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新媒体对宣教范式的影响及改变
一、人人皆宣教士─打破传统的“宣教代表制”
平台的改变,不但倒逼传播、制作和运营模式的改变,也为宣教模式带来突破性的改变。其实早在前新媒体时代,或者说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影响和突破就是打破传统的“宣教代表制”,让每个人都可以具体和直接地从事宣教。过去,甚至现在,提到宣教或者传统宣教,往往是指由教会派出宣教士到某个地方或者领域去,代表大家来宣教,而绝大部份会友的角色都只是支持和代祷。所以,有人说这是“宣教代表制”。但在网络时代,特别是进入新媒体时代,宣教却成为每个信徒的责任,因为人人都能宣教,都可以宣教,也都需要有宣教士一样的装备来接受差遣。如果说500年前,以印刷术为代表的宗教改革使人认识到“人人皆祭司”,那么500年后,今天的这个网络时代、新媒体时代,最大的改变就是“人人皆宣教士”。
A. 在听友中发展义工策略的效果和意义
1. 在听友中发展义工,一来满足了开展新事工时资源张力的问题,二来也为平信徒参与宣教提供机会和平台。
2. “人人皆宣教”只是个大概的画面,在听友中发展义工则更具组织性,可以提供方向的引导,也具有一定的目标规划。
3. 更重要的是,这是群体性、教会性和跨教会的宣教活动。
4. 门槛比较低,对委身的要求也比较低,很多人都可以带职事奉,利用业余时间,碎片化地参与宣教。对宣教来说,这是很好的启蒙、基本装备和训练。
5. 为本来比较难参与宣教活动的弟兄姐妹提供机会,例:盲人、小儿麻痹患者,甚至是脑瘫患者。
B. 听友“春雨”在留言板的服侍案例
有3位听友激励我进入新媒体宣教,笔名为“春雨”的姊妹是其一。
1. 当我们的网站有了留言板后,很多听众都喜欢用来跟主持人互动,可惜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快就累积了不少留言未能及时回复。这成为一个很大的瓶颈,短时间内也不容易突破。
2. 慢慢我们发现有一位署名“春雨”的听友回复这些留言板上的问题,而且她的回复非常到位得体、有同理心和属灵洞见。很多听友开始和“春雨”建立了良好的互动,我们就联系她,想知道她到底是牧者、传道人,还是受过辅导训练的同工。
3. 她的第一个反应是:“噢,对不起啊,我没有征得你们的同意……大家的留言都是写给主持人的啊,很不好意思,看到很久没有人回,我就替你们回了……是不是回的不合适?是不是我这样做不合适呢?”我们说:“不不不,我们其实是要特别感谢你,也为你向神献上感恩,因为你真是及时雨呀!”她说:“其实开始我也很挣扎,觉得自己既不是牧师,又不是传道人,只是听众,好像没有资格去回复这些问题。”但是,她告诉我们她被圣灵催逼,以致寝食不安,所以觉得一定要回复。她又说:“这些留言只是三言两语,而且透过文字也不能够完全表达留言者具体的处境,所以我就祷告,求神给我能够洞察人心的智慧和可以安慰人的话语。”
4. “春雨”姊妹的每个回复都是从祷告开始的,她的案例给了我们很大的激励和提醒。
C. 依靠圣灵带领,线上与线下结合
1. 不管是前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还是将来的后新媒体时代,总会有很多变化,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牢记,宣教的核心精神不会改变:真正能够改变人心的是神,不是我们;真正了解和洞察人心的也是神,不是我们。我们只有跟神紧密连接,才能够成为他合用的器皿和畅通的管道。
2. 后来同工探访“春雨”姊妹,了解到线上的留言板只是她服侍的一部份,她还参与很多线下的宣教活动和关怀行动,包括长期关怀当地一所孤儿院和老人院。当地还有一个麻风村,虽然病人已经痊愈,但是身体都有残缺,社会还是不太接受他们,所以仍然住在郊外的一个地方。逢年过节,“春雨”都会去探访,而且不仅带月饼、水果,更会拥抱他们每一个人。这种爱,其实是他们最缺乏的。这让我们看到,做新媒体宣教不能仅仅做“键盘侠”,也必须参与实体的宣教活动,才会让热情不至于轻易熄灭,并使我们的爱心有根有基。“春雨”后来罹患癌症过世,很多听友都非常怀念她,而我们也制作了10天的特别节目来纪念她。
3. 从“春雨”姊妹的案例,看到网络时代使“人人皆宣教士”成为可能,而这一点也刚好和新媒体带来的“人人皆媒体”特征高度契合。不管有没有这样的意识或者喜欢不喜欢,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就是一个媒体,区别只在于有没有认识、善用和活出来。正如主的大使命是给每个信徒的,区别在于我们有没有真正让宣教成为自己的使命、人生和生活方式。进入新媒体时代,一切条件都已经具备了,区别就在于有没有这样的意愿和使命感。
二、颠覆大众传播的元素及模式
A. 以微博对“温州动车追尾事件”的报道为例
1. 2011年7月发生的温州动车追尾事件,是让新媒体可以正式称为新媒体的标志性事件。在事件发生之后,所有的新闻报道采用的第一个信息,都是来自出事动车里的一位乘客。他用智能手机拍了一张照片,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透过他的微博发了出去。没有一家媒体能够比他更快、更及时、更亲历其境地报道这件事。
2. 微博只可以写区区140个字,却把整个传播模式都改变了,也一定会对新媒体宣教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买了李开复写的《微博:改变一切》,并把它视为我们的教科书。
3. 1948年,美国学者拉斯维尔(Harold Lasswell, 1902-1978)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5种基本要素,并且按照字母排序,就是后来所谓的“5W”模式(5个W分别是英语5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
a. 谁(Who)?
b. 说了什么(Says what)?
c. 透过什么频道和渠道平台(In which channel)?
d. 向谁说(To whom)?
e. 达到什么效果(What effect)?
4. 为什么说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颠覆了传统媒体和大众传播模式的基本要素呢?新媒体的出现,为上述5个要素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以刚才的动车报道事件为例:
a. 传播者—由过去组织化的职业传播者、专业人士、记者、媒体工作者,延伸至每一个人,就是那位乘客。
b. 传播的信息—由集中化、公众化、普遍化、主流化,发展为全面化、五花八门、非常个人化、个性化、非主流。
c. 传播媒介—更加多元。
d. 受众—参与层面和程度大为提高。传播者和接收信息的角色定位和相互关系发生了转变,正如案例中没有任何记者比那位乘客更亲历其境,能够写出那样及时的报道。
e. 效果—新媒体是前所未有的传播,使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传播类型,成了一个完美的组合,甚至可以形成“病毒式”的传播。因为这样的转变,传播的效果有极大的扩展,对社会议题、政治、思想观念都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好也有坏,对教会、基督教的传播、宣教,是机会也是挑战,甚至也有陷阱。
B. 微博博主“神爱喜善”的服侍案例
1. 新媒体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宣教士,可以用新媒体来分享和传播福音。2010年,内地有位网名为“神爱喜善”的姊妹敏锐地看到微博可以成为传福音的利器,于是勇敢回应神的呼召,开始认真地经营微博。她不是传道人,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人,她基本上并不生产内容,主要是转发、回应和推荐。短短几年,她有了很多粉丝,成为微博上基督徒最有影响力的品牌,而且她自己也推动和激励了很多平信徒、传道人和教会领袖参与微博上的服侍。
2. 她分享说:“很多平信徒和我一样在教会里默默无闻,觉得自己不能为主做什么。但是神把我们放在这个网络时代不是没有理由的,每个人都能够成为网络时代的福音使者。也许你只是转发一条微博或者写一点自己的感受和见证,对你来说是十分微小之事,但是只要你按照圣灵的感动去做,不管有没有效果,都是合神心意的。主说:‘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1:8)让我们走到地极为福音做见证,本是无法想像的;然而,在这个网络时代,在这个新媒体时代,走向地极是做得到的。我们可以在此并肩同行。”
C. 宣教门槛降低,宣教使命需要增强
1. 以上是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但如果从传播的媒介来看,新媒体也有很强大的整合功能。用户所有的媒体需求,不管是收听收看、阅读分享、搜索互动,都可以在一个界面上完成。新媒体也是个强大的门户,成为连接了信息资源的入口。过去读文章、看视频或听音频,都是到不同的专门网站;但现在从微博到微信,我们都是从朋友圈分享的链接来阅读观赏的。
2. 从宣教的角度来看,新媒体把巨大的禾场放在我们面前。例:在新媒体上,我们有大学同学群、中学同学群、小学同学群、亲友群,里面都会有福音未得之民,而且都和我们都有关系。耶稣说:“举目向田观看,庄稼已经熟了,可以收割了。”(约4:35)互联网、新媒体、朋友圈就是我们最大的禾场。新媒体也给我们提供了最便利、最有效、最能跟人接触和连结的工具。
3. 新媒体把宣教的门槛大大降低,但是信徒的宣教使命感却需要相应地大大提升。宣教就是我们的使命,新媒体使我们不能推诿,也没有藉口不参与宣教。在这个新媒体时代,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去收他的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