,整个宣教模式都要相应地调整变化。 

二、对博客的探索及意义

A.  广播节目文字化

1.  网络的发展是时代性的发展,是趋势。如果还坚持过去的平台,就会跟听众或服侍的对象脱节,所以必须改变。网络平台也给广播节目带来很大的益处,但也需要注意广播节目在网络平台有着天然的限制和局限性。

2.  网络有个功能叫搜索,因此,在网络上的第一读者或受众并不是听众,而是网络的搜索引擎。只有当内容被搜索引擎看得到,才可能出现在受众眼前。这是前提条件。网络平台的游戏规则就是要让搜索引擎能够辨识、采集,从而推送。

3.  广播节目在网络平台上有个天然的限制,就是以声音为主体形态。直到今天,声音是不利于网络搜索的,大部份搜索仍然以文字来进行。声音也是透过文字化的标签进行的。所以,当时我就推动把广播节目文字化,使听的节目可以看,可以阅读,可以被搜索。 

B.  从听友中发展义工参与

1.  文字化涉及大量听写工作,需要更多人参与,带来制作模式一个更大的改变。我们的节目有的有全稿,但是很多都没有,只有大纲。要把节目听写下来,需要很多人力,于是我们在听友中发展义工来参与服侍。

2.  广播文字化之后,如果只是在自己的平台发布,对事工的发展可能有帮助,但是不会特别明显。因为如果有人寻找相似类型的内容时,可能会找得到你,但前提是网站平台要比较容易找到。很可惜,信仰类的电台及网站基本上不受屏蔽就不错了,所以大多时候并不容易找到。

3.  这时我们注意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新平台,可以说是新媒体的前身,就是博客。博客当时非常盛行,吸引了很多写作的人分享。我们从听友中慢慢发展义工,帮忙听写,成为他们服侍的机会和参与。然后我们不仅把这些文字放在自己的平台,更重要的是,放到博客上。博客类似一个简单的网站,有各种的插件功能,用户可以插入音频、视频、图片。为了呈现的好看,我们开始找配图,把广播节目的音频也插入博客里面。 

C.  社群性和公共性

广播节目文字化及从听众中发展义工,都是标志性的改变;从自有的平台走向像博客的公共平台,同样是标志性甚至革命性的改变。虽然这些都是前新媒体时代的事,但已经体现了新媒体最重要的基本特征,就是社群性和公共性。 

三、对电子杂志的探索及意义

1.  后来,我们还做了一个新的、有益的探索。当时有一个新的网络平台叫电子杂志,顾名思义,就是一本杂志,完全有杂志的设计,图文并茂,还能够提供音频的链接播放,是可听的杂志。

2.  当我们开始尝试时,发现我们的触角进入到综合媒体的内容生产领域。综合图文视听也是新媒体的特点,而这又是一个巨大的改变。过去只是做音频这部份,后来要涉及社群的经营;做博客的时候需要加图片,但只是固定的模块;到了做电子杂志时,则需要有美术和平面设计。因为涉及版权问题,所以我们开始征集照片,邀请摄影爱好者参与服侍。既然是服侍而不是玩票,所以我们开始请专业的杂志编辑主编来指导。 

四、结语

1.  在整个过程中,特别是从听友中发展义工,今天看上去像是策略,但在当时其实是不得已。不过作为一个信仰共同体,这却为我们提供了一起成长的机会和模式。

2.  过去主持人是单纯的讲述者,让听众听。然后有了留言板,大家来互动。当我们从听众当中邀请义工来一起参与服侍时,大家就变成肩并肩一起同行、一起成长的伙伴和战友。这个理念或策略,在新媒体宣教中是非常重要的。

3.  在这些听友当中,有些今天仍然是我们的义工,有些甚至成为正式的同工。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本来不方便、甚至没有办法参与本地教会的服侍,但是我们的平台给他们提供了机会,让他们看到神在他们身上的带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