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新媒体与教会的公共性

一、新媒体激活教会的公共性

A. 时代背景

1.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对基督教传播带来最大、最深远的改变,不在于比较外在的平台工具或者形式生态,而是新媒体的应用使基督教的传播扩展到巨大的公共空间,也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强烈的公共性。

2. 前新媒体时代的博客,本身就是个巨大的公共平台,使我们可以接触到更多人、更多不同的领域,同时对我们的内容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需要考虑这种变化,因为受众的结构和成分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到了微博时代,还有今天的微信和抖音时代,这种影响变得非常深远。在微博时期产生了很多微博的“大V(意见领袖),很多关注就在公共事务和公共话题上。这种公共性为基督教传播进入社会的主流带来了极大的机会,在博客时代如此,到微博时代更是如此,当然也带来巨大的挑战。

3. 过去十多二十年,随着城市家庭教会的出现,社会对基督教的了解和接触也越来越多。基督徒和教会参与社会的意愿,还有社会和教会的互动都日益增强。有时教会的事件也成为公共事件,而公共政策又直接挑战及影响教会的立场和利益。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之下,这个影响更是明显。新冠疫情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公共事件。教会怎么回应,怎么参与?什么时候开放,什么时候不开放?如何开放?这些都是教会需要切实面对的。总的来说,教会的公共性越来越鲜明。

4. 在新冠疫情之前,像美国和台湾的同性婚姻合法化、美国大选,还有发生在台湾、香港等华人社会的很多公共事件,都看到教会不可避免地参与在当中。教会不可能再独立于社会之外,人不是孤岛,教会也不能继续安于边缘。公共生活对教会和神学在当今世界的定位、社会形式及自我反思,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虽然在现代社会里,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教会和神学都有一种边缘化或者被边缘化的感觉,但是在世界各地的宗教和文化冲突的阴霾下,无论是为了和谐社会或是安定团结,公共空间也开始更多聆听信仰群体的声音。

5. 整体而言,华人教会也逐渐呈现了公共参与的角色,所说的不是社会服务或者职场,更是对家庭、教育、商业、信息、科技、环境、社会公义等各类问题的讨论和承担。

B. 新媒体对基督教传播的最重要影响和改变

1. 从传播的角度看,与过去相比,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对基督教已经有很多表层的认识,也跟基督徒和教会有过网络上或实际层面的接触和体验,因此对宗教的态度普遍更为宽容,更多彼此尊重,即便内心仍然排斥或者反感。但是,在这种文明和进步的表象下,却隐藏着麻木冷漠和更坚硬的心。

2. 教会机构在传播上虽然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空间和机会仍然巨大,因为新媒体改变了整个游戏规则。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对公共事务的关注缺乏热情。有些人在关注,却缺乏深度和持续性,同时福音传播缺乏在各个领域都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一些有影响力的基督徒,也由于多种原因的限制,不敢也不太懂得怎样在公共领域表达信仰。有些勇敢表达的,却缺乏教会的支持认可及足够的装备,以致表达的内容有误,表达的方式生硬,甚至让人反感,引起争议,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3. 长期以来,我们对媒体和新媒体不够重视,不够认识,不够了解。另外,异端也乘虚而入,影响和败坏人们对基督教的社会观感和形象,使福音的土壤变得更加坚硬。因此,教会、专业传播机构、每个弟兄姐妹,特别是牧者、同工,都必须对新媒体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也必须更新观念、积极回应、主动应对,探索在新媒体时代下整个传播和宣教的模式,才能够更有效地传扬福音。否则,很容易丧失新媒体所带来在公共空间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拱手相让对自身事物、身分理念和信仰的解释权。

C. 公共性是教会本来的属性

1. 基督徒应当是公共参与的,今天已是很多教会和基督徒的共识。大家已经意识到不能再把自己的信仰和经历,限制在拯救灵魂和追求属神的个人私德及慈善活动上。作为公民和社会的一分子,每个基督徒都应该参与社会的公共事务,对公共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新媒体就为我们提供了平台和可能性。

2. 这世界是天父的世界,1974年的《洛桑信约》说:“上帝是全人类的创造者及审判者,所以我们应当共同负担起他对人类社会的公义及和好的关注……每个人都是按上帝的形像造的,不论种族、宗教、肤色、文化、阶层、性别或年龄,每个人都有内在的尊严,所以应当受到尊重及服事,而不应受到剥削……无论何处有罪恶与不公正的事,我们都要勇敢地斥责……不仅必须努力在这不义的世界中彰显上帝的公义,还要传扬他的公义。我们所宣告的救恩应当在个人生命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改变我们。”这段话可说是当今基督教会的共识。

3. 《使徒信经》提到“圣而公之教会”,如果“圣”所表达的是出世,是我们的不同,那么“公”就是关于我们的共同之处,关乎所有人。宣教使命也是大公性的,因为福音本身就不是为着我们个人,而是为着万国万民。所以我们今天无论身处什么环境或国家体制,基督徒的社会责任是不会改变的。

4. 公共性是教会本来就有的,新媒体只不过把它激活了,为大家的公共参与,特别是言论上的参与,提供了最好的空间和机会,并且往往也是非常有效的。当然也存着一定的风险,但这些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透过学习、掌握来进行调控。公共生活涉及方方面面,都需要我们积极地参与,这也可以说是新媒体宣教的主要方向之一。 

D. 从听友“明灯”的见证看教会的公共性

1. “明灯”姊妹体弱多病,家境贫寒,命途多舛,人生非常辛苦,生活也艰难,是低保户。但她总是在家的窗前亮一盏非常大瓦数的明灯,而且一亮就是大半夜。邻居非常不解,甚至说她太浪费。其实,她家窗外是一条黑漆漆、没有路灯的巷子,是上夜班女工的必经之处,却并不安全。但因着姊妹的这盏明灯,路人不再害怕。

2. 在太5:13-16盐与光的比喻中,耶稣提到“你们是世上的光”之后,就用山上的城和台上的灯来进一步解释这句话。灯和光直接的相关容易理解,但用“城”来诠释光,显示这段信息不是只针对信徒个人,而是针对作为群体的教会。教会是属灵的家,所以灯点在灯台上照亮一家人。但是城和家有所不同,城是公共的,有公共设施和公共事务;城邦更是国的概念,有军队和外交。我这样理解“你们是世上的光”这句话:不单一个一个人的灯要点亮,也不单一家一家的灯要点在灯台上,更是路灯也要亮,学校的灯也要亮,图书馆灯也要亮,市民广场的灯也要亮……特别是在街衢黑暗的时候,家里的灯更要点在窗前!这样才能“照在人前”。不照在人前的光,则如同失了味的盐。

3. 微信的内容太多、太混乱吗?抖音、快手这些短视频太低俗吗?身边的人在朋友圈晒娃、晒美景、晒美食很无聊吗?那就把你的灯点起来吧!把你的灯点在灯台上,点在窗前!在新媒体时代,人人皆媒体,每个基督徒的灯都临着街巷。只有在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万家灯火齐鸣时,才知道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新媒体激活了教会的公共性,也促使我们更多学习在公共语境中探讨、表达和反思基督信仰。

4. 当我们开始把广播的节目听写成文字放在博客时,忽然发现我们接触到很多不一样的人。受众群体的改变,促使我们要调整内容。表达方式和表达信仰的语言,也需要做相应的调适,因为我们是在一个公共的语境中,在宣教也在护教。我们的受众包括基督徒和未信者。过去主要针对教会和基督徒做节目时,我们有自己的语言体系;但在公共语境中,就需要有所调适,以便更多人能够理解。 

二、简述公共神学的概念

A. 华人牧者对公共神学的基本定义

1. 综合海内外华人基督徒学者对公共神学的诠释,可以看见基督教公共传播是对公共神学最重要的应用和体现,也是文化宣教最重要的实践。公共神学就是宣告神对整个世界的旨意,也是在公共语境中探讨、表达和反思基督信仰。

2. 从内涵来说,公共神学和传统的教会神学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仍然专注于创造、救赎和启示。最大的差异在于语境和受众。公共神学思考的,是教会既然是公共的一分子,教会的信仰对于公共的福祉有何意义?在公共的讨论中,信仰是否可以提供一个重要的视角和理据?在公共价值的塑造中,信仰是否也可以成为社会中重要的一个文化资源呢? 

B. 沃弗对基督徒参与公共的建议

1. 神学家沃弗Miroslav Volf, 1956-所着《公共的信仰》Public Faith),可以说是公共神学的入门。书中开篇提到信仰群体的社会与政治责任,也指出基督教面对的4种主要试探:

a. 把信仰完全排斥于公共生活之外—认为信仰只是自己关起门来一个人的事。

b. 信仰完全占据公共生活—这在政教合一的国家里非常明显。

c. 用强制的手段,把信仰价值或宗教加在别人身上—这种强制并不是通常的法律或条约约束,而是在文化和态度上的。

d. 怠惰—完全从公共事务中退出,然后把所有力量都投入在灵魂和个人道德上。这种保守退缩的态度,过去在华人教会中比较常见。

2. 沃弗认为,以上都不是积极健康或正确的回应。他建议基督徒应该参与公共事务,这是我们的责任,但是应该以非强制的态度和手段来参与。基督徒也应该主张多元的公共空间,使基督信仰不被排斥,也不至霸占其中。 

C. 从巴特的同心圆理论看教会的公共责任

1. 神学家巴特(Karl Barth, 1886-1968)曾经用同心圆理论来解释神、教会和世界的关系。同心圆由内到外有4层:最里面是神/基督,然后是教会/圣徒群体,再外面是社会/国家,最后是世界/宇宙。

2. 在这个同心圆里,在神与社会国家和世界宇宙之间的一环,就是教会。教会内连于基督,外圈扩散到社会国家。所以在教会中,我们所做的不仅是自己跟神的关系,也要劝人与神和好,这就是宣教。教会需要透过影响社会,最终影响世界与神和好。用同心圆来看,就能够看到教会在公共领域的使命。从宣教的角度来说,这个公共领域可以很清晰的包括家庭、社区、职场及新媒体。

3. 如果要成为宣教的教会,仅仅差遣、打发宣教士出去是不够的,教会更要成为宣教使命型的教会。宣教使命不单关乎未得之民,更是关乎未得之民的社会、未得之民的公共空间。教会不应只关注能够吸引多少人来参加聚会;宣教的教会或宣教使命型的教会,更是着眼于可以差遣多少人去实践使命,特别是在这个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就是耶路撒冷,同时也是犹太全地、撒玛利亚,就是地极。把和平的福音同时传给远处和近处的人,正是新媒体宣教的魅力所在。