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新媒体与教会的媒体性 

新媒体对基督教传播最重要的影响有两方面,就是激活了教会的公共性和媒体性。当然教会本来就有这些特性,但是新媒体把它激活了。2020年的新冠肺炎把教会逼上了新媒体,也逼上了公共空间。本课先探讨媒体性方面,下一课则处理公共性。 

一、新媒体激活教会的媒体性

A. 教会对新媒体的观念误区

1. 过去长期以来,教会对媒体和新媒体都保持相对负面和消极的态度,一般有3种主要观念:

a. 悲观/异化论—认为教会有新媒体,牧师一不留神成了明星,就会开始腐败或者成为电视布道的骗钱神棍等,所以最好不用新媒体。

b. 不乐观/工具论—把新媒体当成是工具,一般不会讨论它的属性问题。认为好人用就好,坏人用就坏;不过,好东西往往被坏人用的多,所以前景不乐观。

c. 壁上观/辩证论—认为不能用新媒体的好,去否定它带来的坏影响;但也不能用坏影响,否定新媒体好的方面。

2. 上述观念中最常见的是工具论,强调要善用新媒体。且不说工具本身是有哲学前设的,更重要的是,在今天这个新媒体时代,虽然人的使用是在塑造工具,但工具也是在塑造人的行为和行为模式。正如微信的开发者张小龙说,他开发微信时根本没有想过会发展到今天的局面。开发者跟使用者之间不断的互动,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微信。

3. 现在智能音箱也进入了生活,甚至有些智能电视也有内置的智能音箱。今天如果你对智能音箱说“我现在要默想”,很可能它就会给你播放瑜伽音乐,甚至佛教音乐。换句话说,如果基督徒不去使用或者“喂食”智能音箱,任由别人去使用的话,我们就白白失去塑造这个工具的重要机会,而实际上这就是宣教的机会。

4. 如果我们把新媒体看成工具,也很容易自以为是主人,可以掌控这个工具。实际上,我们被科技和工具塑造的可能性更大,成分也更高。这是我们特别需要警醒的。例:社交媒体会根据我们的立场、偏好数据,来推送我们喜欢或者可能喜欢的信息,很容易会形成回音壁、同温层或假象,使我们在很多观念甚至判断上形成严重的偏见,造成认知偏差,引起分裂,也影响教会的合一和见证。 

B. 积极参与塑造新媒体

1. 有些人把新媒体当成洪水猛兽,甚至邪恶化、妖魔化,避之不及。500年前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的理性思考,包括教育和神学研究;今天的新媒体带来一个深度体验性的发展,同样也会影响人的学习和认识世界的方式。这是个巨大的塑造,是不可避免,也没法逃避的。从积极的层面,看到人被工具塑造的同时,也在塑造工具。

2. 以今天人们广泛应用的Zoom会议软件来说,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它只是商用的视频会议软件,但因为疫情,一夜之间Zoom就变成所有人的社交媒体。创办人袁征说:“我们一下子拥有了非常广泛的用户群体,而且他们正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来使用我们的产品,从而给我们带来了设计这个产品时没有想到的各种挑战。”换言之,用户的使用使Zoom必须重新思考未来的发展。

3. 过去,文章的第一读者是编辑,编辑看得上才有发表的机会。进入互联网时代、前新媒体时代,第一读者就变成了搜索引擎。如果文章的关键词和标签不能被搜索引擎看到的话,基本上就没有足够的传播性。今天,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之中,万物皆媒体,高科技产品,甚至汽车或生活用品都越来越智能化。我们的第一宣教对象其实就是这些产品。我们需要用这样的认知和态度,抱着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应对新科技和新媒体的发展。 

C. 教会是媒体也是信息

1. 媒体是教会的天然属性,也是教会的功能体现。基督本身既是媒体也是内容,而每个基督徒都是“小基督”,是基督的媒体,要让别人从我们身上看到基督的形象。

2. 做福音广播的人都非常熟悉诗191-6,经文描绘的好像就是广播。神所造的万物都在说明他是怎样的一位神,他的属性就是一位传播的神,所有被造物都是他的工具来传扬他的美好。

3. 教会更是神最重要的传播媒介,因为教会本身就有传播性,是媒体,承载了神的救恩,也肩负传扬救恩的使命。所以我曾经提出一个口号:教会是最大的媒体机构,宣教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二、使宣教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A. 新媒体朋友圈就是牧场

1. 在新媒体时代,那怕只是30人的一个小教会,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本身的媒体性,就比很多媒体机构都要强大。以微信为例,每个人可以加5,000个好友,所以如果把自己的朋友圈经营得好,就可以直接覆盖和影响5,000人!这还不包括我们参加的各种群。我们教会的会友每天在朋友圈里发的是什么呢?加了多少群呢?我们能不能在自己的朋友圈里体现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恩典有真理的生命和生活呢?

2. 朋友圈就是最大的禾场,也是离我们最近的宣教工场。我们在朋友圈,可以同时传和平的福音给远处和近处的人(弗2:17)。教会要像培养宣教士那样来装备信徒,教大家学习朋友圈的写作、网络语言、了解其中的文化、怎样在有许多非信徒的群里传福音。教会也要像培养媒体人一样来培养信徒的意识,让大家更多认识到自己就是媒体,原来许多时候别人认识我和我的信仰,是从我的朋友圈和我的生活来认识的。

3. 很多公司现在雇人都会查看应聘者的社交媒体账户,了解他的特质,因为这可能比简历上的资料更加真实。新媒体提供了一个自我认识和让人认识我的“上帝视角”。所以新媒体宣教,就是要让宣教成为生活方式。教会要成为不断差出宣教士的使命型教会,不妨先从指导大家经营好自己的朋友圈开始。

4. 对于新媒体,我们不应悲观、不乐观或只作壁上观,我也不赞成异化论、工具论或辩证论。我更倾向于“本体论”,就是教会即媒体,是最大的媒体机构。可能有人质疑这个观念,也许是因为理解教会和媒体的定义有差异所造成。

5. “教会是媒体也是信息”这个观点其实并不是新鲜事物。1970年代,惠顿学院着名的基督徒传播学者恩格(James F. Engel, 1934-2016;也是“属灵决志进程标志”的恩格模式[Engel Scale]的发明人),在他的代表作《当代教会传播》(Contemporary Christian Communications)一书中,就明确地提出这个观点,并且对教会和媒体的本质提供了非常详细的论述。 

B. O2OOMO

1. 我的观察和总结:媒体是教会的天然属性,也是教会的功能体现。新媒体的“人人皆媒体”特征,则把教会的媒体性彻底激活及充分展现。过去教会对这一点的认识不够,但是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把所有教会都逼到了线上。新媒体从可有可无或者是锦上添花的一个选项,变成必然的选择,甚至是生存之道,而且逐渐探索出其中的一个规律。现在大部份教会都灵活地采取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模式。

2. 过去互联网思维是“O2O”Online to Offline,就是“线上到线下”。所指的不是从这里到那里,而是关乎连接和融合。最近有人把它叫做“OMO”Online Merge Offline,就是“线上融合线下”。这种对连接和融合的强调非常重要,尤其对宣教而言。

3. “线上融合线下”不仅指教会采取线上跟线下结合的事工模式;在热心听友中发掘和培养义工团队,其实就是“线上融合线下”的体现。过去我们探访“春雨”姊妹,组织主持人、听友和义工互动,也是对“线上融合线下”的实践,因为传播的本质其实是连接。宣教的本质也是连接,就是透过生命与生命的连接,让大家可以与神的生命连接,也就是所谓生命影响生命。这是传播的本质,更是福音传播的本质。 

C. 道成肉身—最能体现传播本质的案例

1. 神为我们示范了最动人,也是最有效、最值得效法的传播模式,就是道成肉身(约3:16)。媒体的宣讲、福音的传播,本来就应该是道成肉身的宣教,生命影响生命的传播,因为宣教不是宣传,而是宣而教之,言传身教。传播更不是传销,而是传而播之,播种生命。

2. 道成肉身要求我们作为传播者,不仅要重视传播的内容品质、说了什么、在朋友圈里发了什么;更要重视自己的生命品格,用什么态度、语言来分享和见证福音,是否能够让人从我分享的内容和我这个人身上闻到基督的馨香之气。我们重视的不仅是传给了多少人,更要重视有没有和想要分享福音的那群人建立了关系。在那些朋友圈里,我们跟他们有互动、有关怀,对他们的喜怒哀乐有点赞、有参与吗?还是只是冷冰冰的发过去几则硬邦邦的经文呢?

3. 道成肉身的宣教或传播,也让我们不仅重视提高传播效果的技术手段,甚至包括营销手段。现在教会的媒体性受到重视,我们很容易就想到需要增加什么样的人才、添置什么样的软件和设备,然后要怎样在脸书或微信上推广。这很正常,但也特别需要重视在传播过程中所用的程序是否正义,使用的手段是否符合基督徒的伦理。

4. 如果我们制作了视频放到网上,或者把自己的文章、故事放到微信,可能会非常注重那些点赞和点击。数字时代的确为我们提供了解听众回应的便捷方法,但我们是否被这些直观可见的数字所驱动,以致采取一些手段或方法,甚至更改分享的内容或福音来吸引更多人观看呢?这是很大的试探。今天在网上有两类内容最受欢迎:一是拉仇恨骂人的,一是专门捡好听的话讨好人的。

5. 讲到新媒体宣教,通常我们会简单地以为只是在朋友圈发经文或者转发文章而已。当然这样很重要,不过这只是第一步。用宣教的高度来看,每个时代、每位宣教士、每个领域所需要的态度和装备,都是一样的。例:

a. 宣教要过语言关—我们熟悉网络语言吗?熟悉微信、抖音的网络语言吗?这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即便是抖音和快手,语言都不尽相同。我们愿意花时间去学吗?网络宣教、新媒体宣教似乎很简单很容易,把门槛降低了很多;但是想要做得好,一样很难。

b. 宣教要过文化认同关—当年到中国的西方宣教士穿汉服可以,但是梳辫子这一关很多人就过不去。其实每个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盲点和局限,都是需要我们去认识和突破的。

6.  今天很多基督徒都不屑于网络文化新媒体的浅薄碎片,也觉得它占据我们太多时间,或者讨厌新媒体上那种嘈杂混乱。但这是否因为我们轻视或者没有用宣教士的精神去认真看待新媒体宣教呢?新媒体上这样嘈杂混乱,是否就是因为没有人真正在这片土地上深耕扎根耐心等候生命的成长呢?祈求神给我们智慧爱心愿意等候生命成长的耐心,效法耶稣道成肉身,让人从我们身上看到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